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投石问路

开幕时间:2025-08-23 15:00-18:00

开展时间:2025-08-23

结束时间:2025-11-09

展览地点:莫干山美术馆

展览地址: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庾街150号11幢

策展人:骆钰槟、林可诗、张涵露

参展艺术家:盖琦正*、张东辉、张文心*、何锐安*、朱英豪、老妖精ensemble*、石青、万青、乡村集合住宅项目组

主办单位:莫干山美术馆、德清县文化旅游发展集团

协办单位: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何村村村委


展览介绍


山,不止是自然风景,更是地质与记忆的聚合体、制度与身体的碰撞现场,是历史断裂的沉积层,也是日常生活的切面。

​「投石问路」​汇聚九组艺术家的创作,从不同路径切入,展开对“山”这一空间与观念的多重探问。四组作品(盖琦正、何锐安、老妖精ensemble、张文心)来自委任驻地创作,探讨莫干山在不同时代涌现的宏观与微观叙事,抽象的风景与具体的生活;四组特邀艺术家(石青、万青、张东辉、朱英豪)则引入“外部视角”,与在地经验形成对话与互文;此外,“乡村集合住宅项目组”呈现了来自莫干山本地的声音,将乡村现状及跨学科实践融入展览的整体语境中。

在传统文化中,山往往被视为出世理想的寄托与文人精神的投射。万青与陌生人共行了一段山路,脚步与对话重新唤起了山作为身体感知和日常经验的存在。老妖精ensemble的一系列行动通过饮食、记忆与想象,重新度量“山上”避暑文化与“山下”乡村生活之间的距离。乡村集合住宅项目组提出以共享和协作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回应地方发展中“如何共同建造、如何共同生活”的现实课题。

“石”不仅指向山的地貌与地质结构,也隐喻叙事的固化和沉积;“投石”之意,在于打破、激发和重新想象。张东辉沿着一条河流行走,挪用现代旅游景区的命名系统,让“风景”成为一种介入式的观看实践。朱英豪重走了一条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的中国考察之路,在历史文献、第一人称书写和现实图像之间连接线索,置身百年前回望当下。张文心则将时间尺度进一步拉远,通过矿洞声场的构建与地层图像的拼接,构建一座由地质、身体与记忆交织而成的感知空间。

展览也充满了对历史的叩击,并进一步聚焦于制度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石青以表演性演讲编织起曾经发生在浙江的数个经济实验;何锐安则将莫干山作为纵向坐标,追溯20世纪两次重要经济学会议的历史脉络与回响。盖琦正以邮票为介质,挖掘全球基础设施图像中的国家愿景、技术神话,并试图描绘潜藏其中的个体迁徙故事。

「投石问路」关注的不只是“莫干山”作为一地一名的现实存在,更是从地方出发,持续追问社会结构、文化认同、生态地理等议题。每一次“投石”既是对路径的试探,也是在向回应发出召唤。此次展览由社实SPL策划,呈现了一种“问路式”的艺术实践:艺术家向地方提问,地方也反过来向艺术家提问,是一趟不断试探和介入、不停回应、充满不确定性却已然启程的路途。

关于艺术家

盖琦正

山东青岛人,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TTTB Artist-Run Space联合创始人。他关注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传播、误读和融合,他的作品表现为临时公共艺术、研究、展览、档案、桌面游戏、个人出版物。个人项目包括:Drift Along, Aura Space, Braga, Portugal(2025);临时筏子工作间,南方舞馆旁涌口生产队,顺德,广东(2024)。

张东辉

1992年生于河北石家庄,2017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张文心

1989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她于2013年获得加州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学位。张文心将自己视为地形建构师,她的工作不是去再现风景和奇观,而是去模拟人类及非人心智之间的崎岖地貌。她的作品常采用跨学科研究及实地调研的方式,不断爬梳线性时间之下的隐藏空间。她使用图像、录像、装置及音景,制造以过程为导向的知觉旅途。洞穴与身体是贯穿张文心近年来调研与实践的重要主题。

何锐安

1990年生于新加坡,是一位活跃于当代艺术、电影、表演与理论交界处的艺术家与写作者。他通过讲演、文章与影像展开研究,关注在全球化时代中,不同治理体系下劳工、技术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他的项目曾在多个国际机构和双年展中展出,包括:上海双年展、曼谷艺术双年展、光州双年展、雅加达双年展、科钦-穆兹里斯双年展、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柏林世界文化之家、维也纳Kunsthalle、 新加坡美术馆、埃因霍温凡·阿贝美术馆,以及山口艺术与媒体中心。

朱英豪

浙江金华人,现居北京。毕业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前媒体人,自由摄影师及写作者,《第一财经周刊》、《周末画报》旅行专栏作者,摄影作品曾入选三影堂摄影奖、连州国际摄影节和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他长期关注中外交通交往、旅行文化和食物考古,最新作品《一次横穿1868年岩层的成像》是对十九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次科考远征的深入挖掘和重新诠释。它以李希霍芬的旅行日记、书信、地图为底本,通过文字和影像的结合,追溯他沿途所见地文地貌、人文和科学发现,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节点上以古察今,回望当下。

老妖精ensemble

成形于2018年,是一个不断演化的集体创作共同体 (ensemble) ,目前驻扎上海,有六位背景不同的核心成员。她们以当代实验剧场为媒介和土壤,生长出无法被简单归类的现场。她们的作品往往带着极强的行动性,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剧场演出、参与式现场、城市行走、工作坊、线上交互程序、事件制造等。“表演”在老妖精ensemble的创作中是具有延展性的,它是撩拨不同空间行为范式的工具,也是创造日常仪式和介入公共空间的入口。她们的创作与自身相关,也与所在场域和其中的人们相互缠绕,从中获得深度连接的可能。她们的现场是剧场与日常生活接壤的模糊地带,每一次都是不可复制的行动和发生。

石青

艺术家,也做点策展,写点东西。曾创办过一些机构,“激烈空间(Radical Space)”“重庆工作研究所(CWI)”等,目前居住在上海,工作于各地。装置,表演和影像等做得比较多,主张艺术工作要有田野实践和历史视野,开展不拘媒介形式的主体式写作。近期关注中国现代性路径,生态媒介和社会主义技术史等话题。

万青

1993年生于重庆,2011年起主要生活在广州。早期关注、呈现多种社会议题及其互动关系,后强调与环境和对象的相互作用、能量流转,向不确定性和共时性敞开,作品如“散步三部曲”系列;2022年底开启“双生集”系列,与身边不同背景的朋友展开共同创作。她也是一起练功和44剧场的成员、有限影厅的发起人、前台osf的打理人、五行针灸的实践者。生活、创作、群体实践,三者持续塑造着她的地貌。

乡村集合住宅项目

数位深耕莫干山的建筑团队与高校师生协同推进正探索一种新型的乡村集合住宅模式:它既扎根于村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又向城市创意群体开放,构建一种可持续的共享生活范式。项目以典型的村民宅基地造房为原型,在建造初期即介入,通过弹性空间规划,将村民的日常起居与城市人群的中短期居住、创作、展示等需求有机融合,形成村民主体为基础的多元共生的空间架构,共同塑造乡村住宅的未来使用场景。

关于项目组

关于社实SPL

社实SPL(社区实验室) 2020年于广东时代美术馆成立,2022年起独立运作。我们致力于支持并组织具有公共意识的艺术项目,与创作者、学者、公益人、文化机构、各地社群等一起工作,制造事件和相遇;连接不同领域,促成围绕社会议题的展览、在地驻留、公共活动以及出版项目。社实SPL关注的议题包括城乡结构、流动与迁徙、地方及少数历史、替代实践等。

关于莫干山美术馆

莫干山美术馆(MAM)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内,地处沪、宁、杭的中心位 置,是一家由德清县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发起的非营利美术馆。莫干山美术馆将立足本土文化, 聚焦中国近代美术及国际视角下的现当代艺术研究与展示,同时关注在地艺术实践。通过展览、 学术研究、驻留研学、美育等文化活动建立传播枢纽,莫干山美术馆力图挖掘跨文化交流的多 元价值,为莫干山提供独特的文化艺术内容,致力于搭建莫干山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