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述:不定义
开幕时间:2025-09-06 14:30
开展时间:2025-09-06
结束时间:2025-11-22
展览地点:湾厦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深圳南山区蛇口招商东路湾厦中心C座20楼
参展艺术家:顾灵、许晟、倪昆、杨述
主办单位:湾厦艺术中心
杨述:不定义
倪昆
杨述多年来一直习惯于将其绘画作品令名为“无题”或暗指“无题”及姓氏的拼音缩写,结合他多次公开表达的关于绘画的“去观念”“去主题化”言辞 ①,此项举动可理解为其在艺术上的(立场)姿态,一种看似温和的对图像风格及叙事的拒绝。这种方式在当代艺术家群体里并非罕见,拒绝令名可视为拒绝被定义(收编),是有关当代艺术之否定性美学的某种投射(主动强调)。当然,它亦可理解为一种自我编码化的举措,它倾向于强调一种内生的图像逻辑而主动悬置历史②。(相较于否定性美学的“便宜”,探讨后者将更具建设性。)
不论怎么看(也许是随着艺术家年纪的渐长),杨述式绘画图式正(已)趋向于明确,一贯的让人惊叹的充满律动及自由肆意的色彩(被普遍视为其视觉风格标签),一种去结构化(非中心视点)的散点式涂绘,各种日常材料的局部堆叠(重组),涂鸦状色线(喷漆)引导(组织)着视觉节奏,或随机乱入,或跳跃介入(干涉),色块轻快炫目得耀眼。这是一类充满了矛盾张力的图式,轻盈和扭曲并置,时尚感和“废墟化”肌理交织共处③。
由此,一条清晰可见的断裂摆放在我们面前,一端是对于被定义(规训)的抗拒,一端是自我风格化的主动演绎(建构)。前者它指向康德式的现代主义之否定自律④,后者则更多的关联着艺术家的媒介选择(实验)与视觉风格建构。沃尔夫林在其关于艺术风格的著名论断中提出了风格的两重根源理论,历史-脉络化了艺术风格的成因(性情、学派、国家、种族),他坚信视觉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个人所处的国家、文化等外部因素,然更为关键的动因在于内源根(innerer Grund)“观看方式”的自律转变,以及两种源根之间的交错互构 ⑤。
作为个案的杨述式绘画给到我们这样一个命题,如何在当下断裂(错位)的历史-脉络语境中重新定位及审视艺术——特别是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在地化实践(建构)。虽然沃尔夫林的文化总体化、普世化态度早已被人所诟病(本雅明认为处理“浪漫主义史学”问题的解答在于更深入的专题历史研究,聚焦于假定的通史连续性当中的缺口、缝隙与矛盾,以及更实质的“对微不足道者的尊重”),但有关视觉“观看方式”与艺术风格的互构断论,依旧可给到我们很多值得信赖的依据。当然,前提条件是我们对于这种历史非连续性的充分认识(椹木野衣关于东亚的艺术-历史之“恶的场所”⑥观念,可以给到我们些许启发)。其间的缺口、缝隙与矛盾,可以是我们进一步分析探讨的径途。
2025年8月25日,重庆
注:
①“杨述:无趣的东西往往是用来说教的”,邱敏,《艺术所登》(ART SUODENG) 2023年7月;
②1951年,艺术史学家阿尔弗雷德 ·H · 巴尔在其著作《马蒂斯:他的艺术与公众》中开创性应用现代档案学方法对单一艺术家个案展开研究,是“微观档案学”在艺术史研究里的典型范式。杨述长期以来的命名自我编码化举措,绘画的“去观念”“去主题化”实践,都呈现出很强的自我脉络化特征,“微观档案学”会是极佳的对艺术家展开进一步阅读之方法;
③相关描述,可见拙文“粗鲁派,杨述的文化命题”,倪昆,2023年;
④康德式的否定自律,通过否定艺术的他律性(如道德、功利等外在目的) ,确立艺术的自律性。它不是对内容的否定,而是对“非艺术”因素的清除,从而为艺术保留纯粹形式领域;
⑤沃尔夫林在《艺术史的基本概念》中提出了著名的“风格两重根源理论”,艺术风格的演变源于“内源根”(形式自身的视觉逻辑)与“外源根”(社会、技术等外部条件)这两种根源的互动张力;
⑥“恶的场所”是日本评论家椹木野衣针对日本特有的“非历史性构造”——历史创伤被反复消费、却永远得不到清算的封闭回路而提出的概念观点,相对于可艺术-历史脉络化探讨的欧洲,日本在接受欧洲现代艺术的问题语言意识、意象表現与技术发展这些环节中,將所接受的事物开展在日本的当下艺术脉络中时所造成的混乱情形。
关于艺术家
杨述,1965年出生于重庆,198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继续深造研究生,后于198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95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驻留一年,是中国实验绘画早期的探索者。杨述天生的造型才华,以及扎实的学院写实功底帮助他建立了对抽象的结构与色彩的深入认知。从1990年代开始,杨述的创作就逐渐从受表现主义影响的非具象作品,发展为今天具有独特魅力的“杨述式”的视觉创造。他的创作不仅关注现实世界的变迁,还将批判精神和美学创造融为一体,将对平面结构的破坏转化为综合材料的重组,凝结出冷峻而富有爆发力的诗意。
在他最近的创作中,杨述的画面显得更加柔和而容易亲近,色彩从以前的强烈对比蜕变为一种光晕感,笔触也更加细腻而复杂,长短不一的涂抹痕迹构成了整体的节奏和情绪。这些作品依然保持了神秘的沉默和坚定,而过去作品中一直保持的批判精神似乎升华为一种关爱和温暖。这些变化来自杨述对色彩和笔触结构的深入探索,以及出自最原初灵感的创造。
1989年,年轻的艺术家杨述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著名的《中国前卫艺术大展》,他的作品也曾在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张江当代美术馆等公共机构和中国、欧洲、澳洲、北美的许多画廊广泛展出,并被众多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收藏。同时,作为艺术赞助人和策划人,2006年,杨述与倪昆于重庆联合创立了著名的非营利机构器空间,器空间迄今已经成为中国西南最具活力和国际视野的当代艺术实验场域。
关于策展人
倪昆,策展⼈/艺术写作者,器 ·Haus空间/Organhaus的联合创办人。
湖南人,现居重庆。曾为艺术家。中国急剧的城市化背景与全球化这个事实背景下的艺术互动,是他持续关注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关于“城市与再造”、“迁移和游牧”等实验性艺术项目及相关国际论坛,则进一步的展现了他对于当前境遇的思考。自2015年起,在反思艺术机构的社会职能的同时,开始强调以艺术机构的公共教育作为介入手段来发展和讨论艺术和公众的关系。同时,文化相对主义视角里的“公共艺术与社会设计”的研究和策展,也是他近年来的工作重点。
近期策展有:途中镜子(星汇当代美术馆,2018)”;“Here We Live”(KADIST, San Francisco, 2019)”; “再野 ”(华人当代美术馆 , 2022);“蜉蝣计划——儿童友好、永续行动、社会美育”(湖南美术馆,2024);“风景&景观:亚洲酒店计划 (Galerie Met,柏林,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