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季:春流,秋积 — 陈张莉个展
开展时间:2025-08-30
结束时间:2025-10-24
展览地点:耿画廊
展览地址:台北市内湖区瑞光路548巷15号1楼
参展艺术家:陈张莉
主办单位:耿画廊
本次于耿画廊的「人生如季:春流,秋积」,是陈张莉继2022年「乱中有序」之后,睽违三年的全新个展。此次展览展出近27件新作,作品涵盖压克力与拼贴小品两个系列。值得一提的是,「人生如季:春流,秋积」也是耿画廊在历经数月整修后,崭新空间下的首档展览,而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场域中,陈张莉的作品则以更开阔的节奏,更明亮的视觉语言,去回应空间上的改变。
据艺术家所言,原旅居纽约的她 ,自疫情期间因家人健康状况而匆促返台,此段突如其来的生活转折,不论在心境上,亦或在环境适应上,皆因骤变而略感失衡;超过卅年的纽约生活,陈张莉早已对当地多元的文化刺激习以为常,而回台后较为含蓄的生活步调,以及家人所带来的牵繫,也令陈张莉心力交瘁。因此,在过去的几年中,陈张莉的作品不论在用色、或是情绪表现上,都显得较为沉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由最初的不快,到渐渐习惯和适应。心境上的安定,使作品画面开始转为明亮,色彩选用上也逐渐淡雅;除此之外,近年创作中,更换了新款颜料的使用,也让其创作语彙得以扩展﹔由于在成分与水分上的不同,作品在乾涸与交融等物理变化方面,产生了更多肌理与层次,也出现更丰富的流动感与深度。陈张莉容许这些颜料自然产生的效果,并从这些不控制的自动性技法中,建构新的画面与节奏。也正是这些转变,陈张莉的作品渐渐从过去的强烈内聚,走向当下更开阔、明亮,甚至带有某种平静、安定的气质。
源自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终究促使东方创作者思考自身主体性,或是参照文化上的异同,试图在看似西化的抽象语彙中,重申自身的立场;然而对于陈张莉而言,这样的命题从未以对抗性的姿态出现,在她作品的肌理与节奏之下,陈张莉既不刻意强调东方性,也不完全服膺于西方形式,而是在自由流动与内在秩序之间,找到一条个人语言的路径。陈张莉认为,「创作」是一个在不断实验中,寻找最适合艺术生成的过程,而创造、死亡与重生的循环中,经由不断转化,打破原有秩序,再重新结构,孕育出新的画面与感知。如此造就长久以来陈张莉所坚信的理念,也是她在作品中所实践的哲学思维;与此同时,陈张莉在她的创作核心中,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关係,认为创作本身就是对生活的回应。因此,她特别着眼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深层连结,并深信艺术源自一种不随时间与空间改变的本能,这种本能引导其创作方向,也构成她艺术语言的根本。
此次个展中,除了延续过往为人所熟知的压克力绘画,艺术家更进一步拓展创作维度,以颜料乾涸后所遗留之各式色块,建构成一系列拼贴作品。这些颜料碎片透过艺术家的拾遗和重组,转化成新的视觉语言,保留了时间痕迹,也包含过程中,剥落、沉积与再利用的片段记忆。如此的新尝试并非风格的跳跃,而是对陈张莉绘画语彙的延伸与进化,显示她对材质掌握与画面布局的高度成熟;而无论是压克力作品或拼贴系列,皆呈现出一种由平面绘画迈向立体物件的过渡,这种过渡不仅体现在形式与材质的转化,更在于视觉经验上画面所产生的张力,而此正源自艺术家有意识地保留与组构的空间秩序。
展名「人生如季:春流,秋积」并非指涉线性的四季或是单向的时间流动, 而更贴近于循环性的感知节奏,在创作历程中交替发生、彼此渗透;创作并非从一点走向另一点的线性进程,而是经由反复的感受、回望与重构,在流与积之间缓慢生成。对陈张莉而言,「春」与「秋」不代表季节的更迭,而是情绪与意识的不同层次﹔「春流」象徵情感的萌芽与精神的开展,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唤醒潜藏的渴望与创造力;而「秋积」则凝聚历练后的沉着与智慧,如同收穫后大地的静谧与深邃。
「人生如季:春流,秋积」是一个关于陈张莉,以及关于这两年创作中的凝视与拾掇。兴许只在陈张莉那叠加的人生阅历和深沉的核心精神间,仅仅窥见其中一隅,却已足以感受到她如何以创作,回应生命中的转折与福祸,走出属于陈张莉的视觉语言与节奏。我们也不妨在漫步展场的片刻间,走入陈张莉思索的节奏之中,自行寻找与补足那份未竟之语,亲眼见证画面中的那些萦萦音律,那些翩翩起舞。
艺术家介绍
陈张莉
陈张莉于1944年生于重庆,毕业于臺湾政治大学,并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普瑞特学院取得艺术硕士。其作品自1987年起展出于臺北市立美术馆、关渡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法国巴黎大皇宫、北京中国美术馆及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等机构及私人画廊。作品获美国普拉特学院、国立臺湾美术馆、臺北市立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地收藏。
关于陈张莉的身段,关于她对音乐和舞蹈的热爱,或是关于投身于抽象艺术的追求。这些书写和纪录散见于往昔无数的媒体和文本中,拼凑出陈张莉,以及她在创作历程中的点点片段与足迹。
总归来说,陈张莉作为一位抽象绘画的艺术工作者,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美学风格的实践,更形塑了长年在自身的创作路径上,踽踽前行的女性艺术家身影。她在静默中的持续坚持,也恰恰回应了当代艺术发展中,抽象表现主义如何在地化,以及女性创作者如何以自身视角诠释当代绘画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