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谢堃:光照亮光

开展时间:2025-09-06

结束时间:2025-10-05

展览地点: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B展厅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园区中二街D07号

参展艺术家:谢堃

主办单位: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展览介绍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荣幸地宣布全权代理艺术家谢堃,并将于2025年09月06日至2025年10月05日呈现其在站台中国的首次个展《光照亮光》,展览由陈鋆尧担任特邀评论。

本次展览呈现了谢堃近年来对于身体与存在议题的深度探索。她的创作始终围绕着身体的意象展开,却并非停留于表面的再现,而是逐步构建出一套关于身体与身份互文的独特美学体系。谢堃通过画面中停滞的、匿名的、去标识化的身体存在,进一步模糊了身份的社会建构与性别认知的既定边界,挑战被常规化和视觉习惯所支配的观看逻辑。

谢堃,1989生于河北,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本科,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谢堃作品多以绘画为媒介反思空心化的集体意识对人个人身份的塑造。社会服从,自我驯化,女性凝视,这些关键词贯穿作品创作。作品的力量一部分来自于尺寸与颜色的不协调,一部分来自于解构重组日常平庸所带来的荒诞感和诱惑感。谢堃的作品在抓得住的现实与另一个幻想与象征的世界徘徊。呈现出一种自我消亡的象征。

在谢堃的创作实践中,身体不再作为完整的、可被明确指认的对象出现,而是被解构为局部、片段或符号化的视觉现场。这种处理不仅洞察了虚拟时代中权力结构对身体的规训与认知偏见,也映射出个体在当代语境中对自我身份的重新辨认与精神重建。谢堃有意剔除叙事性与情感过度外露的痕迹,迫使观者面对一种残缺的、未完成的美学状态,并在此中感知身体作为符号在互联网图像洪流中的异化与抽离。

暗处的边际

文/陈鋆尧

在谢堃告诉我她希望以“光照亮光”命名即将到来的个展时,我正在读彼得·布鲁克所著的《空的空间》,作为20世纪以来对莎⼠⽐亚戏剧做出突破性诠释的剧作家,随着他在舞台上作出的⼀幕幕道别,“空的空间”也在⼀次次地做着减法,它剥离了戏剧中⼀切⾮本质的东⻄,尝试通过事物的原貌复述简明的情感状态,并在情节背景铺陈如冷峻迷雾般散开之后,“让隐形的事物现形”——想到这⾥,再回看谢堃为此次个展准备的系列作品,⼀种相似的观念回荡在不同时空中,对话倏⽽显现:在谢堃的作品中,⼈物多不⻅具体的⾯庞,只保留躯⼲和静⽌的身体姿态;没有明确的空间场景,只能⼤概判断承载情绪的场所是室内或户外——似乎可以把任何⼀个空的空间,当做空的舞台,台上的⼈⾛过、定格,台下的⼈观看、沉思。

作为创作者,谢堃强调着绘画所带来的戏剧性结果,她站在台上与台下、画布与观者之间,⽤极细的喷枪作画,颜料⼀层层地压上去,构成画⾯中看似完整的⼈物形象。在细节处,这些⼈物形象实则⽤⽆数碎⽚拼接并定格成不同的身体动势,⼿指蜷缩,肩膀紧绷,边界清晰得近乎锋利,如同提线⽊偶,关节处总是层层缠绕着密密的⽩线,构成⼀道道间隙。有时间隙加剧、分裂,变成⼀团硬⽣⽣刺眼的空⽩;有时边缘交叠、并置,却罕有喷枪处理画⾯带来的⾊彩平滑相融。

这是⼀种⼗分间离的状态,她让观者观看画⾯中仅有的⼈物造型,代⼊各异的想象与经历,但⼈物却常常被剥离具体特征,肢体断裂、⾯容模糊,如此处理并⾮单纯的抽象化,⽽是强调⼈物所处的⼀种奇特的“半存在”情境,在这些情境中,多数⼈物的⾯部被刺眼的光斑或浓重的阴影所吞噬,肢体在不⾃然的断⾯处终⽌,因为⾯孔和表情的隐去,⼿与身体成为了谢堃作品中⼀种替代性的表达⼯具,在其诸多作品中频繁出现的⼿部细节刻画,将多数的身体姿态指向⼀种未完成的身体动作:指尖将触未触的迟疑,过度⽤⼒的抓握姿势,被拉⻓的⼿指关节,如同被社交媒体⽆限延展的注意⼒所扭曲的⽣理结构,也像极了⼈们在按下信息发送键前悬停的迟疑。⼿,在梅洛庞蒂笔下的“世界的枢纽”,成为了谢堃画⾯中被算法时代改造的器官,它们既不能真正触碰画中的他⼈,也⽆⼒穿透画布与观众相连,成为了存在主义困境下被阻塞的枢纽。进⼀步的,也促成了谢堃作品⼀系列耐⼈寻味的动作的悬置:将要⿎掌喝彩却突然冻结的⼿势,⾏⾛中突然失衡的重⼼,拥抱前⼀刻突然僵硬的怀抱……这些未完成的动作既不同于东⽅美学中“⽓韵⽣动”的流动感,也迥异于巴洛克戏剧般的动态瞬间,它们更像是被系统强制锁定的界⾯,突然卡死在某个操作指令发出的瞬间,暴露出数字⽣存的脆弱本质。以上的种种观察,也让谢堃的创作成为对充斥于⽇常⽣活中的技术观察作出的某种抵抗,紧张的肌⾁、磨损的指纹、关节的皱褶,这些画⾯中精⼼设计的不协调感与未完成态,正在试图通过反复描画身体与技术关联的真实状态,反思并召回我们正在消散的实体存在感。例如作品《兜圈⼦》中,林间缠绕和慢跑的⼈群实则是同⼀⻆⾊的不同分身,在绕桩奔跑的游移之中,每个分身都颇具动感,却在彼此追逐间丧失了任⼀个体的完整性,⼀种“液态现代性”的理论在此处显现其预⻅性:当身份不再拥有固态的核⼼,个体便陷⼊永⽆⽌境的⾃我发明竞赛之中。画布上那些被喷枪雾化却边缘尖锐的轮廓,正是这种充满⽭盾的流动性情境的贴切佐证。

与之产⽣反差的是,个体的割裂伴随着群体的同质化次第出现。从谢堃于2022年的个展伊始,她就表述了对于算法编织信息茧房所体现出的消极⽴场:作品中如同制图般复制粘贴重复出现的标准化肢体揭示了⼀个残酷的事实,即个性化推荐算法正在制造前所未有的思想均质化,个体在误以为宣扬独特性的信息⻆逐中,精准印证并重复着数据模型所预测的⾏为模式。谢堃作品中对⼈物形象的刻画也回应着这种同质化,这些⼈物穿着最简单的⾐服,结构分明,性别模糊,仿佛规格不⼀的标准件组装起的模型,⼲⼲净净,毫⽆破绽。谢堃通过喷枪绘画制造了作品中⼈物的机械质感与肌理,暗示着数字媒介如何将鲜活的⽣命体验转化为可被计算的数据点阵。当⼈物轮廓被简化为硬边⼏何图形时,画⾯中那些看似随意的喷涂似乎也成为了精确到像素级的⾊块排列秩序。这种形式上的探索让谢堃的创作处于⼀种⽭盾的张⼒之中,她的画⾯既呈现碎⽚化的个体,⼜暗含集体共识的消解,当我们⻓久地凝视这些残缺的形象时,常⻅的静物、⾃然⻛景,漂浮着的躯体、⼿和眼睛,构成了⼀幕幕消减和解构着身份的舞台剧,也成为了⼀个敏锐的观察者对当代主体困境的视觉诊断。

然⽽,与戏剧依靠身体和语⾔推进情节发展所不同的是,谢堃作品中时⽽出现的⼤⾯积空⽩,成为了体现其绘画创作强度的重要途径。这些空⽩区别于传统东⽅⽔墨画中可供神游的虚空,转⽽提供的是如同现代⼿术台上⽆影灯般的刺眼、精确和不容回 避。例如作品《⾁体⻆质》和《⿊蛇》中出现的空⽩,谢堃不将其视作邀请观众参与的意境,⽽是将其作为某种强制性的视觉中断,它们并不是画⾯的喘息之处,却更强烈的预兆了被社会系统规训后所抹去的意义的空⽩。这种技术化的表达与东⽅传统美学中“计⽩当⿊”的⽅式亦不相同,谢堃画⾯中的空⽩常带有数字媒介的特性,如同JPEG压缩后的图像失真,也像是低分辨率屏幕在处理图像时的像素脱落,在这些技术缺陷般的空⽩背后,暗示着巨量的信息流在⽇常浏览后的隐匿⽆踪,让“⽆意义”的认知留⽩与画⾯上的物理空⽩所形成的共鸣,提供着另⼀种间离的状态,并期待着观者能够⾃动补全未画之景。由此,这种空⽩不再是安宁的泛⾳,⽽是⼀⽚被刻意曝光的 “沉默的噪⾳”,也再次呼应着《空的空间》中布鲁克对于其戏剧观的经典论述:“我们忘了,戏剧其实有两种⾼潮。⼀种是庆祝的⾼潮,⼤家⼀起跺脚、欢呼、⼤喊、拍⼿……另⼀种是沉默的⾼潮——⼀种集体认同和欣赏的另类⽅式。我们⼏乎完全忘记了沉默,沉默甚⾄让⼈尴尬,⼤家机械地⿎掌,是因为不知道还有别的⽅式,不知道还可以沉默。”

在“沉默的噪⾳”的映衬下,谢堃画⾯中的光从来不是温暖的照亮,⽽是鞭辟⼊⾥的解剖和分层,在光与形的交界处,喷枪的颗粒,罩染的溢⾊,图形边际对接的错位,这些“技术瑕疵”成为被刻意保留的缝隙,成为系统完美运⾏中的故障瞬间,也是个体意志在被标签化的集体主义社群与信息机器中被暴露和观看的微⼩可能。谢堃的作品⽤肢体的僵滞记录着当代⽣活的隐性暴⼒,在“光照亮光”的边缘和暗处观察个体经验被折射后的零散光谱,随之,在意义过剩的信息洪流中保持沉默的追问,留意暗处的边际之外的缝隙、隐痛与暗痕。

2025.8.19

关于艺术家

谢堃,1989生于河北,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本科,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谢堃作品多以绘画为媒介反思空心化的集体意识对人个人身份的塑造。社会服从,自我驯化,女性凝视,这些关键词贯穿作品创作。作品的力量一部分来自于尺寸与颜色的不协调,一部分来自于解构重组日常平庸所带来的荒诞感和诱惑感。谢堃的作品在抓得住的现实与另一个幻想与象征的世界徘徊。呈现出一种自我消亡的象征。

个展:

“光照亮光“(站台中国,北京,2025)

“幻灭,凝视和哑剧” (叁拾空间,北京,2024)

“你说的都对”(叁拾空间,北京,2022)

“尼采说的超人”(悦.美术馆,北京,2022)

“Non-existence”(Take Ninagawa,东京,2018)

“让我们说说话吧”(站台中国D-room,北京,2017)

“陛下”(利阿贺拿艺术中心,北京,2016)

群展:

“夏季群展—出口”( 站台中国,北京,2025)

“时间的形状-站台中国20周年特展”( 站台中国,北京,2025)

“五月”(站台中国,北京,2024)

“洛德世界2”(野松画廊,深圳,2022)

“我与我的赋格曲”(艺术仓库当代艺术中心,重庆,2022)

“不一定”(幻艺术中心,北京,2021)

”开人器“(爱慕美术馆,北京,2020)

“青年艺术图景”(HARVEY GALLERIES,悉尼,2019)

“间隙”(特拉华当代艺术馆,特拉华,2019)

“拉古纳国际艺术奖 ”(威尼斯军械库 ,北京,2017)

“何论东西”(湖北美术馆,北京,2017)

“走出牡丹亭”( 俄罗斯民族文化宫 ,北京,2016)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