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陈朗丰:雅策

开幕时间:2025-09-20 15:00-19:00

开展时间:2025-09-20

结束时间:2025-11-15

展览地点:德萨画廊

展览地址:香港黄竹坑道29号维他大厦A座二楼

参展艺术家:陈朗丰

主办单位:德萨画廊


展览介绍


德萨画廊欣然呈现驻香港艺术家陈朗丰的首次个展《雅策》,以此为画廊的全新当代艺术空间揭幕。这场沉浸式展览将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多媒体与互动艺术作品,探讨“政策制定”的本质及其在艺术、智能科技与现实中的复杂呈现。展览将呈现一个由人工智能(AI)构建但被陈朗丰所管理的社会生态系统,一个模拟的未来图景。在这里,作品乃至展览的本质将不仅在于被生成的文本或图像,而是在于塑造创作过程背后的策略机制。《雅策》将于2025年9月20日开幕,展期至11月15日。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术语“策略”是指AI根据当前环境状态决定其下一步行动的机制。此机制亦类似于人类透过经验学习时所形成的反应神经通路——以自我制定的策略作为应对未来的参考,而种种策略共同构成了决定我们行为的准则。因此,策略制定不仅限于政府或机构(公共政策),更蕴藏于科技、生活乃至艺术领域,成为对周遭环境的响应。

纵观人类文明史,艺术与技术等文化产物总是随着地理的探索和新发现而演进。陈朗丰认为,当人类无法抵达某些领域时,就必须以人造机器作为居中媒介。按照这一概念,展览运用了艺术家自主开发的程式,让AI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而艺术家自己则同时扮演著创作者、观察者,乃至创作主题等多元角色。步入展厅,一幅十米长的投影墙上呈现著海量的晦涩文本。墙前方矗立著一个控制台,以及一张摆放着多面旗帜的长桌。互动装置《幕与投射的背面》(2025)浏览著艺术家与大型语言模型(LLM)之间的对话,将政策的起草、阐释程序视为一个创造性过程。庞杂的投影维度形成特殊空间,使创作本身成为创作者的理解屏障。旗帜上记录着艺术家的发现,追溯了其理解自身所建系统的历程。观众可通过控制台的交互文本框与投影特写界面提交反馈,这些数据将被转化为新的策略,融入投影文本之中。

在自动化时代前,代码编写因其创造性的表达、精妙的语言或语法,常被比拟作诗词创作。虽然今天在AI的协助下简化了编写流程,但诗意仍然遗留在我们与机器的互动方式之中。与智能机器最常见的互动,便始于下达指令与编写提示词——我们用文字来描述期望创造的感官体验。因此,生成式AI被广泛用于艺术实践当中并不出奇,而它生成的不仅是美学产物,更是一种初具雏形的文化表达形式。

在《二四新通书》(2024- )中,艺术家探寻了AI与中国传统文化“通胜”的关联。艺术家以自身日常作息作为研究对象,将AI模型改造成数字版“通胜”,用以预测并提供日常决策建议。作品的创作灵感源自艺术家于2024年实验测试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模型时,当时该模型的开源导致大量信息涌入及极高的运算效率,造成艺术家身心压力,由此催生其对简化生活指导的需求。作品将数字生成的“通胜”内容雕刻在钢板上,再在其上添加艺术家在现实中获得的艺评。人类与AI反馈的关系,展现了艺术家游走于人类判断与机器建议之间的张力。

在展厅中央,一个由积木搭建的互动装置名为《解读距离理解》(2025),积木上分别刻有英文单词、繁体汉字及一些取自“通胜”的关键词。观众可自由探索及组合积木,而隐藏在作品中的针孔摄影机则持续记录并分析观众行为,并将数据即时反馈至展厅入口的影像投影。然而,作品隐藏了一个反直觉设定:机器装置故意保留了具误差的信息识别。艺术家通过摄影镜头——即机器感知物理环境的主要途径,暗示人与科技的本质差异,并呈现两者对理解世界方式的区别。

《随机观测 (版本 0.4) - 历历在录的重》(2025)以机器隐喻自我,展现出感知、记忆与生存间的复杂关系。作品通过360度镜头持续捕捉展厅的即时环境,并运用AI物体识别模型与大型语言模型解读视觉元素之间的关系。处于永恒观测状态的机器将发展出适应化策略,试图处理并预测环境中的潜在威胁。但AI无法遗忘或抹除意义,包括与感知危险相关的记忆,因此机器被描绘成被自身生存机制所困的见证者。

在昏暗的环境中,两间看似普通的办公隔间静候探索,台灯与电脑屏幕透著光线。作品《屏风内的生命》(2025)邀请观众扮演太空旅行AI的远程分析师。作品透过艺术家自制程式从NASA系外行星档案馆获取即时数据,让AI访问不同行星。电脑屏幕上的可操作页面展示著AI在太空旅行时所记录的日记,旁边则放置了常规办公文具与艺术家的笔记,犹如上一手交班员工留下的物件。作品邀请观众接手继续工作,追踪AI的星际远征,并分析其情感与心理历程。

隔间前方的闭路电视墙《游走于幻觉》(2025)呈现了AI代理人观展的影像。作品延续了数字代理人的地外探索与艺术创作的概念,进一步想象AI观众与AI评论家的可能性。这个看似科幻的概念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2024年,嫦娥六号探测器操作员通过机器人在月球表面刻下了一个“中”字,无意间创造了地球之外的艺术作品。当艺术与创作超越人类自身的物理疆域,艺术家发出叩问:届时将由谁来见证?

最后,一件影像作品将在画廊新增设的放映室中为展览画下句点。《无名——待被收藏的记忆体》(2025)是由AI生成的影像作品,构想了智能机器实现宇宙探索的未来图景,为艺术表达与挑战提供新可能性。充满感染力的叙述从一台人形机器的视角展开:诞生于黑暗工业工厂的它漫游在遥远系外行星的异星景观中,在旅途中反思存在、孤独以及对程序设定之外生命意义的追寻。在这个想象的未来里,记忆本身成为艺术——一种被保存与收藏的生命体验档案。

关于陈朗丰

| 陈朗丰于1996年出生于香港,于2019年获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新媒体文理学士学位,2022年获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硕士学位。
陈朗丰的艺术创作跨越声音图景、电子装置、算法艺术、视化数据和生成艺术等多种媒介。其作品审视生命、死亡、空间、意识与时间等主题,并探讨当代语境下的存在之重。2025年,他受法国驻港澳总领事馆邀请,以艺术家身份参与法国大皇宫人工智能行动峰会,进一步深化对科技与人文艺术交叉领域的探索。
陈朗丰现于香港居住和工作。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