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倞:日常生活的颂歌
开幕时间:2025-09-27 15:00
开展时间:2025-09-27
结束时间:2025-11-30
展览地点:千高原艺术空间
展览地址:成都市高新区盛邦街,铁像寺水街南广场,千高原艺术空间
策展人:贺潇
参展艺术家:翟倞
主办单位:千高原艺术空间
千高原艺术空间欣然宣布即将在2025年9月27日至11月30日呈现艺术家翟倞个展“日常生活的颂歌”。此次展览由贺潇策展,诚邀观众走进艺术家精心建构的“生活场域”及其十余幅全新绘画作品。期待您的光临!
在法国作家茨维坦·托多罗夫的《日常生活颂歌》中,日常被赋予了一种超越琐碎的意义。他强调,真正的存在经验并不依赖宏大的历史与政治,却常常体现在微不足道的片段中。这提醒我们,日常并非庸常的重复,而是一种潜藏的力量。
“日常”在艺术史上长期处于边缘与中心的摇摆。荷兰黄金时代的风俗画与静物画赋予生活片段以庄严感,现代主义则把日常转化为形式探索的素材。在当代,日常于生活的再现之余,更是一种观念的生成方式。翟倞的展览“日常生活的颂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通过绘画,他将个人经验、虚构叙事、寓言性意象与艺术史传统交织,使日常获得新的层次。
翟倞不追求完整的事件叙述,而是捕捉转瞬即逝的姿态与目光。近距离的构图使人物肢体几乎伸出画面,将观者推入叙事场域,也凸显观看本身作为经验的过程。他的经验常源自记忆与虚构的交织。《有朋自远方来》取材于亲身经历,借用古典语句将“远方来客”转化为非人之物,使个人回忆变为寓言式的叙事。《把海水喝干》则让酒瓶与观音净瓶形成呼应:世俗的消耗与失控、宗教的赐予与慈悲在同一画面并置,使日常器物获得象征意义,而宗教意象则被世俗化。
酒的经验是展览的重要内在线索。《要是有一种醉是因为知识而醉就好了》描绘呕吐的瞬间,并借标题提出假设:如果醉意来自知识,生活会如何改变?这与翟倞广泛的阅读经验相呼应,他吸收哲学、文学和媒介学理论,思考知识如何改变感官。如果说1982年的《陆上行舟》(Fitzcarraldo)预示了南美洲现代启蒙的理想与失败,翟倞的绘画《Fitzcarraldo对音乐的爱,在哪都限制不了》则让醉酒的舞动在西装、领带、墨镜之下,表现出当代都市中人物的非理性与节奏感。
跨学科的吸收也延伸至艺术史脉络中的开放和复杂,翟倞关注毕加索对安格尔的长期借鉴、基彭伯格的戏仿方式,以思考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确立位置。他阅读艺术理论与文学文本,并在绘画中检验这些思想,对电影场景的转译以及音乐节奏的融入,使绘画难以被限定在单一范围之内。这一叙事机制也解释了其创作方向的变化。早期带有政治性的表达逐渐让位于日常的微观叙事。宏大议题并未消失,反而通过细节与个体经验间接显现。作品摆脱直接立场化的表达,而呈现出多重的复杂结构。
在《你的忧伤,也是我的忧伤》中,电影《五朵金花》中的女性形象被置入朋友与宠物的环境里,她不再只是特定时代的文化符号,而是私人经验与集体记忆的交织。动物在翟倞的画面中又常被赋予人性。《一个崭新的,美好的生活就要开始了!》以狗“阿铁”为主角,带来情感的重量,也使日常经验获得图像化的延展。《老彼得·勃鲁盖尔的神秘世界》中的绿色兔子,则回应尼德兰绘画传统,把寓言与日常结合,以陌生化的动物形象延续勃鲁盖尔式的叙事逻辑。
这种异质性的处理也体现在物象安排上。《时间的外面》让灯遮蔽人物头部,使其既是光源,也成为重新思考物象在叙事中打破逻辑的元素。《何为好的生活》则将私人照片转化为自画像,旋涡般的结构和粗粝的线条与表现主义语言呼应,但其关注的不是再现自我,而是对“如何生活”的追问。
“颂歌”在古典传统中常用于歌咏英雄或宏大事件,而在这场展览中,翟倞的绘画赋予这些日常片段以被凝视的价值,生活中的一切都被转化为值得歌唱的对象。托多罗夫所言“歌颂眼前所见的事物”在此得到延伸,颂歌成为一种观看立场。翟倞让生活中最微小的瞬间通过绘画获得聆听的可能,从而把日常经验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视觉系统。
关于艺术家
翟倞
Zhai Liang
从“小径分叉的花园”到“夜航船”系列中的“目录—通天塔图书馆”和“笔记”,“寻隐者”,以及接下来的“日常生活的颂歌”,翟倞善于凭借其画作中若隐若现的象征,将观者引向某些文学时刻——小说和电影中的诙谐片段、生活里亦真亦幻的顿悟和想象、耐人寻味的社会关系……把阅读的文本和个人当下或过去的记忆,如同回声共振一般,融合在一幅幅画作之中。
关于策展人
贺潇
Fiona He
艺术写作者,独立策展人,资深艺术类翻译。她曾任职于亚洲艺术文献库中国大陆研究员和艺术论坛中文网编辑。
她长期关注传统创作媒介在科技环境中的演变,与艺术展示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