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王璜生:微光同尘

开展时间:2025-10-19

结束时间:2026-01-18

展览地点:顺德盒子美术馆

展览地址:佛山市顺德区顺峰山公园(南门步行进入350米)

策展人:陈晓阳

参展艺术家:王璜生

主办单位:顺德盒子美术馆

展览介绍


前言

“微光同尘”从王兰若与王璜生父子两代艺术家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展开。在历史的巨轮下,个人命运往往因渺小而起伏无常。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之六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在剧烈的历史动荡中,一些知识分子被迫下放至边远地区,承担繁重而艰苦的劳动。王兰若便在这一背景下,被下放派往广东英德硫铁矿。矿区的生活充满高温、粉尘与疲惫,然而在漫长而艰苦的劳动和困惑的运动中,他依旧以速写和随笔记录身边的人与景物,延续艺术家的观察与思考。这些在有限的纸张与简陋条件中的绘画和写作,成为他抚慰与抵御艰难处境的方式。他的速写和笔记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与生活现实,还为家人和孩子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他在《粤北吟·孤灯》中写下了这种悲凉但坚毅的心境:“孤灯千里梦,岁暮惊客心。此身经百炼,铁杵磨成针。流离经几载,贫病逐日深。泪痕新间旧,真理苦追寻。是非那堪问,风霜故相侵。生涯垂垂尽,明月照寒襟。”这些作品就像一抹在晦暗尘埃中依然闪烁的光,成为个人苦难史的注脚,也成为艺术家如何穿越命运低谷的见证。

半个多世纪后,王璜生多次走进父亲曾经工作过的矿区,重新凝视这片既沉重又旷奥的土地,轰轰烈烈的工业场景已变为下马停产了的矿区,静默而空寂。那座反复出现在父亲速写中的礼堂,变成乡村教堂又变成饭店,尘世中无数开场与落幕,并不在意其间的消逝的人。这些旅程让他深为感触,也发现了一种可以跨越时空与父亲、与那个时代中所有命运多舛的知识分子对话的可能。他为此断断续续用了六七年时间创作的影像作品《父亲的硫铁矿》,呈现了这段追溯父亲脚步的寻访之路,并以家乡语的旁白描述他的发现与思考。展览中的巨型装置,以矿山中常见的工业搅拌机和传送带持续翻搅着矿沙和泥土,其中还滚动着被撕碎的图像、照片、文字、书页等,以无休止的旋转和搅动来呈现个人的命运在历史中的荒诞与脆弱。在整个美术馆的时空中,父子两代艺术家的作品对话,混合着搅拌机低沉的轰鸣与翻滚,呼应着速写、摄影和影像中静默的时光之痕。在命运的动荡中,艺术常常不以高亢宣言抵御黑暗,而是以微弱的光芒与尘同在。

瓦尔特·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中充满救赎激情的描述“每一代人都被赋予一个微弱的弥赛亚力量,用以拯救前代的希望。”王兰若先生这一时期作品中的“微光”,也让在时代洪流中难以自外的我们,看到另一种超越的力量。微光同尘,并非强调光与尘之间的对立,而是描述一种共存。光从未完全照亮,也从未完全消失;尘埃是命运的重量,却也是存在的真实。光与尘并置,不是冲突,而是共同的生存状态。即使是父子相承的生命经验,都不能保证谁可以免于尘世的荒诞与无常,但是如何依旧保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光,却是艺术赋予每个人的希望。

陈晓阳/文

关于艺术家

王璜生 WANG Huangsheng

少承家学,以艺术史博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他是中国当代美术馆专业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开创新美术馆学研究的学者和艺术家。

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香港康文署博物馆专家顾问,德国海德堡大学特聘教授等。曾任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团结之星骑士勋章”,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等。创办和策划“广州三年展”等多个大型国际双三年展。出版有《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新美术馆:观念、策略与实操》《20年:广东美术观察》等专著。

王兰若先生 Mr. WANG Lanruo
(1911-2015)

著名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出生于广东揭阳,20世纪30年代求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承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诸闻韵、诸乐三等。1947年在曼谷、新加坡、槟榔屿、吉隆坡等地旅行写生,举办画展,蜚声南洋。王兰若一生与家国同命运,艺术生涯起伏跌宕,但依然坚持长期在潮汕地区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桃李天下。他在海内外举办个人画展数十次,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中国国家画院、广东美术馆等重要博物馆、美术馆和专业机构收藏。

关于策展人

陈晓阳 Chen Xiaoyang

人类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馆馆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视觉人类学、华南研究和社会参与式艺术实践等。她的研究及作品多以被遮蔽的社群历史与现实展开,持续关注华南区域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再造。近年研究重点转向以人类学、文化史及参与式发展的视角,探索新的美术馆实践与策展研究,关注跨文化交流史与离散群体的艺术,负责泛东南亚三年展系列的统筹与策划。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