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罗然:亲密的流形

开幕时间:2025-10-19 15:00-18:00

开展时间:2025-10-19

结束时间:2025-11-18

展览地点:可以画廊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798·751园区798东街D09

策展人:贺潇(Fiona He)

参展艺术家:罗然

主办单位:可以画廊

展览介绍


可以画廊欣然宣布将于10月19日在北京新空间举办罗然个展「亲密的流形」。这是罗然继「所有念头在窗口中浮动,Loading…taste good ! 」后在可以画廊举办的第二次个展,也是北京新空间——北京市朝阳区798·751园区798东街D09举办的首展,展览将呈现罗然近两年来20余件新作。展期将持续至11月18日。

我们生活在一种奇特的视觉悖论中:屏幕将亲密关系拉近至指尖,却又将其推远至像素的虚无。黑托·史戴耶尔(Hito Steyerl)在《屏幕上的受苦者》(The Wretched of the Screen)中尖锐地指出,数字图像并非中立的载体,而是具有物质性的存在——它们消耗能源、占据服务器空间,并在传播中塑造着我们的视觉习惯与情感模式。当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 在《流动的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中描述当代人际关系的脆弱与短暂时,他或许未曾预见,这种流动性会在数字时代获得如此具象的形态。

罗然近期的创作正是对这一处境的深刻思考:当个体存在在数字流中被悬置,内心世界渐趋空洞,而人与人的关系愈发疏离,我们该如何重建亲密?而当我们的外在与内在不断地流变,哪些经历又会被留存下来?罗然试图将屏幕经验、个人经历,在抵达画布的距离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为这些流动的情感绘制可被感知的地图。

科学技术的变迁无疑带来了新的观看方式,而观看作为感知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塑造着人的体验和认知体系。罗然在创作初期使用的3D建模软件Blender为他在多维度空间中的游历提供了出乎意料的体验。继而,艺术家以人类情绪的媒介化之物——表情包为主体,通过绘画将他在此过程中的发现记录在二维平面上。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将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视为“个人前台”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在线上交流中,这套即时反应的前台系统被重构了:自发的身体反应被移至后台,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精心筛选的表情符号——一种高度媒介化的新前台。

如果说罗然在上一个创作阶段中的“副词”系列是对于虚拟空间中“动作”修饰的刻画,在近期的创作中,他把这一“降维”的工作方式拓展到对当代人际关系的探讨中。这也是展览标题中使用“流形”的意义所在,该词援引了在图像处理和数字分析领域中的核心数学概念。作为理解高维数据(如图像)的框架,“流形”指一个嵌在高维空间中的低维“内在”结构或表面。换言之,“低维”的结构或表面吸纳并留存了高维空间中的信息。于艺术创作而言,罗然正是在做一种“降维”的捕捉——他将流动不居的高维情感与数字经验,吸纳、留存并固化在绘画这一相对‘低维’的物质表面上,为之绘制出可被感知的地图。艺术家因而成为了一个感知并转译世界经验的视觉译者。

回望西方艺术史,身体的再现始终映射着时代的精神与哲思——从古希腊、古罗马对完美比例与和谐秩序的追求,到文艺复兴时期借助解剖学与透视学,对人体的真实与立体进行再发现;再到现代主义时期,身体形象被逐渐解构、抽象与内化。此次展览中,罗然所勾勒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身体边界更加混沌模糊,似乎无法界定身体本身,以及与他者的边界。或许这与罗然在Blender虚拟空间中发现的“空心”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艺术家将开源软件中图库寻找素材,将人体模型展开为二维贴图时,身体的边界被解构,原本作为初始“工具人”的范本形象,他们的五官与感官在平面上被重新分布,形成没有坐标的情感地图。这个过程恰如史戴耶尔所描述的图像命运:在数字传播中,图像不断被解构与重组,失去原有的语境与意义,成为漂浮的能指。罗然将这些“屏幕的受苦者”从虚拟中打捞出来,赋予他们物质的形态。这些既非完全虚拟,也非纯粹真实的“手稿”,而是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新的存在方式。

在绘画的阶段,也是艺术家充分释放感性回应的阶段,罗然将这些数字手稿转译在布面作品上。他使用天鹅绒、黄麻、亚麻等多种画布材质,每种材料都经过特殊的底料处理。艺术家对物质性的执着,既延续了中西方绘画史中不同阶段对材质以及质感的精细描绘,也构成对数字图像虚无性的抵抗。绘画过程被艺术家描述为“赛博卧游”——这一表述将宗炳《画山水序》中的“卧游”理念转化为数字时代的视觉经验。面对屏幕中的结构,他在画布上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感知漫游,色层的叠加、笔触的节奏都成为每次游历的痕迹。

此次展览中最大尺幅的作品《木马》更是集中体现了罗然对技术时代人类处境的认识。画中身体的拉扯与纠缠,令人联想到希腊化时期杰作《拉奥孔》(The Laocoon)中那缠绕人体的巨蛇,在此则隐喻了数字时代无所不在的技术规训。而“木马”这一标题,更串联起从藏匿希腊士兵的特洛伊木马,到今天窃取数据的计算机木马病毒——罗然看到了技术作为载体的延续性——它们是强大的工具,也是潜藏的陷阱。

在这个图像过剩且碎片化现实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重建情感连接为议题——在流动中寻找形态,在虚无中建立实在,在分离中体验亲密?罗然的创作提示着我们:真正的亲密或许不在于连接的频率,而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将那些流动的情感转化为可被共享的形态。罗然通过其独特的工作方法,在数字与绘画、虚拟与真实、规训与解放之间建立起持续的对话。

—— 贺潇

关于艺术家 / About Artist

罗然,1992 年出生于甘肃兰州,本硕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漆艺专业。他的工作内容是关注当下人的情感为主题,关注现实和技术景观以及背后的逻辑关系。他把这种关注理解为一场注入情感的游戏,艺术家在此不断发现和制造隐秘复杂的彩蛋。他的作品曾被 X 美术馆、星美术馆及四方当代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他的个展有:“副词 Adverb”-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艺博会,( 北京,2023);“所有念头在窗口中浮动,Loading…taste good ! ”,可以画廊 ,(合肥,2021)。他参加的群展有:“是时候了——22个艺术家个案”,可以画廊,(合肥,2025);“An Average Comet”,Harkawik 群 展,(Manhattan, New York City,2024);“ 娜拉出走之后”,悠艺术中心,(北京,2024);“智能秩序”,69 Art Campus,(北京,2023);“植物神经紊乱”,可以画廊,(北京,2023);“少女的收藏 101”,X 美术馆,(北京,2023);“遇见预见——当代艺术藏家推荐展”,博乐得,(北京,2022);“一米之内”,抽象绘画艺术群展,BLANK Gallery,(上海,2022);“返场:ART021 X 衡山路 8 号”,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上海,2022)。艺术博览会:“北京当代·艺术博览”,艺博会,(北京,2025);“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艺博会,(上海,2024);“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艺博会,(上海,2022)。

关于策展人 / About the Curator

贺潇,艺术写作者,独立策展人,资深艺术类翻译,她曾任职于亚洲艺术文献库中国大陆研究员和艺术论坛中文网编辑。

她长期关注传统创作媒介在科技环境中的演变,与艺术展示的政治。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相关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