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陈秋:从山岗到无人机

开展时间:2025-10-15

结束时间:2025-11-20

展览地点:泰康美术馆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景辉街16号院1号楼泰康集团大厦1层

策展人:辛云鹏

参展艺术家:陈秋

主办单位:泰康美术馆

展览介绍


2025年4月29日起,泰康美术馆已正式推出系列项目​“彩排间:艺术家个展计划”​,全年内邀请5位艺术家,以个人展览项目的形式依次展出。该项目落地于美术馆东门入口处空间,围绕“出入口”、“流动性”、“剧场性”等空间属性与观看命题展开。

“彩排间:艺术家个展计划”前三期展览现场,2025年

“彩排间”前三期项目已圆满落地,分别邀请艺术家​娄能斌​、冯山高文谦呈现了个人展览。10月15日,“彩排间”项目第四期将呈现艺术家陈秋的个展​“从山岗到无人机”​。

对于策展人辛云鹏而言,与相差十五岁的陈秋共同工作,常常会被他的研究对象唤醒内心的图像记忆。陈秋的创作试图超越个人,不断叩问:“图像如何进入公共叙事?个体如何在其中参与重写?”这种早熟的历史感,驱使他不断回望影像历史的断裂处,在同代艺术家中显得尤为稀缺。

在摄影所牵连的庞杂图像史背后,渗透着观看的权力意志。图像以某种“中介的经验”取代了直接经验,使人们的记忆依赖于影像而被组织、拼贴与再造。策展人认为,曾经“摄影独立成为摄影(艺术),摄影师记录(深入)生活”的思想框架如今已模糊不清,需要重新进行“测量与评估”。而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摄影始终不是“摄影”本身,而是一整套复杂的观看程序——这正是陈秋触摸历史、揭示“暗箱”中未显影部分的动力与起点。

陈秋早期的《黑石铺》系列,便体现了将摄影视为一种整体性、凸显自我参与的行为。这组作品以半纪实、半虚构的方式,再现了他成长于中南地区“后军事单位”环境的演变。在这一特殊社区中,既与乡村伦理融合,又因相对独立的生产体系而与区域发展保持脱节。陈秋不仅通过摄影记录这一现实,更通过虚构与排演再造空间——环境中的人,甚至他本人皆入画成为“角色”,构成一组如“蒙太奇”般的情境叙事。《黑石铺》系列如同被逐渐解封的档案,推进着艺术家对纪实摄影的理解,试图将观众引向传统纪实之外的场域。

这与其摄影理论研究密切相关。在论文《从山岗到无人机:新中国摄影中的媒介演化与视角政治学》中,陈秋通过“居高观世”的视觉转向,串联起新中国摄影史上被忽视的“垂直视角”。他试图整合历史上被割裂的“外部社会功能”与“内部美学演进”,表明摄影的发展更接近思想史,而不仅是艺术或技术史。

本次个展中,陈秋从新中国历史语境及其全球化脉络出发,将摄影及其衍生图像视为理解思想史遗产的重要通道。他以《解放》《再现/代议/代表》《无人》和《地缘》系列等作品,与系统收藏的历史影像、私人档案及航空机械部件形成对话,共同构成对思想史、观看政治与技术权力的实验,在有限空间中构建一条历史、技术与影像交织的“路线”。

陈秋近五年来的个人创作被串联在实体空间中,影像被转换为某种半公共、半解密的信息,呈现出回荡于历史题材、思想伦理与物质记忆之间的美学状态。他以图像的历史范式为入口,探寻影像与人性的“交往史”,持续发掘图像生产与传播中,个体和群体如何通过影像形成制衡与联系,进而理解摄影文化在本土近几十年中的话语变迁,以及历史转折中可能存在的影像媒介连续性。

“彩排间”项目第四期将从10月15日起对观众免费开放,参观无需预约。

艺术家

陈秋

201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法学院与哲学系,获双学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杰出荣誉硕士,现任《中国摄影》编辑部副主任,工作生活于北京。他的工作集中于发掘当代影像的“总体性”实践策略及影像经验的历史性形变。特别是被后现代话语掠取、覆盖的20世纪下半叶中国本土思想史在官方与私人影像中的经验残余。并试图在学术、创作实践、传媒等领域的全局性工作,填补摄影在本土长期被忽视的作为当代视觉文化基础设施的结构性缺陷。

策展人

辛云鹏,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获艺术学硕士学位,自2007年从事当代艺术创作至今,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作品以装置录像以及特定场域作品为主。近期个展为:2024《风吹草低》,某某空间,北京;2023《花心》,重美术馆,北京;2022《同时》,德萨画廊,香港;2020《友谊第一,比赛第二》,C5CNM空间,北京…。部分群展有:2024《芝兰一一都市园林一隅》,X美术馆,上海;2024《学习:博物学、另类知识和深度学习》,香格纳画廊,北京;2023《入世: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泰康美术馆,北京;2023《M+希克藏品:别传》,M+美术馆,香港…。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