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之间”In-Between Generations——第二届“解构·重塑·赋魅”青年策展人主题联展
开幕时间:2025-11-1 10:00
开展时间:2025-10-25
结束时间:2025-11-19
展览地点:西安美术馆
展览地址:西安曲江新区大唐不夜城内壹区
主办单位:西安美术馆
“生成之间”In-Between Generations——第二届“解构·重塑·赋魅”青年策展人主题联展亟“展览赋能:理论、方法与路径”学术论坛
“生成之间”作为第二届“解构·重塑·赋魅”青年策展人主题联展的延续,旨在探索AI介入背景下策展实践与艺术语言之间的未完成状态与生成张力。本次展览由西安美术学院主办,将继续联合全国十所重点高等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组成策展团队,围绕“AI × 策展”的实验命题,展开一次跨学科、跨媒介的协作生成。

“生成之间”In-Between Generations
2025青年策展人论坛
论坛时间:2025.10.31(周五)14:00-18:00
论坛地点:西安美术馆二层公共空间

“生成之间”In-Between Generations
第二届“展览赋能:理论、方法与路径”学术论坛
论坛时间:2025.11.1(周六)14:00-18:00
论坛地点:西安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AI赋能创意策展与社会美育”
第四届视觉艺术管理教学研讨会
研讨会时间:2025.11.2
研讨会地点:西安美术馆二层公共空间
学术指导单位:
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
主办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西安美术馆
支持单位: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
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
协办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全国十所高等美术院校艺术管理系(专业教研室)
广州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排名以拼音为序)
前 言
当今时代,世界正面临认知挑战与媒介转换的全新语境,人机协作持续推动着人类感知系统演化与文化生成逻辑重构。展览作为艺术生发与行进的演示形态与传播媒介,促使当代策展人在不断加速的社会嬗变与科技迭代的大背景下,必须直面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共生主体这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提出“AI×策展”的实验性审美命题,期待展开一次跨学科、跨媒介、跨区域的协作生成行动,驱策展览空间跃升为创意生成和价值转化的实验场、协商地,以此重塑我们的观看方式、思维路径与社会关系结构。艺术展览作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手,承载着中国策展人的理想信仰和人文情怀。
第二届“解构·重塑·赋魅”青年策展人主题联展的总主题是“生成之间”,旨在探索AI深度介入艺术展览策划实践的经验,构筑起人类审美感知与AI技术逻辑之间充满张力的创意空间。青年策展人作为当代文化创新建构的重要推动者,不再是单向度的个体作者,而是在机器学习、图像生成、空间模拟等多元技术框架下的生成协作者。本次联展汇聚了全国十大美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青年策展团队,协力打造艺科融合、产教协同、无界互联的展览新生态,激发高水平策展创意,推动中国艺术管理学科高地建设与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而与联展相呼应的“展览赋能:理论、方法与路径”学术论坛,则对展览现场进行逻辑审视、价值考量与模式建构,进而为策展实践提供参考性的操作范本和指导手册。
天津美术学院特邀展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中使用全新的公共图像的人工智能转换方式,呈现了一个图像过载和让人眩晕的视觉展示,折射出信息时代的感知困境。广州美术学院展区“演算好的世界”通过算法和直觉的博弈探寻AI时代的艺术生产边界,促使理性与感性的思辨在展览场域中实现对位共振。湖北美术学院展区“与AI合谋:一场关于流动身份的策展实验”借由策展人与AI共创虚拟艺术家的实验,探讨创作权、策展权与身份如何交错流动。西安美术学院展区“镜中之我:当算法成为叙事”在数据构成的镜厅之中探询算法作为新型叙事主体,如何重构个体的认知逻辑与身份认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情动”关注身体与身体、身体与环境相遇时的力量变化,提示我们艺术的使命就是创造新的感知方式与情动可能性。天津美术学院展区“主体的让渡”呈现由人类与非人类共组的行动者网络,探索它们之间如何连接、转译与互动。中央美术学院展区“句读”回应AI时代艺术表达的边界,追问语言呼吸与思维生成在当代艺术中的意义。中国美术学院展区“分形纤维宇宙”反映纤维艺术中算法理性和手作温度的相遇,展开创作本真与观看之道的深情叩问。四川美术学院展区“不要温和地走进一场异常:抵抗、抵抗沉默的生成”构建非连续空间促使观众直面异常,呼吁人们在沉默中重新发声,在生成中重建自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展区“丝脉承华”将AI的算法经纬编织入五千年非遗丝脉,确证记忆与情感化连接才是生成下文明传承的永恒基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区“过程的在场:‘余象’的生成”将展览重心从对“结果”的观看转向对“过程”的体验,“余象”构成参与式共创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内核。
AI推动着参与式生成机制的完善优化,使得艺术展览不再是“完成品”的简单展示,而是智能算法与人类经验之间的协同共创,这也使得展览的形态与模式、策展的技术与方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我们应当将策展视作一种社会推动力,运用智能化媒介进行超时空展示,点亮思想火花、奏响生命旋律。今天,全国重点专业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策展人,以及理论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共聚长安,以“生成之间”为中心创建十大主题展区,通过场景交互带动思想交汇,在西安美术馆的高端展示场域中,凝聚精神、创新观念、交换能量、重构世界,完成自我淬炼和整体升华,以艺术的原始魅力智联全球、共创未来。
十大联展各展区信息

特邀展区
展览主题:超载/Vertigo
学术顾问:段少锋
指导老师:鞠高雅、孟媛
策展人:蔡润玮 马璐琦 马怡诺 谢伊
展览介绍:艺术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中使用全新的公共图像的人工智能转换方式,呈现了一个图像过载和让人眩晕的视觉展示。

院校:广州美术学院
展览主题:演算好的世界
指导老师:吴杨波、沈森、苏梓钊、潘高洁
策展人:胡田欣、涂一顺、魏弘博、杨林欣、张皓恺、赵天顺
展览介绍:通过算法和直觉的博弈探寻AI时代的艺术生产边界,促使理性与感性的思辨在展览场域中实现对位共振。

院校:湖北美术学院
展览主题:与AI共谋——一场关于流动身份的策展实验
指导老师:辛宇
策展人:董旭琦、罗姝璨、刘莫菲、叶籽青、李璐妃
展览介绍:借由策展人与AI共创虚拟艺术家的实验,探讨创作权、策展权与身份如何交错流动。

院校:鲁迅美术学院
展览主题:“情动之域”——中俄青年艺术家联展
指导老师:张磊
策展人:田苗、吴星瑶
展览介绍:关注身体与身体、身体与环境相遇时的力量变化,提示我们艺术的使命就是创造新的感知方式与情动可能性。

院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展览主题:余象 Vestige
指导老师:章锐
策展人:廖阳、单子芮
展览介绍:将展览重心从对“结果”的观看转向对“过程”的体验,“余象”构成参与式共创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内核。

院校:四川美术学院
展览主题:不要温和的走进一场异常:抵抗、抵抗沉默的生成
指导老师:李庚坤
策展人:陆诗羽、庄原
展览介绍:构建非连续空间促使观众直面异常,呼吁人们在沉默中重新发声,在生成中重建自我。

院校: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展览主题:丝脉承华——非遗蚕丝手工艺展
指导老师:成义祺
策展人:董幸、李诗璇、于画、张衡
展览介绍:将AI的算法经纬编织入五千年非遗丝脉,确证记忆与情感化连接才是生成下文明传承的永恒基石。

院校:天津美术学院
展览主题:主体的让渡
指导老师:范晓楠
策展人:仝小和、柯舒红、陈雩兮、王雨琪、武非凡、黄展晨
展览介绍:呈现由人类与非人类共组的行动者网络,探索它们之间如何连接、转译与互动。

院校:西安美术学院
展览主题:“镜中之我”:当算法成为叙事
指导老师:杨西
策展人:程茜、李奕南、李晓旭、乔梦瑶、赖依、李欣璐
展览介绍:在数据构成的镜厅之中探询算法作为新型叙事主体,如何重构个体的认知逻辑与身份认同。

院校:中国美术学院
展览主题:分形纤维宇宙
指导老师:郑永松、刘嘉琛、王心怡
策展人:黄昕晨、盛可佳、许雅丹、杨思源、赵宇俊
展览介绍:反映纤维艺术中算法理性和手作温度的相遇,展开创作本真与观看之道的深情叩问。

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展览主题:句·读
指导老师:康俐
策展人:何乐为、柴煦、胡家瑞
展览介绍:回应AI时代艺术表达的边界,追问语言呼吸与思维生成在当代艺术中的意义。
更多展览现场图片请扫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