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琳:岩中花树
开幕时间:2025-11-08 16:00
开展时间:2025-11-08
结束时间:2025-12-27
展览地点:索卡艺术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7街
参展艺术家:董琳
主办单位:索卡艺术
索卡艺术欣然宣布,将于2025年11月8日在索卡艺术·北京空间呈现董琳最新个展“岩中花树”,集中展出其创作的四十余件陶瓷作品,展览将持续至12月27日。
文/杨紫苑
“岩中花树”一词出自明代王阳明的《传习录》,原文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此言揭示了东方哲学中“心外无物”的奥义:世间万物并非孤立于观照之外的客观实体,实质是心识所映的镜像。花之所以盛放,是由于人的目光赋予其生命的明度,董琳的陶瓷艺术正是承接了这一理念,以泥为载体,以手为感官,让捏塑过程变为一次“心”与“物”的交汇,这既是人的思想于物质中的显象,亦是个体精神在火与土的空间里重生。
在董琳的作品中,花木禽石不再是被凝视的客体,而是情感与信念的外显。她从古代神话和民间造型里汲取意象,将沉淀着集体记忆的中国传统符号,转换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语汇,使之脱离陈旧的叙事模式以融入我们当下的生命体验。那棵隐于岩中的花树,既为古意的回响,也是心灵自证的隐喻。在坚硬的磐石之间,柔软仍得以破土,在世俗的重压之下,信念和温度依旧顽强地生长。
一**.循迹·古象再生**
如果说很多艺术家的创作源于记忆,那么董琳的记忆来自于“古”,她所铭刻的并非一个具象的时代,而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是古人依靠植物、神话、图像等形成的宇宙观念,是人与自然尚未分裂的世界图景。她的“循迹”,正是在这条由造化通往心性的幽径上行进。
中国传统画中,蜀葵和萱草分别是人们心中“忠”和“孝”的化身,此意象源于古代画卷《忠孝图》(最早为宋末元初画家钱选所绘,后世沈周、王武等均有临摹 ),由此揭开“葵心向阳,萱草思亲”的意境,寄寓了无数文人雅客对忠心和母爱的体会。不同于传统画的清丽淡雅,董琳创作的陶瓷作品《椿萱葵心》则更显苍劲艳丽,蜀葵挺立如坚定向上的念想,萱草舒卷似潺潺流动的思绪,二者在釉色的光泽中彼此辉映,构成一幅富丽明快,溢满强烈情感的图景。
《钟馗与小青蛙》刻画了“钟馗”这一出自道教信仰、具有禳灾辟邪作用的文化符号。传统图像中的钟馗常以怒目圆瞪、虬髯威严的姿态示人,而董琳赋予了这一形象别样的温度。画面中的钟馗俯身趴卧,似在与一旁的青蛙互动,四周争艳的花草都成为陪衬,至此,严肃的驱邪意象被染上了几许童稚和趣味。在民间观念中,青蛙也象征“水生”、“繁衍”以及“吉祥”,其存在中和了钟馗的峻烈之气,为辟邪的原始功能注入了令人心安的平和。
《灵托仙桃》和《群灵驮虹矶》共同营造了一个灵性满溢的寻宝现场,仙桃作为西王母瑶池盛宴中的核心意象,象征着长寿与不朽,“虹矶”则可理解为承载天地精华的奇石。作品内那些洋溢活力的精灵,已不再是虚无空洞的神话角色,却成了人类心灵的使者,他们于人间孜孜矻矻地寻觅和运送寓意美好与永恒的物质,这一行为恰似一场庄严又活泼的典礼,把神灵从难以触及的云端接引到能切实体会的现实空间。
在这些作品中,董琳并非意在“复古”,她试图通过重释神话符号,让其脱离历史叙述的羁绊,回到“灵”的鲜活模样,进入一个全新的时空。在这里,人与兽、神与灵共存,秩序与混沌并生。
二.心译·材料与技艺的诗性
若说“循迹”是溯源的过程,那么“心译”便是把源头的水引入新的语境,让其在当代的语汇中重新流淌。此板块聚焦董琳艺术语言的核心,以“手捏”为根本的陶瓷技艺,以及她对材料特性的敏锐洞察与创造性拓展。由此,技艺不是机械的技巧,材料也不是被动的媒介,两者交融为一种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完成从“古意”到“今情”的过渡。
作品《鹰集野趣》里,十只姿态各异的雄鹰在山林中盘桓,构成一幅充满原始力量的群像。董琳凭借其扎实的雕塑功底与对“手捏成型”的娴熟掌控力,将鹰的喙、爪、羽翼乃至目光的锐利刻画得入微至极,细节的精准跟整体的动感彼此映照,使雕塑超越静态形体,觅得那稍纵即逝的“野趣”。粘土在她的指间被唤醒,鹰的每一次振翅与俯冲,皆是心念在作品内的聚合。
《青芳驻》与《玄鹰独峙》更集中地体现出材料自身的美学表达,《青芳驻》这件作品里,现代釉色被运用得炉火纯青,架上的一众青翠花果并非自然色彩的再现,而是对“青芳”意象的凝练及提纯,釉色在高温中流动、沉淀,展示出细腻的层次跟肌理,恰似火与土共同书写的诗行,致使材料超出了它的物理属性,成为能留存时光的载体。《玄鹰独峙》选择了带有深沉内敛特性的黑陶,玄色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着幽远、神秘和力量,董琳摒弃了繁复的色彩,仅通过形体姿态与材质的厚重来凸显鹰的孤卓与威严,材质选用和作品意境高度吻合,黑陶的“玄”与鹰的“峙”,一同记录了一个静默又悠远的时刻。
正可谓“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清代魏源《默觚上·学篇二》),在董琳的创作过程中,材料和技艺的关系被重新定义,传统技艺不再作为工艺性的手段,而是到达精神层面的路径。她用双手诠释内心世界,使陶瓷的“物质性”成为思想的媒介,釉色的流动恰似时间的脉搏,坯体显现的皴裂仿佛自然的呼吸,从而将内在的感知化为外在的形式,使造物成为心灵的诗性实践。
三.生境·灵光的映照
董琳的艺术创作,既关联自然之境,也隐喻精神内核。她以陶瓷构筑的世界,实则是人心与自然、人性同生命彼此交融的化境。经由“循迹”追溯与“心译”转变,古老的灵光未被时间的洪流湮没,反而重新照亮现有的世界,实现“天地万物与我为一”的圆融状态。
诸如《花畔共书眠》、《鸳鸯》、《葡桃》一系列作品,采用诗意、诙谐或颠覆性的手段,探讨了生命形态的多元性及情感的繁复性,共同拼凑出一幅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花畔共书眠》里两位女性相互依偎在一起阅读,肢体柔软彼此交缠,四周的兔毛拢住了一时温情,映射出人物心底的暖意。人性的温度盈满了冰冷的陶瓷,好像在无声诉说着生命关系的细腻与柔意,既赋予了“亲密”更宽广的诠释,也隐含超越性别界限的包容。《鸳鸯》巧妙地把这一被视为忠贞不渝的传统文化符号进行了解构,艺术家深谙自然中鸳鸯并非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生物学事实,用作品展现其“多情不专”的一面,构建起微妙的“三角关系”。此种解构并非是要否定美好,而是借助一种幽默却不失深刻的方式,撕开刻板符号的僵化面具,暗示俗世情感的复杂跟真实,从而在解构进程中重新架构一种更为坦诚、更具现代性的情感认知。《葡桃》则更多展现出轻盈有趣的风格,艺术家以描绘在桃园里采摘葡萄的“矛盾”场景,将葡萄和桃这两种蕴藏着不同吉祥寓意(多子与长寿)的果实置于一处,创造出了一个饶有趣味且有想象力的灵性空间,当人类滋生的不同愿望彼此交织,亦是对丰腴生命的赞美。
《生生》作为这一板块作品的精神核心,将对生命的赞咏推向极致。《周易·系辞上》中说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生生”意谓宇宙间万物孳生不停、长久创化的过程。董琳的《生生》塑造了鄂伦春族女性“生子”的形象,将女性的身体、自然生殖力与宇宙的循环进行联结。母体里正在孕育的桃与金蛋,直指生命创造本身的神圣与强大的力量,作品以丰沛的视觉语言宣告,生命自身的繁衍和创造,便是世间最耀眼的“灵光”,它正照耀着我们身处的世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可抵达、可停留且丰盈富饶的精神家园。
万物皆有灵,情感即生命。董琳的创作实践,使“陶瓷”挣脱了器物的范畴,成为对“存在”本身的思索,让观者在其中找到一种温和而坚实的信念,由此品悟到,纵然尘世不完满,心间仍有花树常开。
About the Artist
╱ 关于艺术家 ╱
董琳
Dong Lin
1991 生于河北唐山
本、硕、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现为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工作和生活于北京
个展
2025
“岩中花树”,索卡艺术,北京
2021
“‘对话’与‘言说’——董琳个展”,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2021
“溢彩Brilliant——董琳个人项目展”,妙有艺术,北京
2020
“汉风山海——黄山&董琳双个展”,高塔美术馆,北京
2018
“百兽率舞“,索卡艺术,北京
2016
“索卡实验室第三期:董琳”,索卡艺术, 北京
部分群展
2023
“第62届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意大利国际陶瓷艺术博物馆,法恩扎,意大利
“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百工金陵——全国雕刻艺术作品大展”,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南京
2022
“2022中韩陶艺特别展”,大韩民国国会,首尔,韩国
“2022丝路瓷源 和光接物——陶瓷版权创意设计大赛”,江西省版权局,景德镇
“数智造物——2022当代器物雕塑邀请展”,湖北美术学院,武汉
2020
“Good News & Bad News”,798艺术中心,北京
“凿山——公共艺术项目”,介休,山西
2019
“四季如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二工作室教学研究展”,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景德镇
“十年一见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18
“形之上下——陶瓷的当代呈现方式”,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中国雕塑博物馆,大同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物的边界——中央美术学院第四工作室材料作品展,陶溪川美术馆,景德镇
“2018艺术北京”,农业展览馆,北京
2017
“寻脉造山”,上海宝龙美术馆开馆展,上海
“第十三届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北京
“2017艺术深圳”,深圳
“青年艺术100”,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7艺术北京”,农业展览馆,北京
“第五届 ‘明天当代雕塑展’ ”,罗中立美术馆,重庆
2016
“我的2016——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年度创作展”,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北京
“索卡实验室第三期:董琳”,索卡艺术, 北京
“同行八位雕塑青年”,万荷美术馆,北京
“2016中国姿态第四届中国雕塑大展”,山东美术馆,济南
“学院本色2016——中央美术学院院内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推衍——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景德镇
“破冰时代当代雕塑邀请巡回展”,上上国际美术馆,宋庄
“第四届 ‘明天当代雕塑展’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2015
“温度——青年陶艺展”,798时代空间,北京
“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太原美术馆,太原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中国雕塑博物馆,大同
“2015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移世界:寻美”,索卡艺术,北京,中国
2014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二工作室肖像展”,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画廊,北京
收藏
木木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南京市博物总馆
意大利国际陶瓷艺术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等。
出版
《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