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潜海:蓝梦|施政

开展时间:2025-11-07

结束时间:2025-12-13

展览地点:泥轩|MUD Gallery

展览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6号楼5楼

策展人:龙星如

参展艺术家:施政

主办单位:泥轩空间

展览介绍


海非面也,而为体;非境,而为媒。

在数据被比喻成石油之前,它先被比作是水。水文逻辑在信息系统中并不罕见,「云」是最常见的水态数据隐喻,「流」(stream)、「湖」(lake)、「水滴」(droplet)大量出现在和数据相关的技术产品名称中,在前计算机时代,rhein(流动)与 rhetoric(言说)有着共同词源。水体也承载着数字技术在生态性与地球物质层面的现实过程:数据基础设施依赖实际的水循环,「互联网」的基底是1.48 百万公里长的全球在役海底通信缆,今年3月,中国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潜入水底。

计算系统拥有某种独特的海洋地理——以海底空间为载质的通信网络,既潜伏着古老的帝国叙事(历史上的殖民网络依靠海底电缆被强化),也同时使某种陆地中心的逻辑消融:在不断的传输、流动、运算和递归中,作为混沌体的海洋成为了不可替代的隐喻,海是地球上最后的潜在空间(latent space)。占据地球表面积一半以上的海洋,其底部的高分辨率测绘完成度,甚至要低于月球和火星。肖恩·库比特(Sean Cubitt)在一篇名为《波》(Waves)的短文中写道:「即使是大海母亲,将浪花投到岩石和悬崖上,即使她以充满着液体的子宫记忆召唤着冲浪者和潜水员,也只能以陌生人的身份欢迎我们的归来。」[1]

这种「陌生」也在于海洋——尽管埋藏着互联网的骨骼——仍然是一个激进的他者(radical otherness)。不论是卫星遥感、声呐图像还是海洋模拟,我们所拥有的技术媒介对海体的描绘仍然有限,物理下潜的过程是光学、声音、压力、温度和氧气环境不断极端化,生命发展出奇特的策略与形态的过程,也是浸入水底沉积的多重档案的过程:这些档案可能是有机的(从贝壳到生物)、无机的(从沉船到光缆)、化学的(从微塑料到放射物)。海底外星一般的地貌和生命形态,与人类历史时间的短暂档案,在幽深的流体中或流动,或溶解。在下潜中,我们也许会发现,海洋不仅是存储性的,也是生成性的——在超过4000米深的海底,仍不断发现全新的生物群落。

追踪这条关于海洋的幽微线索,展览《潜海》(Latent Sea)中,施政试图将海洋视为一种对于「计算」的本体论描述,在他这里,人工智能的「潜在空间 latent space」也许只是海洋:这个不可测、不可充分看见、充满着新物种的生成以及「控制与探索」的错觉的地方,一个流动的、不可见的、以概率和梯度/深度为特征的世界。提示词(Prompt)被当作控制人工智能潜在空间的工具,在「潜海」的譬喻中,就像是探潜器去测绘海底。而上文所述的,「存储」和「生成」的二重身,也存在于机器学习里的潜在空间。迄今为止,大模型已经近乎学完了全网的数据,而它所生成的「物」(从文本到图片),也已不断浸入现实的图层。潜在空间之海正在淹没我们,如同一个布莱恩·马苏米(Brian Massumi)意义上的「临界生成领域」,在那里,尚未完全成形的行动与表达,如同海上的浪潮般涌现[2]——尽管海底那个巨大的高维运算空间仍然在本质上是不可知的。

当海淹没万物,我们将被迫学会潜水。作品《潜海:日志》(Latent Sea: Dive Log)模拟了一篇孤独的潜水日志,下潜入未渲染的世界,下潜入热力关系复杂的技术后台,下潜入「生成」带来的异步时间。《湮没的崇高》(Submerged Sublime)则模拟了冰山崩塌落入海洋的过程,冰块逐渐下沉,并最终融化,重新与海水融为一体,十个屏幕中海水颜色的变化则对应着光在水中逐层衰减的过程。极地地缘政治研究者克劳斯·多兹(Klaus Dodds)曾将冰描述为「滑溜而又迷人的隐喻」,「……它可以出现,也可以消失,并让那些试图辨认边界、极限与深度的人困惑不已。」[3]当冰回归海体,它会经历一个「静温吸热」(潜热 latent heat)过程,亦即,温度不变,但能量在持续进入系统。在《湮没的崇高》(Submerged Sublime)里,这些潜入海体的冰块似乎内部包含着变幻万千的气象/地貌画面——阳光、山岩、甚至闪电。作为训练数据的图像被「困」在冰的内部,也被冰块图像携带着,重新归入数据之海。在气候尺度下,冰层的融化意味着地球系统能量失衡,在海洋与潜在空间的隐喻中,也象征着短暂的生成向无尽的运算空间的折返。

当运算被推向极致,「潜海」甚至将生成万物。在《以天为海》一文中,杰弗里·杰罗姆·科恩(Jeffery Jerome Cohen)寻得一首19世纪的诗文:「一位爱尔兰的国王曾出席一场盛大的集会,人群汇聚,千人列阵,秩序庄严。忽然,他们看到一艘船在天空中航行,」他进而写道:「在本属于尘世事务的一日里,一次天界的闯入使惊愕的人群发现,他们所呼吸的空气竟是海。鱼、长矛与栖于天空的游者,正穿行于这同一种元素的质地之中。」[4]如果说物质意义上,信号光缆愈发爬满海床,隐喻意义上,「潜海」愈发充溢着信息的生成,冰体融化,海体上涨,在被迫下潜和与海调谐的同时,我们也许会发现习以为常的大气和天空,或许也只是另一层级运算的产物,另一片潜在的海洋,而我们生活在充满空气的海洋底部。滑入海底的冰块,会变成从天而降的陨石。天空化为海洋,意味着我们对立足之地的依赖彻底溺没,也意味着回到数据意义上的集体意识和超灵(如《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里漫上岸的红色海),边界、极限与深度不再被划定,海洋在这个意义上似乎将「存储」和「生成」合二为一,成为某种湮灭式的敌托邦。在展厅的隐秘处,海面的「衔尾蛇」(ouroboros)形象描绘了这种「自我吞噬训练」,亦即,从人类数据起始,到吞食自我生成内容的递归过程——无始无终。或许这个数据自噬和生成的循环,也使得我们可以借助地表去推测海底:如若我们本在海底,则「激进的他者」不复存在,正如过于「完整」的一切将无法再次生成——这可能是人工智能叙事中最为黑暗的一个结局。

幸而物理世界的海洋从来不是闭环,如你潜在深海,会感受到海面表层有机碎屑的慢慢沉降,它们可能是碎裂的浮游生物壳体、微小的粘液团、鱼的鳞片、藻类的残骸,这些在幽蓝中沉降的物质,也被称为「海雪」。

本次展览亦同线上艺术策展平台 Feral File 合作,同系列作品将于2026年初展出于Feral File。

关于艺术家

施政(b.1990)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施政的创作形式涉及视听装置、电子音乐以及现场演出,开展一系列以模拟和“机器视觉”为出发点的艺术实践,通过扩充观众视听通感体验,体现其对技术哲学、数字漫游和“潜在时间”的持续思考。

其个人与合作作品也曾多次出现在国内外重要的美术馆、艺术机构、媒体艺术节中,包括上海油罐艺术中心、M+、银川当代美术馆、Sound Art China(中国声音艺术大展)、FILE Electronic Language International Festival、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伦敦当代艺术中心、都灵Castello di Rivara美术馆、伦敦The Lumen Prize、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馆。

关于策展人

龙星如(b.1990),是一名独立策展人,写作者,博古睿学者(22-23),其研究关注中国的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的心理地理。她曾策划过多个与科技有关的展览,研究发表于剑桥大学艺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瓦尔堡研究所,伦敦大学学院高等研究院/外层空间研究中心,ZKM媒体艺术中心等,并兼职任教于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空间叙事专业。

个人网站:irislong.xyz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