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刘禹君:成为我

开幕时间:2025-11-08 15:30

开展时间:2025-11-08

结束时间:2025-12-28

展览地点:逸空间画廊

展览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清水亭西路218号B号楼05室

参展艺术家:刘禹君

主办单位:逸空间画廊


展览介绍


逸空间画廊荣幸地宣布刘禹君个展「成为我」将于11月8日在逸空间(江宁)开幕,展览将展出艺术家近期全新创作。刘禹君的艺术叙事从象征原初欲望与混沌的“起源”出发,经历“分离”带来的界限与疏离,在“栖居”中构筑自我疆域,最终“回归”于生命无尽的循环。“成为我”并非一个可被完成的状态,而是一个永不停歇、在永恒回归中不断重塑自我的意志行动。

展览前言

文/王江卉

“成为我”构建了一场主体性诞生的仪典。它不再线性地追问“我是谁”,而是潜入自我意识萌发的混沌边缘,探讨“成为我”之前与之后的状态,以及“成为”这一动作本身。刘禹君以神话时间为容器,将存在置于创造与毁灭、合一与分离的永恒轮回中,在不断生成的差异里确证自身。正如背离伊甸园并非善恶之争,而是一种充满魅力的主动选择。这场仪典的核心意图,也并非呈现一个凝固的自我形象,而是去追踪主体在欲望与意志的火焰中被锻造出来的动态过程。

叙事始于一个原初的混沌。展览入口处的《珍珠、蛇与宝剑》,以衔尾蛇的莫比乌斯环,图示了这种无始无终的生成状态:毁灭与创造、开端与终结在此交织,构成关于起源的深刻隐喻。此处的女性形象,是原始母性力量的化身,她与蛇的结合,象征着欲望与智慧的未分状态。这提醒我们,“成为我”的第一个动作,或许正是一种充满欲望的、指向外部的创造力。它是存在从无形中迸发的起点,是“成为”之前那股蓄势待发的力量。

然而,主体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分离。展厅中的栅栏装置将这一分离具象化:它们既是物理的区隔,也象征着自我与世界的初次分野——感知由此建立,疏离也由此开始。这种关于界限的思考,在作品《一场海面风痕的写生》中得到了 更深层的演绎。艺术家将其水墨长卷再现在象征“私有领域”的木栅栏上,并通过昆虫的绘制,叠加了源自手机天气软件的风速轨迹。栅栏在此成为一个框架,它既是我们观看自然的窗口,也是我们与之隔离的壁垒。我们观看风的数字化流动,通过栅栏凝视昆虫与植物,无可挽回地制造这样虚幻的亲近——我们以秩序切割自然的同时,也亲手树立了与生命的屏障。

当分离发生,“家”的建造便成为主体确认自身存在的核心行动。刘禹君的木屋既是物理的庇护所,也是内在潜意识的投射之地。棋盘上的坠马、端坐的青蛙女士、地板上的蝴蝶影子——如同记忆的碎片,诉说着这个家既安全又孤独的本质。在与之相对的画作《成为我》中,她刻意捕捉了亚当与夏娃摘下苹果之前的刹那,下一刻,他们将不再属于世界,从而属于自己。家的建立,标志着我的疆域被划定,但这也意味着我们与那个无分主客的、原初的大家永远分离,开始了永恒的找寻。

在展览的终章,动物环绕喷泉不断前行、回旋,构成一个封闭却流动的秩序系统。它将我们带回了生成的循环本身,而所有的生命在其中往复不息。这呼应了德勒兹对尼采“永恒回归”的创造性解读:存在的意义并非在于达到某个终点,而在是投身于创造本身的循环,并在每一次循环中注入新的​​差异​。​刘禹君通过一系列精密的视觉思辨,为我们呈现了主体性生成的艰难与壮丽。它始于欲望的意志,经历界限的分离,在“家”的悖论中暂驻,最终指向一种在永恒循环中不断重塑自我的可能。成为我,不是一个可以被完成的状态,而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意志。​我们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理解那个在欲望中被瞥见的、尚未完成的自我。

关于艺术家

刘禹君,1996年出生,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2021年-2022年、2024年-2025年获ASA奖学金就读于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在读,生活工作于杭州、汉堡。

刘禹君近年来综合使用传统水墨和丙烯在绷板中国宣纸、水彩纸、木板、自然拾得物上作画,材质的差异不仅给予了画面更自由的表现维度和雕塑感,也在其中滋生了矛盾和解后的趣味性。与此同时,她的创作主题持续回应着对冲突美感的诗意追求,诸如对运动与停滞、宏与微、永恒之美与不可和解的暴力的探讨。

近期个人项目有2025年柏林LODGER “The Cow Jumped Over The Moon”(双个展)、2024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0展厅“一次真正的散步”、2024年大千画廊“光晕AURA”(双个展)、2023年逸空间NAFI艺博会“从未点燃的”等。作品被悉尼白兔美术馆、浙江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安徽省美术馆、江苏省现代美术馆、苏州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金鹰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大千当代艺术中心、Club Tsunami津波社等国内外机构收藏。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