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暖——徐紫迪作品展

开展时间:2025-11-15

结束时间:2025-11-10

展览地点:壹美美术馆

展览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中关村壹号D4

策展人:程辰

参展艺术家:徐紫迪

主办单位: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北京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实创亿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北京仲量联行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学术主持:彭锋

承办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壹美美术馆 


展览介绍


壹美美术馆荣幸地宣布,​“暖——徐紫迪作品展”​将于2025年11月15日正式开展,开幕式于11月30日举办。作为壹美美术馆​“青年艺术家计划”​的项目,本次展览由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壹美美术馆承办,特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教授出任学术主持,程辰担任策展人,通过呈现青年艺术家的生命体验及媒介表达,洞见当代青年艺术生态。

展览展期至2026年1月11日,在壹美美术馆二层集中呈现艺术家徐紫迪的200余幅油画、素描和速写作品。这些作品是对他学术研究的阶段总结,也是对其创作理念的具体展现。在此,我们会看见徐紫迪对古典艺术的一种执着的坚守,看见他对家庭日常中转瞬即逝的片刻近乎虔诚的记录。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徐紫迪的作品表现一种人的关怀,他描绘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这种对人性温暖的感知与描绘,在当今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壹美美术馆一层,“无尽的重启——陈抱阳作品展”同期开展。​“暖”​​“无尽的重启”​并置在美术馆中,将古典媒介与人工智能艺术共同展现在观众面前。它们没有新旧之分,有的只是艺术家在世界的此刻决定关注的焦点。在历史里寻找斑斓,抑或在未来中尝试呼吸,都是关于艺术的一场又一场复兴。

前 言

彭 锋

画如其人。这里的“如”通常理解为“像”,而“像”又通常理解为“形似”,但画无论如何看起来不会像画家,除非画家只画自画像。

然而,当我们说画如其人的时候,通常不是指画家和他的自画像。如果画家画出了逼真的自画像,我们通常会称赞他画得像,而不会说画如其人。看来这里的“如”不能理解为“形似”。

“如”的确不能理解为“形似”,否则文如其人、书如其人就都无法得到解释,因为文与书都不可能在字面意义上与人形似。

那么,我们说画如其人的时候,这里的“如”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难道“如”的意思不是“相似”吗?

“如”的确意味着“相似”,但“相似”不只是形状相似,也可以是别的方面相似,如感觉相似。当我们说画如其人的时候,通常指的是画家和他的画给人的感觉一样。

在体现感觉相似上,自画像没有什么优势,由于自画像容易让人看到形状相似,反而不容易让人感到感觉相似。为了突显感觉相似,画家甚至爱画抽象,因为抽象阻止观众看出形状相似,迫使观众去发现其他方面的相似。就表达感觉相似而言,具象绘画比抽象绘画更困难。

紫迪在具象绘画领域深耕,他画身边的人和物,也画自画像。然而,不管紫迪的画看起来像什么,它们最终都像紫迪自己,都是紫迪的“自画像”。当然,这里的“像”不是指形状相似,而是指感觉相似。

艺术品和艺术家之所以给人感觉相似,原因在于二者例示了同样的情感调子。杜甫的诗和杜甫都例示了沉郁,李白的诗和李白都例示了飘逸,紫迪的画和紫迪都例示了温暖。

紫迪的暖不仅体现在他的画面上,也体现在他的研究和教学上,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事上。

在公众心目中,艺术家给人的感觉通常比较酷,因为酷让人感觉更像艺术家。紫迪反其道而行,他从不掩饰自己天然的暖。紫迪的暖是如此典型,以致给人一种酷的感觉。当然,暖得酷比冷得酷要困难得多,就像用具象来表达感觉比抽象要难得多一样。紫迪用他的难度和坚守,用他的热情和能量,将日常的平凡变容为艺术的辉煌。

见——​徐紫迪作品展

程 辰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让一切“瞬时可见”,甚至“触手可及”。全新的科技逻辑重塑着现代人的视觉经验和潜意识,肉身的局限性在缩小。我们习惯在各类屏幕上浏览海量画面、视频和资讯,却越来越少地以一种平静的姿态去感受自然中的微妙光线、家庭日常里的温柔瞬间和人间烟火中的琐琐碎碎。身边的真实世界,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徐紫迪对古典绘画的坚守,也正是因此,我们开始回望“看见”的暖意。

“暖——徐紫迪作品展” 是对其学术研究的阶段总结,也是对其创作理念的具体展现。多年来,徐紫迪将研究重点放在维米尔身上。他长期梳理这位荷兰黄金时代画家的绘画语言与精神核心,并把对古典艺术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创作底色,始终体现着执着的艺术坚守。在他的画笔下,我们看见一种以古典的眼光凝视家庭、拥抱生活的真诚视角。贡布里希曾言道:“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徐紫迪正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为我们重拾逐渐失落的视觉经验和生命体验,用细腻的笔触捕捉生活的本真之美,在古典与当代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看见”从来不是简单的视觉行为。我们的眼睛总是在有意无意中寻找意义与秩序,与内心的所知所感发生关联。这其中包含了文化认知、情感注入与心理理解。对于徐紫迪而言,“看见”维米尔和他的作品意味着对古典艺术的回望和对现代生活意义的探寻。维米尔的绘画以静谧的构图、柔和的光线与对日常场景的诗意捕捉,成为荷兰黄金时代艺术的典范。他笔下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等作品,在平凡的日常中挖掘出永恒的美感,以“真诚的观看”和敬畏之心对待眼前的对象,用细腻的感知来表现画面本质。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艺术追求,深深影响了徐紫迪的创作。

如果说对维米尔的“看见”构建了徐紫迪创作的方法,那么对家庭的“看见”则是其创作的实践落点。家庭承载人类最原始温暖的情感,也是艺术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从古典绘画中的宗教家庭场景,到现代艺术中的日常家庭叙事,不同时期的艺术家通过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对家庭和家庭关系的理解与感悟。徐紫迪将目光温柔地落在爱人、孩子与琐事上,用近乎虔诚的态度记录下转瞬即逝的日常,将爱与温暖提炼出来,使观众有机会在作品中回望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美好记忆。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徐紫迪的“看见”是一种人的关怀。他描绘的是亲情、爱情与温情,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能够跨越地域、文化与时代的界限,引发所有人的共鸣。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世界里,这种对人性温暖的感知与描绘,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展,人类对爱与温暖的追求始终不会改变,这也是艺术常新的原因。

 

学术主持

彭 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国际美学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兼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年入选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出版《现代意象理论与意象绘画》《艺术学通论》等专著、教材和文集18部,《艺术的语言》等译著(含合译)7部,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亚洲哲学》(Asian Philosophy)《美育杂志》(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美学杂志》(Rivista di Estetica)《哲学通报》(Filozofski Vestnik)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300余篇。

策划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等艺术展览100余次,撰写音乐剧、话剧、舞剧、电影等剧本10余部,应邀于世界美学大会、世界哲学大会、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等国际会议担任主题讲演、专题讲演和对话嘉宾。

ARTISTS

艺术家

徐紫迪

1988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200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本、硕、博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一画室与造型艺术研究所,2009年赴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2018年获艺术学博士学位。

2018年至2022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022年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现任助理教授、研究员,从事油画创作与西方美术史研究。

作品曾入选第十二届、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第四届、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著有专著《看见维米尔》(湖南美术出版社)、译著《维米尔》(湖南美术出版社),于《文艺研究》《美术》《美术研究》等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