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与此同时,深受这两大媒介发展影响的录像艺术迎来了诞生60周年,而这一特殊的年份,也恰逢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创办十周年。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创立于2014年。作为亚太地区领先的影像艺术收藏平台,博览会已在过往九届中,对亚洲艺术影像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亦建立起了关于影像艺术媒介权威而活跃的交流。
5月8-11日,第十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后简称影像上海)于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本届博览会在「核心曝光」、「新锐焦点」、「景深视界」、「洞见映像」、「共创广角」等版块,汇聚来自全球20多个城市的100多家优质参展机构,并迎接在世界影像领域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与策展人,围绕亚太地区影像艺术生态和全球当代影像艺术发展开启对话。
第十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
本届影像上海3大亮点
1
国际知名艺术家经典作品云集
本届影像上海邀请到众多享誉国内外的顶尖与知名画廊参展,包括里森画廊、贝浩登、常青画廊、香格纳画廊等。
会场中,我们能看到来自乔瓦尼·欧祖拉、森山大道、杉本博司、JR、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具本昌、深濑昌久、荒木经惟、罗杰·拜伦、索菲·卡尔、托尼·布朗等享誉全球的艺术家的经典影像作品。
第十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贝浩登展位
第十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里森画廊展位
2
中国当代观念摄影艺术重要作品集中亮相
本届影像上海,参展画廊如K空间、三影堂+3画廊、马刺画廊等带来了在中国当代观念摄影艺术中,具有重要艺术史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大胆而敏锐地探讨了中国社会中的很多现实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艺术家们通过对创作工具的探索,发现了摄影对于表达自我和公共话题的巨大潜力。
第十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K空间展位
第十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马刺画廊展位
3
年轻新锐艺术家的多元化媒介实验
本届影像上海的一大亮点来自年轻艺术家多样化视角下的创作。
他们结合当代科技,对影像艺术的创新与探索,打破了媒介和语言的边界,重新定义了影像在当代视觉表达中的可能性。
第十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伯年艺术空间展位
第十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谢画廊展位
参展画廊带来了哪些精彩作品?
排名不分先后
里森画廊 展位 A03
里森画廊此次为首次参展影像上海,呈现四位代理艺术家的作品,包括以镜头为主要媒介的创新者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行为艺术先驱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著名英国艺术家兼电影制作人约翰·亚康法(John Akomfrah),以及中国年轻艺术家李然。
杉本博司, Teatro dei Rinnovati, Siena, 2014
Gelatin-silver print, 185 × 155.5 × 10 cm, 72 7/8 x 61 1/4 x 3 7/8 in, ed. 1 of 5 © Hiroshi Sugimoto.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PORTRAIT WITH FLOWER Open Eyes, 2009
B & W Pigment print on cotton paper, 73 × 73 cm, 28 3/4 x 28 3/4 in, ed. 1 of 12 + 2 APs © Marina Abramović.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约翰·亚康法, Untitled, 2016
C-type print mounted on Dibond, 104.4 × 155.2 × 6 cm, 41 3/4 × 62 × 2 3/8 in, ed. 3 of 3 + 2 APs © John Akomfrah.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李然,《培尔·金特》,2017
Archival Inkjet Print, 81.4 × 118.9 cm, 32 × 46 3/4 in, ed. 1 of 5 + 1 AP © Li Ran.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贝浩登 展位 A04
贝浩登呈现画廊代理艺术家苏菲·卡尔(Sophie Calle)、莱斯利·休伊特(Leslie Hewitt)与JR的作品。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实践背景与叙事语言,从个人记忆、社会身份与城市空间出发,展开了一场跨越影像与观念的深度对话。
JR, Ballet, Ballerina in crate #6, 2023
Leslie Hewitt, Riffs on Real Time (7 of 10), 2018 -2022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位 A27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出俄罗斯小组 AES+F、刘雨佳、翁奋、杨勇的作品。
AES+F,《颠倒世界 No.9》,2017
收藏级艺术微喷,150 × 86.5 cm
刘雨佳,《柯兰岛》,2017
单频高清录像,彩色、有声,14'47''
翁奋,《骑墙-海口 No.4》,2002
c-print 相纸印刷,50 × 60 cm
杨勇,《2011.8 神经质 No.8》,2011
爱普生相纸裱铝塑板,150 × 150 cm
香格纳画廊 展位 A29
香格纳画廊呈现艺术家蒋鹏奕、杨福东、张文心的十余件作品。同时,在本届「洞见映像」版块,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与三位摄影及影像艺术家刘铮、余力为、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深入探讨摄影、电影和数字影像这三种视觉文化媒介间的相互作用。
杨福东,《雍雀 之三》,2024
摄影,101(H) × 180 cm
蒋鹏奕,《消尽与重生-No.17》,2022 ~ 2024
收藏级喷墨打印,裱于纯铝板,钢化亚克力,160(H) × 128 cm
张文心,《次表面湿生#4》,2020
收藏级数字微喷,150(H) × 100cm
K空间 展位 A21
K空间展位呈现托尼·布朗、张羽、张大力、王庆松、苍鑫、何云昌、余极、周褐褐、杨若菲的作品。他们在艺术影像领域中关注不同方向的创作,包括社会纪实影像、数字影像、超现实影像、影像装置,以及将行为艺术、绘画等融入影像创作。
托尼 · 布朗,《真相与谎言》,2016
数字图像,亚克力&铝板,150 × 101 × 0.5 cm,版号2/3
王庆松,《问它》,2020
数字照片,250 × 160 cm,版号8+2AP
周褐褐,《星体头颅A》,2017
档案级喷墨印刷,100 × 80 cm,版号2/5
杨若菲 ,《餐桌:手 01》,2024
摄影,66 × 150 cm
便利堂 展位 A10
便利堂成立于1887年,最初是一家日本京都的小型租赁书店,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目前日本唯二的珂罗版公司之一,同时运营文化遗产修复,精密摄影输出与艺术周边出版。本届影像上海,便利堂带来须田一政、植田正治、深濑昌久、森山大道、中平卓马、山本昌男、何藩、Antony Cairns、Charlotte Dumas、Stephen Gill、Candida Höfer、Saul Leiter、Awoiska van der Molen等艺术家的作品。
植田正治,《童历》,2006
Saul Leiter, 1950s New York, 2017
常青画廊 展位 A02,S12
常青画廊带来乔纳斯·德·安德拉德(Jonathas de Andrade)、乔瓦尼·欧祖拉(Giovanni Ozzola)的作品。
在欧祖拉的最新作品中,光明与黑暗相互交融,达成了一种和谐的美学平衡。这种对比并非对立,而是体现在前景事物的清晰可见,例如墙上的壁画和涂鸦。而地平线则悄然显现,通过不同形态的开口与窗户,让人类内在的躁动逐渐具象化。
乔纳斯·德·安德拉德善于通过他的作品探索当代社会的权力动态和冲突,尤其关注巴西。在这部影片中,安德拉德跟踪拍摄了巴西阿拉戈斯州一家私人动物园的一群年轻工人与蛇和平“博弈”的过程。
乔瓦尼·欧祖拉,《临时建筑中的无尽之路》,2024
乔纳斯·德·安德拉德,《哽咽》(静帧),高清影像,2022
PETITREE 展位 A16、S05
PETITREE于A16展位呈现艺术家雷安喬(Lean Lui)的个人项目,并于11厅S05展位呈现艺术家陈啟恒(Qiheng Chen)的最新作品。
两位艺术家分别从记忆地景与身体经验出发,以影像为核心语言,展开对于现实感知与内在情绪的深入探讨。
雷安喬,《少女城:莫比乌斯环》,2025
收藏级喷墨打印,82 × 55 cm
陈啟恒,《Another Orchids 之 兰花百科 8》,2025
收藏级艺术喷绘,42 × 29.7 cm
三影堂+3画廊 展位 A25
三影堂+3画廊携手10位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艺术家,以摄影与影像的多元实践,展开一场关于记忆、身体与地域文化的视觉对话。参展艺术家包括:尹韵雅、荣荣&映里、森山大道、骆伯年、良秀、编号223 (林志鹏) 、拉黑、具本昌、映里、深濑昌久。
荣荣&映里,《私人信件,北京 2000 No.1》,2000
明胶卤化银手工上色,50.8 × 61 cm,Ed. 4/8
森山大道,《巴黎》,1989
明胶卤化银,50.8 × 61 cm
骆伯年,《「汲瓮」之二》,1932(2023)
明胶卤化银,61 × 50.8 cm,Ed. 5/30
尹韵雅,《不系之舟VI》,2024
收藏级艺术微喷,135 × 180 cm,Ed. 1/5
伯年艺术空间 展位 A13
伯年艺术空间呈现艺术家冯立、戴思乐、高郁韬、金石声、李昶、李希、李森、黎雨诗、玛格丽特·梁、王博斯、文豪、杨哲一、张巍的影像作品。
冯立,《花样年华F》,2023
收藏级艺术微喷,150 × 108 cm,Edition of 8 plus 2 AP
高郁韬,《一只侵入电线网内部的夜蝉》,2025
收藏级艺术微喷、铝框装裱、蛾眼低反亚克力,65 × 47 cm, Editions of 10 plus 1 AP
张巍,《人偶档案-机械博览会》,2019
收藏级艺术微喷,142 × 110 cm, Edition of 5 plus 1 AP
拾萬空间 展位 A06
拾萬空间本次带来了周振华、季俊的作品。
周振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生活、工作和创作在河南省辉县的一位基层摄影师,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辉县人民公社化时期劳动人民大力建设改造自己家乡的场面。
季俊一直对理念社会的景观及其流变展开一种畅想式的建造。作品的构建通过计算机造景与渲染展开,艺术家用极精妙的渲染方式,构建出亦真亦幻,且潜在的“使用”场景,为我们生存的世界打开一扇想象之窗。
周振华,《辉县百泉公社西王庄养猪姑娘》,1976
季俊,《芬恩斯特2》,2024
BANK 展位 A28
BANK在展位上呈现迈克尔·耐贾尔(Michael Najjar)的个人作品展。迈克尔·耐贾尔是德国当代艺术家,作品跨越摄影、影像、雕塑与写作,聚焦科技如何重塑人类现实。
迈克尔·耐贾尔,纪录片《格陵兰远征》静帧,2024
迈克尔·耐贾尔,摄影作品《爆发》,2021
马刺画廊 展位 U01
马刺画廊于展位U01呈现艺术家邢丹文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阶段性作品,包括“纽约宽幅”系列与《长卷A》《长卷B》,勾勒出艺术家从异乡视角出发,持续探索“空间与身体”之间复杂关系的创作脉络。
邢丹文,《纽约宽幅》,1999
黑白摄影,20 × 102.7 cm
邢丹文,《长卷B》,1999—2000
黑白摄影,五联,每件12 × 160 cm,装裱尺寸:19 × 182 cm
MDC画廊 展位 S15
MDC画廊(MASSIMODECARLO)携薛若哲的作品亮相第十届影像上海。
薛若哲,《静物8号》,2023
视频静帧
德玉堂 展位 A05,S04
德玉堂画廊于展位A05呈现艺术家杨泳梁的作品;同时在11展厅的S04展位展出芙洛·加多诺(Flor Garduño)、康迪达·赫弗(Candida Höfer)两位艺术家的作品。
芙洛·加多诺,《承诺》,2009
康迪达·赫弗,《墨西哥城巴斯托楼 II, 2015》,2015
千高原艺术空间 展位 S07
千高原艺术空间呈现艺术家陈秋林的作品《溺》。在COVID-19期间创作的《溺》是一个具有现场互动和偶发性表演的综合项目,皆在与全球疫情下的地缘禁锢建立起微妙的联系。《溺》延续艺术家20多年来对以豆腐作为媒介及文化符号的创作探索。
陈秋林,《溺 – 行为表演摄影》,2021
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美术纸、艺术微喷,50.5 × 90 cm × 9,Ed. 8 + 2AP
see+ gallery 展位 A12
see+画廊延续对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大师的回顾和对当代艺术的探索,展出日本、欧美和中国三个部分的精选摄影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细江英公、深濑昌久、荒木经惟、森山大道、卡别耶拉·摩拉维茨、玛姬·泰勒、沃塔齐·V. 斯拉玛、加布里埃尔·伊萨克、傅百林、麸子、黄昆、卢彦鹏、骆丹、丘、王居延、徐丹、严明。
荒木经惟,《花幽》,2018
森山大道,《巴黎》,1988
加布里埃尔·伊萨克,《影子与自我》,2014
王居延,《2084 计划 No.01》,2024
Vanguard画廊 展位 S17
Vanguard画廊呈现艺术家夏瀚的作品《最后的守望者》。夏瀚的作品聚焦计算机游戏,消费文化,技术伦理。艺术实践以游戏引擎,动态图像为主要创作媒介。他将游戏场景视作舞台,观众作为角色构建一个乌托邦与废墟,欲望与丧失的虚拟景观剧场,多呈现悲观主义色彩。目前正在以电子游戏作索引展开对其独特语言和作为传播媒介的研究。
夏瀚,《最后的守望者》,2018
电子游戏,无限时长
夏瀚,《最后的守望者》游戏截帧
谢画廊 展位 A26
谢画廊本次展出鸟头、胡为一、蒋鹏奕、孙彦初四位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多元的影像创作语言展开对时间、记忆与存在的深度探讨。
鸟头,《马赛克 -14》,2022
胡为一,《蓝色骨头No.10》,2020
蒋鹏奕,《太阳!太阳!第9号》,2020
孙彦初,《冰河》,2024
VisionQuesT 4rosso 展位 S03
VisionQuesT 4rosso成立于2009年,本次参加影像上海,画廊呈现意大利艺术家Guia Besana的作品。
Guia Besana专注于肖像摄影,现常驻巴黎和巴塞罗那。她是法国 VU 图片社成员,作品常常聚焦女性议题与身份认同。
Guia Besana, BESANA_BABY BLUES, 2011
Guia Besana, Condition#3, 2016
欧洲摄影之家 展位 C07
此次欧洲摄影之家首度与影像上海合作,呈现Studio空间重点推荐艺术家卢多维克·索瓦热的作品《吸血鬼蓝调》(Vampire Blues)。这部影片被构想为一场感官体验:三组同一花朵的切片浸入不同液体中,仿佛试图令其重获新生。
Ludovic Sauvage Vampire Blues, 2018
视频静帧
一切都好艺术 展位 A11,S02
“一切都好”携三位艺术家亮相影像上海。Rose Hartman以《Studio 54》系列撕裂1970年代纽约的浮华表皮;沈括以明胶银盐工艺凝练东方禅意,《石光录》借远古萤石的光痕,在银盐晶体中封存宇宙记忆;马永强以慢镜头对抗快时代,捕捉窗棂冰花、冻鱼、雪径等生活微景。
Rose Hartman, Andy Warhol,1978
C-print, 哈内姆勒收藏级相纸,50 × 70 cm
沈括,《石光录》,2025
明胶银盐,170 × 120 cm
马永强,《北小庙》,2014
明胶银盐,16.7 × 16.8 cm
拱形画廊 展位 S11
在本次影像上海中,拱形画廊展出黄晓亮、黄佩姗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对 “个体经验与公共语境”、“现实记录与情感转化” 的探讨。
黄晓亮,《远去 #20200609》,2022
黄佩姗,《当我望向自己》,2021
南柯画廊 展位 S08
南柯画廊呈现两位青年艺术家胡为一、杨迪的作品。他们通过摄影与影像作品,回应伤痛、欲望等问题。
胡为一,《梦中身 No.4》,2025
杨迪,《泡沫女孩》
单通道影像,2023。致谢:演员文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