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老厂房, 也能成“艺术生”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李娜 2025-08-13

小时候玩过泥巴吗?擅长用泥巴讲故事的钊海静是一个雕塑工作室的负责人,擅长创作微缩景观——驼队运输、傩舞表演、旧时市集,这些场景经过他的巧手都能惟妙惟肖地复原。

在北辰区小淀国际当代艺术区,像他这样手里有绝活的人可不少。走出泥塑世界,没几步就到了戏法的天地。天津古彩戏法传承人郭玉文现场表演了一段“仙人摘豆”——三个蓝色小球神出鬼没,近距离“欺骗”你的眼睛。

老厂房,也能成“艺术生”。曾经荒废的工业厂房变身艺术区,既修旧如旧,保留老的工业肌理,又以新注魂,引入泥塑、戏法、油画等艺术门类,延伸出展示、研学等多元业态。当历史文化有了创新表达,在“土”与“潮”的碰撞中,一片融合共生、生机勃勃的艺术生态林正在抽枝展叶,文化赋能发展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活用资源,方能激活价值。老厂房、老技艺、古村落等,都是承载历史文脉的宝贵“家底”。有的老厂房以博物馆为核心,植入文化、商业和旅游多种业态,通过功能转换,晋升城市文旅新地标。有的古老村落依托青山绿水,钻研“乡愁+艺术”“农业+文旅”的融合路子,焕发新生机。资源活化不是简单翻新,而是让老资源与新需求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在价值再造中释放发展活力。

活力持久,离不开生态滋养。新开放的河北区天美艺术街区,既是承载历史记忆的街区,也是承担教学功能的校区;既是周边居民散步休闲的社区,也是游客参观打卡的景区。街区、社区、景区、校区“四区”融合,使文化浸润日常,“把日子过成了艺术”,成为触摸城市文化的新空间。找准定位,协同发力,不同资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对城市而言,这种正向循环里蕴含着推动发展的新动能。

资源何以活化利用?最朴素的答案在生活里,考验的是链接生活的能力。根植于本土的文化资源,在动态更新中融入生活,便能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主角。或跨界融合,找到合适的“搭子”,在品质之外给人带来持续的新鲜感;或借助技术赋能,创新场景与消费形态,做到可体验、可理解,让更多普通民众愿走近、能走进。当我们读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意,让传统文化以更加可亲可感的方式服务生活、融入时代,传统的也能“潮”起来。

暮色渐沉,天美艺术街区里依旧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来自山东的游客张永成一家三口路过,看到街区里热闹,便停下了脚步,“觉得很松弛,很有文艺范儿”。在“老家底”中追赶潮流,足够接地气,呵护烟火气,这样的“潮”,聚拢人气、汇集商气,让历史文化更鲜活、城市更有魅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