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原生艺术,不再是“涂鸦”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作者:苑青青 2025-08-27

24幅画,15万元。艺术品拍卖领域,这个价格着实不高,就国内原生艺术而言,却是一次难得的“高价值”变现。

8月2日,亚洲首场原生艺术专场拍卖会“临界”在经典国际2025夏季艺术品拍卖会成功收官,南京原生艺术中心收藏的24幅作品,最终以超15万元的价格全部成交。9位创作者,是一群特别的艺术家,他们患有精神分裂症、自闭症或癫痫等。

当拍卖会上的灯光照亮一幅幅原生艺术画作,当越来越多人领略到原生艺术的独特魅力并愿意付费收藏,当特殊人群的艺术创作从“展览品”变成具有商业价值的“收藏品”,或许精神障碍人士的“涂鸦”已经实现从“猎奇品”到“收藏品”的跨越,而创作者本身,也在悄然之间完成“公益帮扶对象”到“艺术价值的创造者”的蜕变。

不可复制的“艺术”,不只可“观赏”

什么是原生艺术?

1945年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给出的定义是“由默默无名的人、疯子创作的素描、油画等所有艺术形式。”他认为,原生艺术家从不考虑规则和主流,完全从自己的本能和灵感中获得创作能量。

位于南京鼓楼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的南京原生艺术中心展厅,上百幅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画作便是这些定义的“具象”表现。

“因为创作者没有经过专业的绘画训练,他们的作画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此时此刻的最真实表达,与他们的性格、心境高度一致。”南京原生艺术工作室创始人郭海平认为,原生艺术作品是没有被已有的文化经验“污染”的生命真相的表达。与更广义的普通艺术品相比,由于原生艺术的创作者不具有相应的技术,使其作品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

原生艺术中心的画室里,创作者们对“艺术”的界定更加直接、质朴。“艺术就是,让我高兴的事”“艺术就是让人愉悦的创作”“把心里想的画出来,就是艺术”。

在他们的笔尖,流动的线条与色彩是一剂“良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杨旻告诉记者,是原生艺术,让他从“i人”变成了“e人”。患有脑瘫的25岁青年小龙说,原生艺术让他找到了自信。

艺术没有定价,艺术品的价值却可以用价格来衡量。深耕原生艺术领域30余年,郭海平举办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原生艺术展,每次展会,都会有慕名而来的购画者,每幅画的价格可以卖到3000—20000元不等,但都是零零星星的“散客”。“今年5月比较令人开心,我们在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上,卖了2幅作品,其中一幅卖给了一个工艺品设计师,6000元。”

新的转折很快出现。

7月,拥有28年艺术品拍卖经验积累的南京经典国际拍卖公司,向原生艺术中心工作室递出“橄榄枝”——他们将在夏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举办亚洲首个原生艺术专场。

反复思忖后,郭海平根据经典拍卖要求选取杨旻、小龙等9人的24幅作品参与拍卖。“这些作品比较有代表性,有独特的作者风格,而且这几位创作者的总体作品数量比较多,所以他们的作品更有竞争力,更适合进入市场。”拍卖之前,郭海平心中就涌动着一种预感——这场首次聚焦原生艺术的集中拍卖,或将是国内原生艺术从方寸天地正式走向大众市场的“里程碑”。

十年时间的“疗愈”,聚光灯下“结果”

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98.8万例,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约479.9万例。也就是说,在中国,约200人当中就有1位登记在册的严重精障患者。

当我们谈起精神障碍患者时,庞大的数据令人咋舌,而如果去搜索中国有多少被世人所熟知的原生艺术家时,却很难找到响亮的名字。

从一位患者,到一名作品可以变现的“原生艺术家”,需要经历怎样的历练?

“差异性很大。”郭海平以南京原生艺术工作室的签约画家为例,给出了一个模糊的答案,“有的一两个月就找到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有的10年可能还看不出来特点,如果按我们这里签约的20多名艺术家来看,普遍会在半年时间内形成自己的风格,再用2年的时间会更加稳定。”仅就此次作品被成功拍卖的作家而言,他们的“成长”时间,是8—10年。

10年,足以改变一个人。

“我以前要爸爸妈妈照顾,现在一个人住,会做饭,会炒菜,昨天我刚给自己蒸了条鲈鱼。”此次拍卖作品《神兽》的作者杨旻,像一位热络的咖啡师,一边与记者分享自己的改变,一边熟练地操作起了咖啡机。现在,他不再是曾经那个需要母亲陪伴、一言不合就会摔东西、闯红灯的“暴脾气”,而是南京原生艺术中心咖啡馆的“主理人”,也是工作室的助理。

改变不止于艺术家本人。

南京原生艺术机构成立11年来,已有24名精神障碍患者与之签约,24位精神障碍人员(监护人)签订辅助性就业协议。与此同时,中国原生艺术的影响力,也从南京原生艺术中心的小小工作室里,扩展至深圳内象原生艺术工作室,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诸多展览现场,甚至米兰世博会、巴黎原生艺术博览会等国际平台。比如此次拍卖中,许健的一张单幅作品价值2万元的《花中飞虫》,就曾被哈佛大学提议收藏。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原生艺术感兴趣了,它不仅能疗愈创作者,还能启发观赏者。”郭海平透露,此次拍卖会中的购买者,多为南京经典国际拍卖公司的“熟客”,大多是拥有独到眼光的收藏家,“他们愿意购买,并且现在有这么多人购买,证明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原生艺术作品值得收藏、有商业价值。”

愈加包容的“生态”,照见“斑斓”未来

精神障碍,一度是痛苦与煎熬的代名词,但原生艺术中心里,这个词鲜少被提及。“临界”拍卖会现场,创作者的疾病类型也被隐去,所有拍品打破传统艺术市场对创作者身份与技法的固有筛选逻辑,仅以作品编号呈现。

一个细节凸显对特殊群体的平视视角,也从侧面印证,收藏家举牌的决定,不受创作者身份的影响。拍卖现场,经典国际拍卖董事长陈赟感慨:“这场拍卖不是终点,而是中国艺术生态包容性革命的起点。”

一场史无前例的特殊拍卖,是艺术包容性外延的扩展,也是艺术治愈性内涵的深化。根据南京原生艺术工作室和艺术家们的签约协议,画家们在工作室所画作品的卖出所得,由本人与工作室按3:7的比例获得;画家们在工作室外所画作品的卖出所得,本人与工作室各分一半。其中,给到工作室的部分用于维持工作室的正常运转,即支撑工作室签约艺术家们接下来的艺术创作。

拍卖市场上,一幅画以两三万元成交是比较常见的价格区间,而对于原生艺术工作室的创作者来说,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我一周画1—2张,如果一年能有一张卖出去,我会很开心。”得知自己的作品《白菜》成功拍卖后,小龙非常兴奋,画画的劲头更足了。8月14日,记者采访他时,他正细细绘涂一张主题为“野猪”的大幅作品。

杨旻选择奖励自己一口新锅。“我喜欢吃鱼,买了个专门做鱼的锅。”近几年来,杨旻每年有两三幅作品卖出,作品被买走让他一度因不舍而难过,却也鼓舞着他不断“精进”水平。为画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他每天努力“找乐子”,“自己的状态好了,画的画就会好,所以我努力让自己每天开心一点”。

相对于一整年的开销来说,两三张画的“收入”不算多。但交易达成的那刻,原本蒙着灰调的生活,已经被镀上了一层斑斓色彩。正如与工作室签约8年的画家梁华所说:“如果作品被卖出,就觉得这一阵子‘没白过’。”因为,作品被更多人看到、被慧眼识珠的人珍藏,能带给他们的不只金钱,更有切切实实的莫大的快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