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在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长潭镇白马广场开幕。省政府相关部门、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市委改革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相关领导,广东客都文旅有限公司等单位主要负责人;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有关领导嘉宾;丽江市文旅企业代表;梅州市各县(市、区)文旅部门主要负责人,蕉岭县有关领导、各镇、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发起人、总顾问、策展人、艺术家和媒体代表等共150多名领导、嘉宾出席开幕仪式。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由中共蕉岭县委、蕉岭县人民政府主办,艺琅国际、广东音糖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云锦书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办,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服务器艺术作为学术支持机构。
蕉岭县委书记、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区党委书记刘鸿涛
开幕式上,蕉岭县委书记、蕉华工业园区党委书记刘鸿涛向远道而来的领导嘉宾、艺术家、企业家及媒体朋友表达欢迎与感谢。他表示,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的诞生,源于我们对省委、省政府赋予蕉岭“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双试点”使命任务的深刻领会与坚定落实。
“40余组艺术作品,不是生硬地‘放’在乡村,而是自然地‘长’在乡村。艺术家的奇思妙想,与蕉岭疏朗通透的山水格局、沁人心脾的人文故事紧密融合,让熟悉的风景产生新的魅力,让传统的空间焕发新的生机。我们将以首届蕉岭大地艺术季为起点,共同书写‘蕉岭版丽江’的时代新篇,奋力打造展示广东高质量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成果的新窗口,并通过文旅产业联动,持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总顾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罗奇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总顾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罗奇对艺术季指出,艺术季以“万物自得” 为主题,融合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与当代艺术语言,意义深远 —— 艺术走出美术馆与城市,融入乡野自然,是新时代艺术回归人民、服务基层的体现,且作品并非简单 “放置”,而是从蕉岭土地、人文、历史中 “生长”,与当地山水人文深度共鸣。
他认为,艺术与乡村结合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走向基层、服务人民的重要途径,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以此开展前沿实践,用艺术唤醒乡土记忆、创意激活乡村资源、美学构建地方认同,展现文化自信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成功举办将为蕉岭带来更多社会关注与发展机遇,也为广东乃至全国乡村文化建设、文旅融合提供 “蕉岭经验”。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发起人之一,原生跨域艺术家郑泽生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发起人之一,原生跨域艺术家郑泽生表示,此次相聚不仅是开启艺术盛会,更是探索 “艺术从土地生长、乡村因创造焕新” 的新可能。作为从梅州走出的艺术家,他感恩蕉岭土地馈赠、客家文化瑰宝及时代赋予的 “用艺术唤醒乡土” 使命,强调打造 “蕉岭版丽江” 并非复制,而是基于蕉岭独特基因的再创造,让艺术扎根 “世界长寿乡”、客家文化焕发新生。
郑泽生强调,艺术的真谛在于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而这正是蕉岭土地与客家文明千年未变的基因。同时提出大地艺术季 “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大地”,艺术仅是审视土地的媒介,真正创作者是大地、作品是山水与客家生活智慧,创作秉持 “无我” 理念,艺术家摒弃主体性、深度介入在地,激发乡土文化自信。“无我” 背后是艺术家、工程师、村民、政府共创共生的 “我们”。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策展人殷嫣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策展人殷嫣表示,此次艺术季以 “万物自得” 为主题,灵感源自蕉岭的自然人文风貌,也呼应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的东方智慧,是对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的生动诠释,艺术并非高高在上的创造,而是源于土地的温度与人际、人与自然的相知。
殷嫣介绍,本次艺术季共邀请了 27 位艺术家,在长潭镇、三圳镇、广福镇、蓝坊镇以及广东(蕉岭)乡建馆五个片区呈现 40余组作品。这些作品并非外来植入的展品,而是从蕉岭山水、人文与记忆中 “生长” 的生命体,散落于稻田、古墟、溪边等角落,成为可体验的立体诗,等待观众参与其中。在策展理念上,殷嫣提出 “材料诗人、事件引擎、跨界游牧者” 创作理念,更坚持作品 “生根” 而非 “落地” 的原则。她强调,“艺术赋能乡村” 不是复制他地模式,而是打造 “唯一的蕉岭”,追求能长久滋养当地的艺术生态,让在地技艺、物产与老建筑焕发新生,吸引人们归来生活创造。首届蕉岭大地艺术季是艺术与乡村的深度融合,邀请人们慢下来感受万物生长,找回 “静观生命、自得心意” 的能力。未来,愿以艺术为纽带,连接远方与此地、传统与未来。
梅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徐振东
梅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徐振东在讲话中提到,大地艺术因色彩而鲜活,梅州也有着艺术创作三种“天然颜料”。“红”是梅州的底色,作为广东唯一全域原中央苏区地级市、叶剑英元帅故乡,红色底蕴深厚;“绿”是梅州的亮色,森林覆盖率与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居全省第一,绿色生态宜人;“古”是梅州的特色,作为“世界客都”、全球代表性客家人聚居地,古色风情如画。希望蕉岭县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艺术赋能乡村”深度融入县域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文旅融合发展“双试点”。一要以艺术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二要以艺术为魂,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三要以艺术为桥,凝聚全域发展新动能。
艺术季开幕式在现场嘉宾的合影中落下帷幕,也正式开启了嘉宾与游客的蕉岭艺术探寻之旅。在策展人殷嫣的导览下,一行人沿 “蕉岭米香中心 — 樱花营地 —长潭旅游区— 广东(蕉岭)乡建馆 — 三圳镇九岭村” 路线,参观了本次艺术季的部分作品。
乡建论坛:以大地艺术促地域复兴
大地艺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乡村植入,更是一种创新的乡村发展策略,为乡村带来多维度、深层次的积极影响。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不但为乡村注入艺术,更是能够激活内生动力、重塑文化认同、连接外部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催化剂。
27日下午,在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举办的以“艺术促进地域复兴与乡村建设”为主题的论坛,正是在实践现场探讨这一时代课题。
论坛由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渠岩主持,汇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汪建松、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新闻总监王洪波、黄山景徽关麓旅游开发运营公司董事长朱景荣以及参展艺术家陈文令四位嘉宾。围绕“大地伦理”到“地方性”生产,艺术如何参与建构乡村复兴;以此次艺术家作品为例探讨“大地艺术”如何激活乡土空间;中国艺术乡建本土实践模式比较—寻找广东蕉岭的艺术乡建路径;艺术如何促进蕉岭发展,创意产业与地方复兴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探讨。为蕉岭地域复兴与乡村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部分展出作品
米香中心周边
▲ 谭勋 《自然—痕迹》系列
尺寸可变,亚克力,2021
谭勋的《自然—痕迹》系列,是一次东方美学在当代公共空间中的深沉回响与举重若轻的落地。尤为可贵的是,此次创作在延续谭勋一贯文化关切的同时,更透露出一种举重若轻的智慧。它卸下了文化纪念碑的沉重感,以轻松甚至幽默的公共姿态,将高深的审美仪式归还于一片率真自然与日常情趣之中。它仿佛在说:最高的文化自信,是内化于生活深处的从容与自得。
作品立于蕉岭屋子角落,完美呼应“万物自得”的主题——它从自然之痕中生发,最终也完全交付于自然,在风、光、雨露的参与下持续生长,成为一首静默而有力的大地诗篇。
米香美术馆
▲ 01小组(陈荣彬,梁链喜)《蕉岭 SuperJolele》
互动像素风电子游戏装置,2025
此作品是一场以游戏为媒介的文化考古。01小组将80年代街机像素美学与蕉岭风土深度融合,通过“跳跃-探索-积分”的互动逻辑,重构地方记忆的叙事方式。玩家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化身“Jolele”亲历蕉岭。
▲ 何崇岳《风水蕉岭》
110×275cm(1件) 、150×375cm(6件),打印哈内穆勒Barytas收藏级相纸,2025
在何崇岳的镜头下,水面成为一道永恒的界阈,切分了时空,连接了古今。客家围屋——这些承载着宗族记忆、防御智慧与生活史诗的历史载体,第一次不再以昂然的姿态示人,而是谦卑地俯身,于水的镜面中窥见自己的倒影。
稻田
▲ 许仲敏《悬天之镜》
圆:直径700cm,梯:高250cm,镜面不锈钢、异性镜面板、弹簧支架、不锈钢圆支架、LED射灯、梯地面固定件,2025
在蕉岭山水间,一座2.5米高的不锈钢梯静立,如通向虚空的邀请。其下是一片由无数园形镜片拼合成的直径7米的巨镜,随风轻摇,似碎落的天光。
许仲敏的《悬天之镜》以钢为骨、镜为眸、光为魂,在山水间书写空间诗学。它邀人亲历“登天”仪式,于俯仰之间,窥见天人相续的古老智慧——人,原是天地间一道呼吸,一次回响。
▲ 刁勇(不是美术馆)《稻田里移动的酒吧》
行为,装置:金属,电机,酒水等综合材质
当载着游客的小火车缓缓穿行于蕉岭的麦田,铁轨便成了大地的拉链,拉开了一场关于闲暇的仪式。刁勇将其改造为一处移动的酒吧——这不是城市的移植,而是乡野的馈赠。我们试图捕捉的,是蕉岭“万物自得”精神中最轻盈的一瞬:人不再是风景的旁观者,而是融入天地共饮的同谋。
▲ 杨千《闲亭》
尺寸可变,场域艺术:高压冷雾机、PE管等综合材料,2025
本作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闲”字的一次哲学赋形与当代转译。杨千以繁体“閒”字的结构为灵感——“门中见月”——构建了一个融合建筑、雕塑与观念的艺术装置。
《闲亭》旨在为观者创造一个从“门”步入“月”的契机,在蕉岭这片长寿之乡的田野中,强行划出一方“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精神领地。它质疑现代性对时间的贪婪榨取,邀请人们在此驻足、凝望、发呆,重新体验“身闲乃当贵”的生命状态。
▲ 袁泽强 《门》
尺寸可变,装置:门框、镜面、夯土、红砖、亚克力,2025
袁泽强的作品《门》借客家围龙屋的形与神,将镜面轻轻插入稻田与山影之间——不挖一锹土,不折一枝木,却让天、地、人、屋在反射里重逢。九扇被晨昏磨旧的客家大门,按围屋排成巨方阵。门洞不再通行,却以镜面封存稻田、云影与游人的惊鸿一瞥;夯土、红砖与旧门槛在框景里褶皱,仿佛一场无声的地震,把蕉岭的过去甩向未来,把“长寿”折射成瞬息万变的生长。真正的出口,就藏在每一次光影晃动后的下一次呼吸。
滨河碧道
▲ 戴耘《轻风扇舞》
尺寸可变,竹扇、细钢筋、软管,2025
在空调与工业凉风取代自然微风的时代,我们或许已遗忘一柄竹扇轻摇间的诗意与从容。戴耘以数百只被时代遗忘的扇子为媒介,将它们从实用功能中解放,重新放归草木天地之间,构筑一组似鸟非蝶、随风轻舞的空中诗篇。
▲ 渠岩《呼吸山房》
250×350×350cm,竹材料装置,2025
在蕉岭——这座被誉为“世界长寿乡”的山水小城,纯净的空气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一种深植于土地的生活哲学。渠岩的《呼吸山房》并非一座传统的建筑,而是一个以竹为骨、以空为顶、以风为媒的感知装置,是一次对“深呼吸”的仪式化表达。
▲ 安晓彤《光栖竹境》
尺寸可变,综合材料(竹竿、灯等),2025
安晓彤的《光栖竹境》以竹为媒、光为言,构建了一座融于蕉岭山水的诗意栖所。作品取意自然中的蜂巢与我们熟悉的网络,将天然竹竿通过分叉节点有机连接,延展成总长约16米的流动结构。白日里,竹构的交错形态如同大地生长的血管,映射蕉岭的竹林绿意与水系蜿蜒;入夜后,嵌入节点的灯光渐次亮起,似星辰栖落竹节,又如呼吸般明灭闪烁,赋予乡土一种静谧而灵动的未来感。
樱花营地下方河滩
▲ 刘耀华《微风你好啊!我是涟漪》
尺寸可变,漂浮装置,2025
艺术家刘耀华以一句即兴短诗为媒,将语言的轻盈与自然的律动凝结为一件河上的视觉诗。当“微风你好啊!我是涟漪”这声问候以实体文字漂浮于石窟河面,诗不再仅是文字,而是成为风与水对话的参与者——随风轻漾,逐水光起伏,与波光共舞。
▲ 陈文令《平衡之巅》
高450cm,雕塑、石头装置,2025
陈文令的作品以蕉岭溪石与不锈钢雕塑共同构建了一个融合在地性与哲学思考的大地艺术装置。艺术家就地取材,将当地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溪石精心垒砌成宽4米、深3米、高3.2米的阶梯金字塔形石基,整体作品总高4.5米。石山底部可供观众休憩与互动,其结构坚固可抵御百年洪水,如同桥墩般既承载功能性,又具象征意义。
长潭旅游区
▲ 范勃《预言的寓言-胜利之翼》
508 ×480 ×350cm,雕塑:玻璃钢喷镀,2025年
范勃的《预言的寓言-胜利之翼》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对胜利女神这一经典意象进行了解构与重塑。作品将女神“折翼”的形象转化为一种在地化的生产性异化,隐喻文化符号在迁移与重构中所自然生发的新的生命力。蕉岭的山野田间,成为这一寓言新的展演场域,强调文化在流转中的自发调适、融合与共生。古老图腾与现代视觉语言于此相遇,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温和对话,提示着我们:历史并非背负的重担,而是万物自成其是的见证。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所有关于胜利的寓言,实则是人与自然共处中书写而成的生命诗篇。
▲ 成卓《回响》
600 × 300 × 60cm,不锈钢框架、当地村民的衣物、风铃、泡沫塑料、水泥漆,2025
《回响》是一件基于记忆考古与地域对话的复合媒介装置。艺术家成卓以不锈钢框架象征现代城市的冰冷结构,而框架中嵌入的当地村民衣物、风铃等日常物品,则如同被封存的温暖记忆与乡土灵魂。《回响》不提供答案,而是以沉默的物与声音的诗,唤醒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最终,所有追问皆化作蕉岭风中的一缕回音,落入观者心底。
▲ 郑泽生《摩梭精灵》
420x240x300cm,装置:泸沽湖猪槽船、雕花老木板马古道老皮具、铜铃、定向音罩,2025
郑泽生的《摩梭精灵》是一件跨越地理与历史的漂浮装置。艺术家以泸沽湖的八条猪槽船为基底,融合雕花老木板、茶马古道皮具、铜铃等旧物,在蕉岭的水库之上构建了一个悬浮的异质空间。这些来自丽江的器物并非简单的移植,而是通过在地性重构与时间层叠——民国牛皮与现代荧光、古道遗存与定向声罩技术并置——形成一场文化的时空对话。
三圳镇客家农夫
▲ 林岗《竹筑丘壑》
尺寸可变,天然竹子,2025
当翠竹挣脱林间常态,以劈开的锋芒重构山河轮廓,一尊承载东方哲思的雕塑便在大地之上生长。当林岗的这件作品立于大地艺术季的场域中,它便超越了雕塑本身,成为艺术季品格的象征。它以自然之材诠释人文精神,用极简形态承载深厚底蕴,既呼应着大地艺术对“天人共生”的探索,更以敬畏之心与士人风骨,为这场艺术盛会注入了沉潜而坚定的精神内核,让每一位观者在竹影丘壑间,读懂东方文化的厚重与力量。
蓝坊镇高思村泉水桥
▲ 臧嘉《十二滴眼泪》
尺寸可变,场域艺术:油漆、现成品PC广角镜,2025
《十二滴眼泪》是一件融入蕉岭山水的感知触发式装置。艺术家臧嘉将12面可挤压变形的PC广角镜置于田野、溪畔或村口,以“十二”这一蕴含时间与文化密码的数字(如十二月、十二时辰),联结天地节律与个体生命体验。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
主办
中共蕉岭县委、蕉岭县人民政府
承办
艺琅国际
广东音糖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云锦书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服务器艺术
总顾问:范勃、罗奇
学术主持:渠岩、陈文令
发起人:郑泽生、谢蓉
艺术总监:谢蓉
总策划:刘树慧
策展人:殷嫣
联合策展人:胡玥、徐彬
开幕时间:2025年9月27日
地点:广东∙ 蕉岭
参展艺术家(以姓氏拼音排序):安晓彤、陈文令、成卓、戴耘、刁勇(不是美术馆)、范勃、何崇岳、黄渤、黄海波、林岗、刘耀华、麻进、渠岩、谭勋、夏天、许仲敏、杨千、易承桃、袁泽强、臧嘉、曾曦、詹海蕙、张琪凯、郑泽生、朱离子格、01 小组(陈荣彬、梁链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