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欣然宣布:2026年将于UCCA北京举办5场展览,于UCCA沙丘美术馆(北戴河)举办2场展览,聚焦国际与本土艺术家的重要创作,为观众呈现当代艺术的丰富面貌与持续活力。UCCA Edge(上海)将暂缓展览项目的推出,机构将借此契机探索新的空间运营模式与合作方向,以灵活多元的方式继续推动艺术与生活的对话。UCCA陶美术馆(宜兴)展讯将另行发布。
2026年度展览计划新闻发布会现场,UCCA报告厅,2025年10月15日。
在北京主馆的大展厅,UCCA将呈现著名德国艺术家卡斯滕·霍勒大型个展,汇集其代表性装置作品,并展出为北京特别构思的全新创作,邀请观众步入一个持续变化的感知实验场。此外,UCCA北京还将呈现美国观念艺术家张能杰的首个机构回顾展,这也是其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个展;展出常驻北京的美国摄影艺术家秋麦多个系列作品,其中包括首次大规模,以全景的方式呈现长江沿岸风貌的“长江万里图”系列;呈现中国画家段建宇在北京的首个机构个展,展出其过去十年重要作品系列与部分最新创作;以及美国观念艺术领军人物约翰·巴尔代萨里跨越五十年的艺术实践。与此同时,UCCA沙丘美术馆将继续聚焦具有探索精神和开创性的艺术家,重点呈现中国观念艺术家杨心广围绕植物降解、材料和风景相关思考的创作,以及苏格兰视觉艺术家凯蒂·帕特森以地质时间与宇宙想象为题的跨学科装置。
北京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卡斯滕·霍勒与阿蒂利奥·马兰扎诺,《托雷瓦多·一脚踢》,201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年度大展
卡斯滕·霍勒
UCCA北京
2026.6.6 – 2026.10.11
拥有农业科学博士学位的卡斯滕·霍勒,常常以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介入艺术,将展览空间转化为他所称的“怀疑实验室”。他在创作中将严谨的科学实验与充满趣味,或是引起不安的互动方式进行结合,引导观众重新思考如何感知世界、自我与他者。无论是盘旋穿越展厅的滑梯、颠倒视觉方向的护目镜,还是操控光线、声音与空间的沉浸式环境,他的作品往往营造出让人感到惊喜、愉悦甚至眩晕的体验。这些体验打破了人们日常的感知习惯,为反思人的行为、意识创造了契机,并在信念与怀疑之间铺垫了微妙的张力。
于1990年代初从科学研究转向全职的艺术实践之后,霍勒的探索很快与同时代艺术家们的实践形成呼应,共同致力于重新界定艺术、空间与社会经验的关系。这一创作取向常常被纳入“关系美学”的概念当中,强调艺术创作对社会语境与人际交流的关注。在过去三十年里,霍勒持续通过对游戏、游乐设施与日常技术进行实验性探索,激发人们陌生的感知状态,其装置作品常常重塑环境机制,促使参与者重新思考自身在其中的位置。同时,他的科学背景也在涉及动植物的创作中不断浮现——他通过放大或扭曲它们的形态与色彩,引导观众重新审视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
在此次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的展览中,霍勒将汇集一系列代表性作品,并为北京特别构思全新项目。展览将以不断演变的实验性场景展开,带领观众进入持续变化的感知状态,体验意想不到的时间与空间关系。本次展览由UCCA馆长田霏宇策划。
关于艺术家
▼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摄影:皮埃尔·比约克。
卡斯滕·霍勒(Carsten Höller)1961年生于比利时的德国家庭。现生活和工作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加纳比里瓦,以及意大利托斯卡纳。他最初的研究背景为农业科学,1988年在德国基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昆虫气味交流。20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完全转向艺术创作。
在过去三十年间,卡斯滕·霍勒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广泛展出,重要的装置与个展包括:“同步系统”(普拉达基金会,米兰,2000);“某一天,某一天”(Färgfabriken艺术中心,斯德哥尔摩,2003);“试验场”(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2006);“游乐园”(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北亚当斯,2006),以全尺寸游乐设施装置呈现,并以极慢速度运行;“双重俱乐部”(伦敦,2008-2009),以酒吧、餐厅与夜店形式构建刚果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苏玛”(汉堡火车站当代美术馆,柏林,2010);“体验”(新美术馆,纽约,2011);“抉择”(海沃德美术馆,伦敦,2015);“怀疑”(倍耐力比可卡机库艺术中心,米兰,2016);“Y”(博廷艺术中心,桑坦德,2017);“佛罗伦萨实验”(斯特罗齐宫,佛罗伦萨,2018);“星期天”(塔马约博物馆,墨西哥城,2019);“白天”(里斯本艺术、建筑与科技博物馆,里斯本,2021);第三版“双重俱乐部”(2024),于洛杉矶“露娜 露娜:被遗忘的幻想”展览期间限时四天呈现;《巨型三重蘑菇》(2024),作为巴塞尔艺术展公共项目的一部分,短期呈现于巴黎旺多姆广场。同年,塔森出版社出版了霍勒的《游戏之书》第二版。2022年,他在斯德哥尔摩创办餐厅“布鲁塔利斯坦”(Brutalisten),以“粗犷主义料理”为理念,每道菜仅由一种食材构成。
张能杰,“《白色专辑》收购计划”,2013-2025,黑胶唱片、纸封套、霓虹灯,尺寸可变。图片由张能杰艺术遗产提供。
张能杰
UCCA北京
2026.1.17 – 2026.4.12
张能杰(1979-2025)是一位常驻纽约的观念艺术家,其创作核心围绕收藏、重复、文化记忆与价值展开。本次展览是他首个机构回顾展,也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个展。张能杰的实践常常通过对日常媒介的再语境化,转化其原有意义,从而揭示潜在的文化叙事。本次展览除了回顾梳理其过去十余年创作的脉络,同时重点呈现了张能杰最为人熟知的两个项目——“《白色专辑》收购计划”(We Buy White Albums, 2013-2025)与“CENTS”(2017-2025)。这两件作品都探讨了表面相同的物品如何在时间与流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差异。通过并置数百张唱片或千枚硬币,张能杰揭示了大规模生产中的悖论,质询了价值的建构方式,展示了统一的物品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各具差异,并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次展览由UCCA馆长田霏宇与艺术家笹本晃(1980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共同策划。
关于艺术家
▼
由Dust & Grooves提供。
张能杰(Rutherford Chang,1979-2025)是一位常驻纽约的观念艺术家。他于2002年获得卫斯理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其主要个展包括:“《白色专辑》收购计划”(劳伦斯艺术中心,劳伦斯,2023;Verge艺术中心,萨克拉门托,2017;东京Wonder Site Hongo,东京,2015;FACT,利物浦,2014);“Game Boy俄罗斯方块”(SKALA画廊,波兹南,2018;The Container,东京,2016)。他的作品也曾在多个国际机构的重要群展中展出,包括:“废墟中的记忆宫殿”(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台北,2023);“我在这里:家庭电影与日常杰作”(安大略美术馆,多伦多,2022);“虚无的显现:虚空/白色/寂静”(柏林艺术学院,柏林,2021);“黑色专辑/白色立方”(鹿特丹美术馆,鹿特丹,2020);“超现场!艺术与音乐之旅”(堤坝之门美术馆,汉堡,2019);“旋转:将唱片转化成艺术”(KMAC美术馆,路易斯维尔,2018);“真是现场·在线”(Rhizome与纽约新美术馆,纽约,2016);“着色”(亚特兰大当代艺术中心,亚特兰大,2014);“做一本书”(站台中国,北京,2012);“快速未来:亚洲录像艺术”(纽约皇后区美术馆,纽约,2006);“失眠”(伦敦当代艺术学院,伦敦,2005);“SENI:新加坡2004,艺术与当代”(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2004);“白胡桃墨迹”(亚美艺术中心,纽约,2004);“AIM 23”(布朗克斯美术馆,纽约,2003);“全球优先”(牙买加艺术与学习中心,纽约,2002)。
秋麦,《江口镇》(局部),2012,三桠皮纸本摄影打印,25.5 × 323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秋麦
UCCA北京
2026.1.17 – 2026.4.12
自90年代中期开始,秋麦以摄影作为主要媒介,三十余年来持续捕捉和记录自然中真实而易逝的瞬间。亚洲历史专业出身的他时常从中国古典文学和艺术史中汲取灵感,并重访其中的地点,但这并非只是怀旧式的故地重游,而是试图用镜头在历史轮回之间探寻永恒的本质。展览因此聚焦秋麦独有的创作方式和其摄影作品中标志性的低分辨率、高颗粒度的画面质感。这种反视觉惯性的视觉语言通过遮蔽使存在聚焦,为观者打开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由此获得了犹如中国古典水墨山水画般沉静隽永的气质。展览将汇集秋麦创作的多个系列作品,呈现从微观到宏观、从历史遗迹到自然风土的不同主题,也将囊括长卷、册页和挂轴等不同装裱形式,立体地展现艺术家探索流动视角的多维实践。展览还将首次大规模呈现秋麦在2010至2015年间创作的“长江万里图”。启发自宋代同名山水画,该系列拍摄于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沿岸的风貌在被记录的瞬间成为无法再现的历史,作品也因此成为对那段非凡时期的珍贵视觉记录,见证了从中国西部自然山川到东部工业和城市景观的变迁。此次展览由UCCA助理策展人邹嘉澍策划。
关于艺术家
▼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摄影:阿戈。
秋麦(Michael Cherney)196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中文与东亚历史专业,并于1991年至北京语言大学继续深造中文。三十余年后,秋麦依然居住于北京,通过摄影旅行广泛游历中国大地。其重要个展包括:“心师目:秋麦艺术展”(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3画廊,北京,2018);“石与雾中:秋麦的中国山水摄影”(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堪萨斯城,2014);“回艺”(798艺术区百年印象画廊,北京,2006)。参加的群展包括:“山水有清音:安徽文化艺术大观”(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25);“河流故事”(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上海,2024);“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山东美术馆,济南,2020);“水墨概念”(中华艺术宫,上海,2018);“溪山无尽——中国传统山水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2018);“山水二重奏:张洪秋麦合作展”(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2015);“中国册页艺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2014);“旅程:测绘中国艺术中的大地与心灵”(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2007)。其作品被诸多机构收藏,其中包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盖蒂研究所、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耶鲁大学美术馆等。此外,秋麦也曾在众多学院、美术馆进行讲座,其中包括美国西北大学、西雅图艺术博物馆、台湾师范大学、多伦多大学、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等。
段建宇,《一个好汉》,2017,布面油彩,140 × 180 cm。图片由艺术家和维他命艺术空间提供。
段建宇
UCCA北京
2026.5.1 – 2026.8.30
段建宇是中国当代中生代艺术家的代表性画家,其绘画风格别具一格,以轻松的笔触和色彩在审美的复杂性中不断试探。她的作品常常携带着乐观的态度与幽默的想象力,去解构复杂且沉重的现实生活。通过叙事打乱话语与图像间既有且稳定的秩序,探寻画面诸要素在不同时空中的相遇与互动,用诙谐的方式处理几代人集体记忆中特有的视觉与文化符号。
作为段建宇在北京的首个机构个展,本次展览将梳理她过去十年的重要系列,并展出多件最新创作。约十年前的“杀,杀,杀马特”系列标志着她无论在绘画语言还是创作方法上的重要转折。这一阶段性回顾让我们得以观察段建宇如何以强烈的绘画性不断突破媒介限制,使画布承载更多信息,呈现更广阔的视野。本次展览由UCCA策展人刘倩兮策划。
关于艺术家
▼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段建宇1970年出生于河南郑州,1995年毕业于广州美院油画系,曾任教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其近期个展包括:“段建宇:渔樵”(YDP,伦敦,2025);“段建宇:岁月的泡沫”(镜花园,广州,2022);“自动写作-自动阅读”(池社,上海,2020);“段建宇个展”(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2019,巴塞尔,2019);“杀,杀,杀马特”(镜花园,广州,2016);“醍醐:段建宇、胡晓媛双个展”(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2013)。她参加的国际性群展和双年展包括:“单手拍掌”(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2018);“第八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昆士兰现代美术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布里斯班,2015);“CCAA15中国当代艺术奖十五周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4);“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向后殖民说再见”(广东美术馆,广州,2008);“中国欢迎你——欲望,斗争,新身份”(格拉茨美术馆,格拉茨,2007);“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广东美术馆,广州,2005);“广东快车”(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2003);“第四届光州双年展:暂停”(光州,2002)。曾获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家奖(CCAA)最佳艺术家奖。
约翰·巴尔代萨里,《工作室》,1987,黑白摄影及乙烯基颜料,121.9 × 160 cm。© 1987 - 2025 约翰·巴尔代萨里家族基金会, 图片由约翰·巴尔代萨里遗产提供;施布特玛格画廊;私人收藏。
约翰·巴尔代萨里
UCCA北京
2026.9.19 – 2027.1.3
约翰·巴尔代萨里(1931-2020)是美国观念艺术的领军人物,他以终其一生的实践不断探索图像与文字、叙事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深刻地重塑了当代艺术的可能性。早年接受绘画训练的他,于1970年以《火化计划》(The Cremation Project)焚毁了自己大部分早期绘画,由此从传统绘画的实践,转向摄影、电影剧照、录像、行为与合作等更为观念化的路径。作为加州艺术学院(CalArts)的先锋教育者,他通过开设“后工作室艺术”(Post-Studio Art)课程,深远地影响了几代艺术家的创作。
作为巴尔代萨里在中国的首个大型个展,本次展览全面梳理其跨越五十年的艺术实践:从早期的文字与图像实验,1970年代充满游戏精神的录像作品,1980年代的电影图像拼贴,到关于感知的心理探索,以及晚期回归色彩、留白与空间的墙上作品。展览亦呈现艺术家档案、草图与艺术家书籍,展现巴尔代萨里特有的冷峻幽默,以及他对作者性、叙事与艺术价值体系的持续追问。本次展览由UCCA策展人栾诗璇策划。
关于艺术家
▼
1984,摄影:Daisy Arts。
© 1984 - 2025 约翰·巴尔代萨里家族基金会,
图片由约翰·巴尔代萨里遗产提供;施布特玛格画廊。
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1931年出生于美国加州纳雄耐尔城,生活并工作于威尼斯和加州。其重要个展包括:“约翰·巴尔代萨里:寓言,谎言和其他故事”(BOZAR艺术中心,布鲁塞尔,2025);“约翰·巴尔代萨里:千方百计——观念摄影展”(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威尼斯,2025);“约翰·巴尔代萨里:线的终点”(阿丘加里当代艺术博物馆,马尔多纳多,2025;布宜诺斯艾利斯拉丁美洲艺术博物馆,2024);“约翰·巴尔代萨里”(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2020);“我不要再创作无聊的艺术:约翰·巴尔代萨里版画”(拉古纳艺术博物馆,拉古纳海滩,2019); “与约翰·巴尔代萨里一起学习阅读”(胡梅克斯博物馆,墨西哥城,2017);“约翰·巴尔代萨里:施泰德绘画”(施泰德博物馆,法兰克福,2015);“约翰·巴尔代萨里:1+1=1”(当代文化车库中心,莫斯科,2013);“约翰·巴尔代萨里:纯粹的美”(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2009;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2010;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2010;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0-2011);“你的名字在光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2011);“贾科梅蒂变奏曲”(普拉达基金会,米兰,2010)。
其重要群展包括: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2009),并荣获终身成就金狮奖;惠特尼双年展(2009、1983);第五届与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1972、1982);以及卡耐基国际艺术展(1985-1986)。
北戴河
UCCA沙丘美术馆
杨心广,“勇士”系列局部,植物、钢筋、水性封闭漆,2023。图片由艺术家和北京公社提供。
杨心广
UCCA沙丘
2026.4.19 – 2026.10.11
杨心广的创作灵感源自对泥土与枯萎植物的持续关注。他常以钢筋、涂料等人造材料介入这些即将“消失”的天然物,故意阻断其自然的降解过程与生命循环,从而生成一种新的风景。这种新风景,犹如人类行为作用于自然界的一则凝练的当代寓言,也如封存当下自然时间的后人类标本。本次展览将呈现杨心广近年来主要的创作线索,聚焦以泥土与植物为核心材料的系列,延续并推进诸如“土壤之上”“春风”“勇士”等系列在不同空间的实验,同时展出若干全新创作的作品。杨心广擅长在各类室内与室外空间中探索雕塑语言的多样性,使作品有机生长于特定场域之中并与之产生对话,展览亦将呈现依据空间特性现场创作的场域特定作品。本次展览由UCCA策展人刘倩兮策划。
关于艺术家
▼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摄影:李英武。
杨心广1980年出生于湖南,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现工作和居住于北京。他的作品曾于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沙丘美术馆、罗马国立现当代美术馆、格鲁吉亚国家美术馆、悉尼白兔美术馆、法国卢瓦河当代艺术基金会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德国勒姆布鲁克博物馆、韩国光州国立亚洲文化殿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香港M+博物馆等多家美术馆展出。他获得的奖项及入围奖项包括“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2015)、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2014)、第二届华宇青年奖(2014)、新加坡SIGNATURE艺术奖(2011)、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以及吴作人艺术奖提名奖(2010)等。 杨心广的作品被上海复星艺术基金会、上海龙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法国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法国卢瓦河当代艺术基金会、广州三三艺术中心、上海玻璃博物馆、荷兰De Heus Collection、南京金鹰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和法国DSL等美术馆及机构收藏。
凯蒂·帕特森,《整体》,2016,装置。图片由凯蒂·帕特森工作室提供。
凯蒂·帕特森
UCCA沙丘
2026.10.25 – 2027.4.11
凯蒂·帕特森曾直播冰川融化的声音,绘制所有已逝星辰的地图,整理宇宙深空的暗物质幻灯片档案,制作模拟月光体验的灯泡,甚至将一颗重新铸造的陨石送回太空。帕特森的作品唤起一种类似于浪漫主义崇高体验的情感——谦卑、惊叹与幽深的忧郁,姿态低调却意蕴恢宏。
本次展览计划呈现凯蒂·帕特森的16件装置作品及2件行为作品,此外,艺术家还将为UCCA沙丘美术馆7号展厅特别创作一件水雾动态装置作品,以循迹之姿,展现流动、凝结与散逸的本源律动。作为凯蒂·帕特森首个国内机构个展,本次展览围绕帕特森在地质年代和变迁的背景下人类在地球上的处境展开。她的作品运用精密技术与专业知识,展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亲密、诗意且富有哲理的互动。本次展览将融合浪漫主义情怀、基于研究的方法论、严谨的概念和冷静简约的呈现方式,使观者与时间和宇宙边际之间的距离得以消弭。本次展览由UCCA助理策展人张尧策划。
关于艺术家
▼
图片由凯蒂·帕特森工作室提供。
凯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1981年出生于苏格兰,毕业于爱丁堡艺术学院和斯莱德艺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苏格兰。她的作品在伦敦、纽约、柏林、首尔等全球多个城市展出,并参与诸多重要展览项目,包括特纳当代美术馆、海沃德美术馆、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维也纳艺术馆、悉尼当代艺术馆、古根海姆博物馆以及苏格兰国家现代美术馆。她曾荣获南岸艺术奖视觉艺术类奖项,并担任爱丁堡大学荣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