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德基艺术博物馆将迎来其标志性展览”动静无尽:馆藏花卉主题艺术杰作”的全面升级。从“花卉静物三百年”到“馆藏花卉主题艺术杰作”,这不仅是展品数量的扩充,更是一次策展理念的深化与重构。展览延续国际策展人乔金·毕沙罗博士关于”动”与”静”亘古对话的核心思路为主轴,通过展品增补、叙事拓展,进一步挖掘艺术史中潜藏的丰富细节。从花卉静物,到以花卉为主题,焕新后的展览通过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构建起一部横贯东西、纵越三百年的艺术史诗。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本次展览在呈现西方艺术名作的同时,更集中展示了一批中国早期留洋艺术家的经典之作。这些难得一见的作品,不仅承载着东方美学的独特气质,丰富了中国近现代美术交流与发展的历史细节,更记录了中国艺术家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创造性探索。
展览通过精心的策展叙事,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置于全球现代艺术的脉络中重新审视:如,将吴大羽的抽象作品与蒙德里安的几何构成展开对话,展现东西方抽象艺术的不同路径;将潘玉良的女性视角与欧姬芙的花卉意象并置,探讨女性艺术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独特表达。这些作品背后的对话,不仅构建出一个丰富而深刻的艺术谱系,更在形式、观念和文化层面实现了东西方艺术的深度交流,揭示出艺术影响与转化的复杂网络。
我们从本次焕新的作品中,特别精选六件不容错过的大师佳作——其中三件聚焦中国艺术家的突破性创造,三件呈现西方大师的独特探索——共同构建起一个精彩的跨文化对话现场:
吴大羽,《无题128》,约1980年
吴大羽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位先知式人物。他曾言“天地是心胸的外形”,将微妙无迹的笔触运动之“势”,与心灵同天地激荡相感生成的“象”融合,并兼采建筑、音乐、舞蹈、文学中的动感与神思,开创出既奇绝灵幻,又洞幽烛微的“势象”美学,因此被誉为中国抽象艺术的奠基人。《无题128》是吴大羽晚期的代表性作品,以他最钟爱的普兰色为主调,黄、绿、黑为点缀,花的形象渐化为抽象动势与饱满色彩。此作与展览中《瓶花》《无题106》一道,勾勒出吴大羽从“势象”探索初期到晚年臻于化境的轨迹,并呈现花之意象对其抽象语言发展的核心意义,正如他所言:“人生所要求的是我们人人懂得如何开发人生的花朵。”
张晓刚,《花神(之一)》,1986年
张晓刚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大家庭》系列,以“全家福”式群像探讨历史与记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标志性作品。《花神(之一)》呈现了他早年艺术实践的重要转折——伴随在“85美术新潮”和“西南艺术群体”中的积极探索,艺术家的风格从压抑荒诞的“魔鬼时期”,转向更具超越性和梦幻感的“彼岸时期”。画中蓝色花神伫立于花叶之间,散发原始而庄严的神秘感,背后浩瀚的花与叶既象征自然的无限生机,又暗示人与万物的内在一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大家庭》中对生命与血缘主题的思考。
吴冠中,《泉》,1995年
作为“留法三剑客”之一,吴冠中在70高龄重拾人体题材,既为弥补早年此类作品毁佚的缺憾,也由此回望西方造型艺术的根基。《泉》为其中的代表作品,灵感源自他在印尼海滩所见的壮硕女子,使他顿感“那是马约尔与毕加索所求的量感美典型”。丰腴的身躯如山般占满画幅,曲线起伏饱满而富于节奏,与柔和的泉流、点染的花草相映成趣,既具野兽主义色彩与线条的自由张力,又融入水墨的抒情写意,亦通过山水、花草与人体的互喻共生,形成对艺术史上诸多经典的别样回应。此作与展览中《丁香》《花卉》相呼应,呈现出吴冠中晚年同自然和传统的双重对话。
爱德华·蒙克,《峡湾风景》,约1918年
挪威艺术大师蒙克是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先驱。他1908年因精神崩溃入院疗养,出院后在奥斯陆峡湾畔购置带花园的奈德勒·拉梅别墅度过康复期,《峡湾风景》正是这一转折时期的见证。峡湾意象贯穿蒙克一生的创作:曾是代表作《呐喊》人物背后的焦灼风景,在此作中成为花园眺望的宁静幽远之景,被他称作“生命永恒变幻的轨迹”。近景花树泛起金色光辉,仿佛象征大地苏醒,曾经笼罩其作品的焦虑与痛苦,逐渐化为明朗生机。蒙克笔下的花与风景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心灵的折射,他也因此被视为最早将自然转化为“心理景观”的艺术家之一。
威廉·德库宁,《静物》,1929年
荷裔画家德库宁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以通过强烈笔触与层叠肌理解构具象、营造尖锐的形式张力著称。《静物》创作于他年仅25岁、移居纽约不久之后。画中的盆花与叶片被简化为近乎象征的形态,在鲜明的光影对比中散发神秘气息,花盆与周遭物体更化为几何色块,物与空间的关系中充满漂浮和交叠的暧昧感。其中既可见他所称“关键经历”——1927年观看马蒂斯展览带来的启示,也能感受到荷兰静物传统与风格派艺术的影响。此作是德库宁在异乡起步初期探索与尝试的珍贵见证,曾亮相于其2012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回顾大展。
弗朗西斯·毕卡比亚,《蝇子草》,1930-1931年
毕卡比亚是纽约和巴黎达达主义的重要人物。他的创作生涯涵盖绘画、诗歌、表演、出版与电影等领域,从未忠实于任何单一风格或流派,因而被杜尚誉为“一连串万花筒般的艺术经验”。《蝇子草》是其《透明》系列的代表作品,通过标题中的文字游戏,将蝇子草的拉丁学名Silene与希腊月神Selene、酒神随从Silenus及一种蛾类名称等同源词意象叠加,营造出如电影多重曝光般的视觉幻象。其梦幻与怪诞气质不仅呼应着达达主义以混乱、无意义和非理性来回应世界危机的方式,也前瞻性地触及了今天“跨物种”思潮中对于人类与非人关系的想象。
在团队近两年最新研究成果的推动下,展览叙事通过新见文献、图像证据与馆藏真迹的交叉印证,实现了多维度深化。一方面,展览首次提出“故事链式观展体验”,强调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结,使相邻的两三件作品共同构建一个叙事现场,讲述具有情感张力与思想深度的艺术故事;另一方面,聚焦于“转化”的力量,揭示每件作品如何见证艺术家个人生涯与时代变迁的关键节点,并折射其背后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深层演变;同时,展览也将女性艺术家置于叙事结构中更为关键的位置,进一步彰显她们在艺术史中被长期低估的卓越贡献。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现场,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2023. ©️德基艺术博物馆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 ©️德基艺术博物馆
本次焕新亦对观展体验进行了系统性升级。全新构建的全方位观展支持系统,不仅提供多样化的人工与智能双语导览服务,还设有可解析全场艺术作品所涉花卉种属等植物学知识的互动查询系统。通过“365天不闭馆、夜间开放至零点”的开放政策,博物馆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看展自由”。公共教育服务同步拓展,增设儿童专属互动观展路径,并将课程、讲座、工作坊与出版计划整合为覆盖全龄段的学习体系,确保不同年龄与背景的观众均能获得个性化的艺术体验。此外,“典藏数字库”于展览焕新之际同步上线,支持线上检索所有展出作品,配合可放大细节的高清图像与详实资料,突破收藏与展示的时空限制,使观众得以随时深入欣赏与研究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