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光的褶皱里——数字艺术展”在浦东新区工人文化宫开幕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25-10-31

2025年10月31日,浦东新区工人文化宫正式拉开 2025 年第四季度重磅展览“光的褶皱里——数字艺术展”的帷幕。此次展览汇聚 20 余件出自90后青年职工艺术家之手的数字艺术佳作,展现了艺术家对数智化时代多维度的观察、思考与探索。

在数字时代中,光不仅是能量与信息的载体,更蕴含着劳动者的智慧与青年的探索精神。那些在实验室里分析光谱的科研人员,是光的解码者;在屏幕背后操控信号的工程师,是光的塑造者;青春年少的程序员,用算法编织光与数据的桥梁,让光在数字世界中焕发生机。本次展览旨在开启一场关于数字时代下对于光的本质的深度追问:当光被技术捕获、解析与重塑,我们该如何重新理解光?

此次展出的作品包含数字影像、胶片摄影、装置、交互、CGi数字图像、生成艺术等多种类型,全方位展现了年轻一代艺术家对光与数字介质关系的多元探索。白宇的交互作品《星域·辉》邀请观众在宇宙之舞中与星辰邂逅,通过触碰引发流光变幻,在参与中感受碰撞的美学;梅卓和李伟庆的声音装置《原》让声音作用于水形成光影变幻,在听觉与视觉的跨界中勾勒生命无常;ProLab团队和彭耿坚的《Vision》装置作品从双缝干涉实验汲取灵感,以可见激光作为“意识的延伸”,探讨观察行为如何塑造光的本质,将量子世界的哲学思考带入视觉体验;W.I.P团队的《对话》通过粗粝的石椅和计算机堆叠而成的电子椅,构成跨时空凝视,探讨人类文明演进对物质实体材料性的影响,以及AI时代下物质性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类在其中的存在关系;崔昱的《海螺》则将家乡的海声封存于装置之中,用数字技术守护着感性的记忆;郭康妮的《Mr Mucua》系列利用数字技术构建了一个后人类的地球图景,通过智人机“醋溜”的视角,探讨在“传统有机”人类缺席的时代展开开放性的思考;艺术家念子轩的《构像》从微观入手,用计算机的生成艺术勾勒粒子波动中蕴含的数学几何,展现世间波谱孕育万物。

白宇,《星域·辉》,互动影像,投影、纱幕,2023

梅卓、李伟庆,《原》,声音装置,2022

Prolab&彭耿坚,《Vision》,综合材料,2024

W.I.P,《对话》,综合材料,2025

崔昱,《海螺》,3D打印、呼吸灯、音响,2025

张秋实,《天衣有缝-百合》,纸制装置,55×130cm,2023

王屹,《无限纬度》,透明玻璃、霓虹灯,60×10×10cm,2023

洪立春,《转译之间》,综合材料,25×15cm,2025

策展人李政钟在谈及展览主题时表示:“这些作品共同揭示了一个核心悖论:数字技术试图完美地复制与传输光,却在此过程中无可避免地生产出标志其自身物质性的褶皱与痕迹。”

本次展览不仅是一场数字艺术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充满深度的艺术邀请——邀请每一位观众打破“观者”的身份,化身为探索者,主动潜入光的数字褶皱之中。为了让这份探索更具参与感和创造力,我们还特别策划“光的褶皱里”数字艺术展系列公教活动,期待您的加入,与艺术共鸣,成为展览的共创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