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7日,“对称花园——金炳昊个展”在久事艺术沙龙正式开幕。韩国艺术家金炳昊的30余件跨越其二十余年创作脉络的艺术作品集中亮相,既有1998年早期的纸本丝网作品,也包含2024-2025年全新打造的金属装置,以几何秩序重构“花园”意象,用机械精密碰撞感官震颤,为上海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暗黑美学体验,更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热潮中的一抹亮色。展览将于2025年11月8日对公众开放,持续展出至2026年2月1日。



此次展览以“棱角分明的金属景观”“文明的横截面”“膨胀的人工自然,及其崩裂”为三大主题分区,每件作品都暗藏金炳昊对“花园”的另类诠释。2024年新作《323根刺》以铝制基底承载323根黄铜尖刺,精密螺丝固定的可拆解结构,暗喻“文明秩序的脆弱性”;《垂直花园》中悬挂如“果实”的圆形单元,模拟出植物垂直生长的自然韵律,实现人工秩序与自然意象的交融;《二百六十四滴泪》则将情感符号“眼泪”转化为工业模块,玻璃涂层折射的微光,打破“金属无情感”的刻板印象。这些作品以工业材质为载体,以“对称秩序”与“物质美学”为核心,既展现艺术创作的细节质感,更传递对“人工与自然”“个体与集体”的深层思考。



以金属为笔,书写秩序哲思
金炳昊1974年生于韩国,现工作生活于首尔,是当代艺术领域以机械美学与几何秩序为核心语言的代表性艺术家。他跳出传统雕塑家“手工雕琢”的创作范式,更像一位“用金属叙事的思考者”——以工程师般的精密思维绘制详尽设计蓝图,将铝、黄铜、不锈钢等金属材料交由专业工坊,按“工业标准化”流程加工,彻底颠覆了“艺术是个人情绪宣泄”的固有认知。在他眼中,艺术作品是“人类对秩序达成共识的视觉转化”,而这种“非人格化”的创作方式,让作品拥有了更广阔的解读空间。
多年来,金炳昊始终聚焦“个体与群体的关联”“秩序与自由的博弈”两大核心命题,其创作理念可概括为三大维度:其一,以“单一形态的无限重复”为美学基础,用几何模块构筑禁欲般的系统化秩序;其二,挖掘金属材质的“可塑性”,通过铝阳极氧化、黄铜抛光、不锈钢镜面处理等工艺,让冷硬金属呈现细腻哑光、温润光泽或眩目反射,打破材料的刻板印象;其三,探索“动态平衡的生成性秩序”,在严谨对称的结构中故意制造微妙“失衡”,如作品中尖锐的棱角、倾斜的角度、微弱的机械声,引发观者对“稳定与破碎”的哲学思考。




以“对称”为钥,解锁跨文化对话
此次展览由韩国白南准艺术中心馆长朴南熙担任策展人,她以“工业结构为骨、青金石之泪为魂”为核心思路,为金炳昊的作品搭建起兼具美学深度与文化温度的展示框架。作为深耕当代艺术领域多年的策展人,朴南熙曾主导第三届济州双年展、第25届国际电子艺术研讨会等重要项目,擅长以跨媒介视角挖掘艺术作品的多元价值。
在她看来,金炳昊的“对称秩序”不仅是视觉语言,更是跨文化对话的纽带——金属材质的冷硬与青金石之泪的诗意碰撞,既展现韩国当代艺术对“工业美学”的探索,也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刚柔并济”的审美意趣。因此,展览在作品排布上特意平衡“精密工业感”与“人文哲思性”,让观众在感受机械美学的同时,读懂作品背后的情感共鸣,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提供理解与对话的入口。







以艺术为桥,深化中韩文化互鉴
作为上海重要的公共艺术展示及文化交流场馆之一,久事美术馆始终以国际视野践行跨国文化交流使命。此次引入韩国艺术家金炳昊的“对称花园”个展,正是通过艺术这一“无国界语言”,推动中外艺术对话、丰富城市文化生态的又一具体实践——展览不仅为上海观众带来一场聚焦“对称秩序”与“物质美学”的沉浸式体验,更以韩国当代艺术的独特视角为切入点,搭建起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1992年中韩建交至今,两国文化交流已走过33年,艺术始终是增进民心相通、深化情感认同的重要载体。尤其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落幕、中韩元首会晤释放深化合作信号的背景下,金炳昊的作品也承载了更深的文化意义:他以工业金属为媒介,将机械美学与几何秩序融入创作,既展现韩国当代艺术的创新表达,也让这场展览成为两国文化互动的生动注脚。久事美术馆希望借此展览,让上海观众近距离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造力,同时以专业的平台与精准艺术选择,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深化中韩文化互鉴注入鲜活力量。






本次展览由上海久事美术馆主办、久事文传及上海兀的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并得到了韩国驻上海总领馆文化处的大力支持。
展览信息
- 展览名字:对称花园——金炳昊个展
- 展览周期:2025年11月8日至2026年2月1日
- 展览地点:久事艺术沙龙(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230号1层)
-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10:00—18:00(最后入场时间:1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