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善循的艺术是一场向内的修行,也是一次对东西方艺术边界的从容跨越。他手持手机,屏幕上是与创作看似无关的图像——这并非临摹,而是他独创的“参话头”:以一念为线索,让思绪与画笔如风筝般自由翻飞,却始终不断线。在他的画布上,具象与抽象模糊了界限,恰似“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他以二十载书法修行补足笔墨根基,从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化两条路径并进,在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中,最终抵达“去分别心”的艺术境界。在他看来,艺术的真谛是人性的自我完善。在他的画笔下,艺术不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将修为与智慧转化为绘画语言,让每一个观者都能从中照见自己
“向着那个干净自由的世界,哪怕挪一寸也欢喜。”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2025年11月13日 - 16日
西岸国际会展中心
(中国·上海)

当徐善循的“草木灰线”“鸿蒙”“烟花”“众生结界”系列与水彩作品齐聚西岸艺术博览会,这场展览便成了窥探其艺术世界的窗口。徐善循的绘画,从不是单纯的视觉表达,而是以笔墨为舟、哲思为楫的精神漫游——他偏爱草木灰、水墨等兼具自然性与东方气质的媒介,将禅宗“空寂”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内核藏进线条与色彩;从早年深耕人体速写、捕捉形体气韵,到后来“化有形为无形”转向抽象,书法的笔墨韵律始终是其线条的筋骨,让抽象语言脱离冰冷的形式,始终带着生命的温度




不生不灭
西岸艺博会墨谷画廊带来的徐善循个展,最先触动观者的或许是“草木灰线”系列。

徐善循 草木灰线系列
2024年作 水墨 丙烯
89X96cm
他没有炫技,尽管他技法纯熟,而是通过作品内在透出一种沉静的震撼,勾勒的线条仿佛生命寂灭后的遗存,却在纸面上流转着鲜活的气息。部分线条滞缓沉凝,如禅者静坐观心,连时光都似随之放缓;另有线条灵动飘逸,若流云渡谷,无拘无束间透着“应无所住”的自在。

徐善循 草木灰线系列
2024年作 水墨 丙烯 红土
89X96cm
草木灰在宣纸与丙烯基底上的晕染,恰似达摩面壁留影的隐喻——非“有”非“无”,在虚实之间勾勒出精神的轮廓。从草木生长到寂灭成灰,是物质的轮回;从灰线显形到渐次淡去,是精神的显隐。物质的消亡最终转化为精神的留存,这正是“色即是空”最直观的视觉表达。

徐善循 草木灰线系列
2024年作 水墨 丙烯
89X96cm
徐善循对草木灰的材料选择,对水墨语言的继承和重构,对东西方哲学的融汇突破,藏着对艺术语言的深刻考量。他既未被传统水墨的程式所缚,也未陷入西方抽象的情感宣泄。草木灰兼具水墨的温润与油彩的厚重,却又跳出二者的局限,以“中观”之姿暗合禅宗“不执两边”的智慧。当灰线与水墨底色相融,线条的 “实”与气息的“虚”互为表里——骨为线立,韵随气生,恰如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的偈语,于空无之中生长出万千气象。

徐善循 鸿蒙系列
2024年作 水墨 丙烯 红土 银粉
244X244cm
“鸿蒙” 系列则构建出宇宙初蒙的苍茫意境。徐善循以浓墨铺就基底,丙烯滴洒的星点如混沌中的微光,线条则如天地初分的经纬,在无象中勾勒出秩序的端倪。画面虽无具象物象,却能让人感知到“道生一,一生二”的演化节律——浓墨处是未分的元气,淡灰处是上升的清气,色与线的交织暗合《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宇宙观。
这种无象之象或许也是“不立文字”的视觉转译。摒弃具象描摹,方能直抵艺术的本源,正如青原行思“见山非山”的第三重境界,“鸿蒙”所呈现的,正是剥离表象后,内心与天地共振的清明。

徐善循 烟花系列
2025年作 水墨 丙烯 草木灰
90 × 98 cm

徐善循 烟花系列
2025年作 水墨 丙烯 草木灰
180 × 190 cm
“烟花”系列与“鸿蒙”形成奇妙的对话:若说前者是时间的起点,后者便是时间的终章与重生。徐善循以迅疾的线条捕捉烟花绽放的刹那,点染如星火迸溅,在最绚烂处戛然而止,留白如无垠夜空,承托着转瞬即逝的璀璨。


徐善循烟花系列作品
烟花的炽烈与虚空的静默形成张力,既暗合“诸行无常”的佛理,又诠释着“刹那即永恒”的哲思。凝视那些有弧度的线条彼此交汇再分散,构成独特张力,在另一重空间又渐趋消散,也许会体悟到生命如露亦如电的短暂,而留白处的“无”,恰恰容纳了所有关于“有”的想象与记忆。

徐善循 众生结界系列
2025年作 水墨 丙烯 红土 草木灰
180 × 193 cm
“众生结界”以宣纸、水墨与丙烯的叠合,构建出半透明的视觉屏障。线条交织成围合却开放的空间,似隔非隔,若即若离,恰是“自他不二”,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结界”,却在气息流转中彼此联结,无分你我。这一表达或许源于艺术家对“万物一体”的长期探索:早年他曾将人体与山脉叠合入画,以透明感打破形的边界;如今“众生结界”则更进一步,以抽象线条消解具象桎梏,那些交错的灰线既是个体的边界,亦是众生的纽带,暗合圆融智慧。

徐善循 水彩
2025年作 76 × 52 cm
徐善循的水彩作品也如一条隐秘的线索,水与色的晕染无固定轮廓,恰似心念的流转无有定形,氤氲如初起的妄念,沉淀若执着的凝滞,这种“随物赋形”的创作,或许承袭了文人画“写意”传统,又剥离了物象的束缚,专注于心念的痕迹。无需刻意雕琢,只需将内心的真实轨迹落于纸上,便已是艺术的本真。






徐善循水彩系列作品
物形心象
徐善循的抽象探索,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对“有形”的深度洞察之上。他曾进行大量速写实践,那些速写并非对轮廓的机械摹写,而是对形体动态、结构张力与内在气息的精微捕捉——他在笔尖下反复琢磨肌肉的起伏、骨骼的支撑,却始终不满足于“形似”,而是追求“形”背后的“神”与“气”。

徐善循 水彩人体
57 × 75 cm
正是这些海量的实践,为他的转型奠定了根基。当他将速写中对“形”的理解融入创作,逐渐发现:形的韵律、生命的气息可凝结为线条起伏和色彩晕染。他有意识地“化有形为无形”,将人体的结构感、动态感提炼为抽象的线条语言,让曾经依托于人体的“气”,在无象的画面中获得更自由的表达。这种从“描形” 到“写意”的跃迁,让他的抽象作品始终带着对“生命”的温度,而非冰冷的形式游戏。

徐善循 水彩人体
57 × 75 cm
支撑这一跃迁的,还有他对中国书法的深耕与对中国哲学的通透理解。在书法研习中,他深谙中锋用笔的沉稳、提按转折的韵律——楷书的严谨让他的线条有“骨”,行草的灵动让他的线条有“韵”,那些草木灰线的疾缓、枯润、浓淡,实则是书法笔墨精神的当代转译。他曾说,书法的“书写性”是线条的生命,这让他的抽象语言区别于西方抽象的几何理性,始终带着东方艺术的“呼吸感”。与此同时,中国哲学的整体观为他的创新提供了思想内核:“道法自然”的理念,让他在材料选择上更加多元开放,任运自如,尊重材料的本真属性;“中庸”

徐善循 水彩
2025年作 76 × 52 cm
与此同时,中国哲学的整体观为他的创新提供了思想内核:“道法自然”的理念,让他在材料选择上更加多元开放,任运自如,尊重材料的本真属性;“中庸”的智慧得以在中西艺术语言间找到平衡,不偏不倚;“明心见性”的追求,则让他的创作始终指向内心的真实。正是书法的笔墨根基与哲学的思想滋养,让他的抽象探索既有技术的厚度,又有精神的深度,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心象绘画”。
心象立宗
徐善循提出的“心象绘画”并非概念的堆砌,而是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一条根植于东方文化的路径。西方抽象或侧重情感宣泄,或强调理性建构,而他的抽象则是“抒情与写意的共生”,线条的疾缓藏着心绪的起伏,空间的深浅映着心境的远近。

徐善循 水彩系列
40 × 50 cm
他将书法的“书写性”融入抽象线条,让每一笔都带着生命的温度;以草木灰、水墨等东方材料为媒介,让抽象艺术承载起中国哲学的意境。当西方抽象有时陷入形式游戏的困局时,他证明,抽象艺术可以不脱离“道”的维度,东方文化能生发出属于自身文化系统的抽象语言。

徐善循 水彩系列
48 × 35 cm
徐善循对传统的态度始终带着清醒的自觉。他不将水墨视为古董,在提炼写意精神与笔墨内核的同时,与当代艺术语言进行有机融合。他的创作轨迹清晰地展现出“从师法自然到师法本心”的升华。水墨的温润与丙烯的冷峻在他笔下和谐共生,传统的笔墨与当代的观念相互滋养,让水墨的“写意”精神在当代语境中焕发生机。

徐善循 烟花系列
2025年作 水墨 丙烯 草木灰
284 × 175 cm
在当代艺术常被“潮流”裹挟的当下,徐善循始终坚守艺术的本质。他的作品不迎合热点,不追逐喧哗,而是以沉静的姿态叩问“存在”的意义,在物质丰裕却精神焦虑的时代,如何通过艺术安顿心灵。

徐善循 烟花系列
2025年作 水墨 丙烯 草木灰
90 × 98 cm
他的答案藏在每一幅作品中:草木灰线的枯寂里藏着生机,“鸿蒙”的混沌中藏着秩序,“烟花”的刹那间藏着永恒。这些作品不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而是为浮躁日常提供的“静修地”。当观者站在画前,凝视那些带着呼吸感的线条与留白,内心的焦虑便会渐渐消解,获得与自我对话的空间。

徐善循 草木灰线系列
2024年作 水墨 丙烯 红土
89 × 96 cm
徐善循的西岸艺博会个展,与其说是一场展览,不如说是一次精神的对话。站在 “草木灰线”前,可感枯寂中的沉静;凝视“鸿蒙”,能触混沌中的秩序;品读 “烟花”,可悟刹那中的永恒。他用40年的艺术实践证明:艺术是自我与“道”的践行,更是证道之途。
「明艺术」创始人、执行董事 陈奕名 撰
2025年11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