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力钧:一个人的艺术史Ⅱ
展览时间:2025年11月16日——2026年5月14日开幕时间:2025年11月16日
策展人:黄立平
学术主持:鲁 虹
主办单位:合美术馆
协办单位: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当代艺术院、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当代艺术档案库、湖北美术学院空间视觉叙述与展览设计教研室、湖北美术学院数字图像研究所
展览地点:合美术馆一楼
展览执行:高松寅、艾小铮
展览&视觉设计:燕尾设计室
展览委员会:黄立平、鲁虹、仇海波、孙江舒、洪镁、艾小铮、王玮琪、钞金鑫、申子赫、胡露、周一帆
-------------------------




发现并揭示当代艺术家全部艺术活动的历史意义是合美术馆的核心社会价值。在我看来,一个艺术家的历史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艺术思想与行为能否深刻触发关于“个体与时代”关系的观念交锋。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八年前,我们在北京民生美术馆呈现了系统表现方力钧艺术思想与成就的个展——“一个人的艺术史”。尽管这个展览仅是方力钧先生国内外无数个展之一,但展览所受到的关注,还是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学术视角的文化张力。因此,我们一直在寻找契机,让这种叙事方式能够延续下去。





我们认为,呈现方力钧艺术成就的最佳方式是从整体上挖掘他的视觉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强烈的时代感,以及所留下的对于时代演变的生动视觉见证。的确,方力钧的作品,不是对历史的直观记录和简单图解,而是将艺术家对于一个时代的气息、温度、脉搏的感知以及所体察到的芸芸众生的精神状态——快意、痛感、迷茫乃至与命运抗争中的复杂表情——深刻植入各种形式的作品之中,构成不同凡响的“时代证言”。





去年,合美术馆决定推出重要当代艺术家文献展系列,当然将方力钧先生列入第一批艺术家名单。我们希望找到新的概念主题,但几经斟酌,策展团队还是认为,“一个人的艺术史”是最为贴切的主题。这个展览实现了我们共同的愿望——使2017年北京民生美术馆的展览的文化生命得以延续。






又一次走进方力钧的艺术世界,我们希望为观众构建更为开阔的时空视野,从方力钧与艺术的文化渊源展开叙事,重点展现了从王府井到圆明园,从圆明园到宋庄,从宋庄到整个世界——既强调艺术家个人重要艺术创新成就的产生条件,也强调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社会标志。毋庸置疑,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与当下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变迁的关系紧密。在我看来,洞察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艺术家的社会影响力产生方式和历史跨度。我们梳理了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博物馆举办的方力钧先生的各种代表性展览以及各种权威艺术机构的代表性收藏;我们还梳理了方力钧先生发起或支持的多种形式艺术活动的现场状态,包括对中国艺术教育各种方式的贡献……




又一次走进方力钧的艺术世界,我们依然要聚焦那些表情各异、形式多样的“光头”。在我看来,方力钧塑造的“光头”形象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是芸芸众生在经历了大变局的历史洪流冲刷之后所幸存下来的——克服了文明的伪装,藏匿在习以为常身份面具背后的真实精神样貌。值得深入思考的是,这些形象,三十多年前曾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戏谑与暧昧的文化表达方式登上艺术的历史舞台,瞬间触击到大变革时代人们社会心理深处的敏感神经——他们打哈欠、傻笑或面无表情地凝视远方,以一种格格不入的幽默,见证了一代人在解放思想、社会转型、价值重构中的执着、迷惘和自嘲的精神自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份关于社会转型期表现中国人社会心态转变的关键性视觉“证据”。





这个以“文献”为主要“证据”的展览,旨在将这份“见证”的过程本身毫不保留地呈现给观众。如果说,“一个人的艺术史”1.0是作品的盛宴,那么,2.0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探访——那些泛黄的素描、未完成的手稿、神秘的灵感笔记以及丰富多彩的展览海报、无数的出版物和艺术活动图片,共同构成了“见证”的底稿,揭示了那些经典图像如何从一缕灵感、一次顿悟、一段情感中生长出来,最终凝固为时代的符号。




“见证”的文化意义,当然不止于记录。方力钧将个人的生活体验转化为对大变革时期社会心理现象的思考;从个体痛感的体悟延伸至对人类各种矛盾、冲突和不幸的悲悯……由此构成了——关于生存与剥夺、希望与幻灭、坚毅与脆弱、滋养与吞噬、欢快与挣扎——这些永恒的精神悖论的深入思考。他所“见证”的不是某个特定的人物和社会事件,而是社会转型期作为整体的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某些难以言说的侧面和背面,那种在巨大不确定性中寻找精神依靠的漂泊感,以及在各种不如意的束缚中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强烈渴望。
也许,这是一面映照一代人共同过去的镜子,是一个站在当下理解社会进步的文化坐标,以及一份留给不确定的未来——关于生态环境、个体生命与社会理想和谐共生的文化宣言。
时代的见证——
“一个人的艺术史II”前言
文/黄立平 合美术馆创始人

▲
方力钧,木刻版画,400×852cm,2003年

▲
方力钧,布面油画,70×116cm,1995年

▲
方力钧,综合材料,300×390cm,2025年

▲
方力钧,木刻版画,244×488cm,1996年

▲
方力钧,布面丙烯,250×360cm,1998年

▲
方力钧,系列二(之二),布面油画,200×230cm,1991-1992年

▲
方力钧,素描(之二),纸上铅笔,54.8×79cm,1988年

▲
方力钧,布面丙烯,250×360cm,1998年

▲
方力钧,小堡环岛雕塑,2009年
关于艺术家

方力钧,1963年出生于河北邯郸,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7月1日入住圆明园,并逐渐形成圆明园画家村。1993年创建宋庄工作室并逐渐形成宋庄画家村。2014年创建“中国当代艺术档案库”。
方力钧曾在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德国国家美术馆、阿姆斯特丹城市美术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瑞士阿丽亚娜陶瓷博物馆、意大利都灵市立现代美术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博物馆、台北市立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上海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等美术馆和画廊举办过79次个展。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众多群展。作品被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路德维希美术馆、旧金山现代美术馆、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荷兰STEDELIJK博物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福冈亚洲美术馆、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日本广岛现代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中央美院美术馆等众多公共机构收藏。
出版个人画册、图书《方力钧:编年记事》《方力钧:批评文集》《方力钧:作品图库》《方力钧:云端的悬崖》《方力钧:禁区》《方力钧版画》《像野狗一样生存》等61本。并被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24所国内大学聘为客座教授。1993年,作品《系列二之二》登上《纽约时报周刊》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