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600项符合查询结果,库内数据总量为186348项。(搜索耗时:0.0072秒)
十多年来,安妮卡·易在艺术创作中持续探索科技与生物学的融合,呈现出既富挑衅意味又引发深刻共鸣的作品。她不仅通过视觉语言,更通过她所称的“感官的生物政治”——一种对感官体验如何被文化和生物力量塑造的...
类型:新闻发布时间:2025-03-24 14:39:37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O.Wilson)描述的真社会生物中个体异化的危险。如果说艺术表现着人们心灵的形状,那么这一形状正在被技术深深地改变着。 针对这一问题,艺术家们如果想有所作为,只能从技...
类型:展览发布时间:2019-04-08 13:19:44
...品材料更是匪夷所思,在2003年非典后,他开始尝试用微生物媒介来创作。策展人张海涛为展览命名为:微/生/物,用作品材质作为名称,并用符号隔开,又表现出每个字作为个体存在的含义,来表现出作者对生存现实环境的深刻...
类型:新闻发布时间:2010-08-06 19:34:24
...出现,都深刻改变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引发了关于生物技术对社会秩序的冲击、新世代下的生命政治等深刻讨论。这种影响也触及艺术创作领域,并出现了一系列将生物学作为题材和技术的作品。展览选取了两组以分子生...
类型:新闻发布时间:2016-06-24 23:17:35
...生存,而不是在生活,我们需要回到原生态的人,这就是生物学的理论。由于这种想法,他希望所有的思维和材质都被他理解,这样一来能够形成宇宙当中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回归人类原本的真实,返璞归真,这就是他的想法...
类型:新闻发布时间:2015-10-21 09:57:48
...孙玮引用雷吉斯·德布雷的话媒介圈不比生物圈大,不比生物圈小,在孙玮看来,媒介融合就是融合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把生物圈所有的东西全部联结在一起。
类型:新闻发布时间:2018-12-04 09:37:01
...而对选择以外的其他事物则视而不见。当人类频繁地使用生物技术或科学技术干涉外部世界的时候,许多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问题,包括我们如何判断一个自然之物变成人工之物,如何理解这些人造事物背后的伦理,如何判断...
类型:新闻发布时间:2021-08-02 16:32:58
...美术馆的基金会、赞助人制度,造成它们回避对新媒体、生物技术的研究。而国内美术馆能打破固有的话语系统,会让公共空间生长发展起来。这样的观察和高鹏的说法不谋而合:我们赶上了一个充满机...
类型:新闻发布时间:2015-09-16 11:35:27
...美术馆的基金会、赞助人制度,造成它们回避对新媒体、生物技术的研究。而国内美术馆能打破固有的话语系统,会让公共空间生长发展起来。这样的观察和高鹏的说法不谋而合:我们赶上了一个充满机...
类型:新闻发布时间:2015-09-16 11:35:27
...为媒介载体,加以艺术的语言转换。人机艺术跨越物理、生物、数字等多个领域,是艺术的集合体现,它与我们有情感交流,不只是我们生活中实用冰冷的工具。除了可以讨论人工机能对人类的影响,也需要有想象力的艺术语言...
类型:展览发布时间:2019-07-01 13: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