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扫描二维码收听99艺术网官号!
中国嘉德再次推出“锦灰集珍――王世襄先生旧藏”专场,450余项藏品均为首次对外亮相,受到藏家热烈追捧,最终成交额逾5500万元人民币,成交率高达93%。此次推出的王世襄旧藏专场中,首次露面的380余部珍贵藏书中既有明版书、清版书,还有很多清代、民国的精抄本、稿本以及王世襄本人的抄书,包括清代迮朗撰《绘事琐言》抄本,王世襄母亲金章于民国三十四年的石印本《濠梁知乐集》,道光乙未、丙申年间叶道芬抄《古今画法集》抄本等。同时亮相的还有王世襄手抄的《已抄诸书》书目,其中记载着经王世襄所抄的书大概600部之多。此外,曾著录于王世襄的《说葫芦》与《自珍集》中的多组官模子葫芦也现身拍场。葫芦器型虽小,却都是王世襄的随身之物,曾陪伴他走过漫长岁月,其中包括“晚清官模子水浒故事蝈蝈葫芦”“官模子云龙麟狮蝈蝈葫芦”等。除葫芦外,养鸽堪称王世襄的最大爱好。此次上拍的鸽哨包括“鸿”字紫漆鸽哨十一眼五对及“祥”字紫漆鸽哨十五眼一对,“文”字葫芦鸽哨一对及截口鸽哨三对等,其中一组鸽哨堪称王先生收藏的鸽哨精品,共18支,有大有小,每一支音色皆不相同。 [详细]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号畅安。男,北京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汉族,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2003年12月3日,王世襄从专门来华的荷兰王国约翰·佛利苏王子手中,接过旨在鼓励全球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交流的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从而成为获得该最高荣誉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王世襄-常被人们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他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与鉴定有精深的造诣。尤其是对古典家具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王世襄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高祖曾官至工部尚书,伯祖为光绪年间的状元,父亲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能书善画,舅舅金北楼是民国北方画派领袖、四舅金西厓为竹刻大师,一门风雅。但王世襄就是喜欢玩,放鸽子、抓蛐蛐、玩葫芦、飞鹰走狗,他无一不精。1941年从燕京大学毕业之后,王世襄赴四川李庄,辗转为梁思成接受,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助理研究员,也成为了“营造学社”的图书馆管理员。整理研究学社所藏古籍文献资料,即是先生所事的第一职业,也是先生日后研究文物成一代绝学的理论基础。世人皆好奇王世襄能将“玩”发展成一门精深学问的原因之一,就是源于他在古籍文献资料扎实功力和基础。在本场专拍中,就有世襄先生在“营造学社”时期的亲笔手抄《营造学社图书馆藏书目录》。除此之外,本次上拍的还有王世襄亲属提供的370余件古籍,其中既有明版书,也有清版书,还有很多清代、民国的精抄本、稿本以及王世襄自己的已抄书。在这本《已抄诸书》中记载着经王世襄所抄的书大概有600部之多,如果再加上他所收集前人的善本总数应该超过了1000部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他在藏书方面下的功夫,恐怕不亚于其它任何一个门类的收藏,这也是为什么王世襄堪称藏书家的原因所在。 [详细...]
1979年,田家青第一次去拜访王世襄,当时已经在古典家具这一圈子里混了几年的田家青早已听说过王世襄的大名,知道他在收藏家具这一方面的高深造诣,但他当时只把王老当成一位普通的资深人士,因此,第一次去拜访王世襄,田家青的心中有隐隐的不服,以为老先生只是书读得多而已。不料却发现对面的老先生不是读过几本古书那么简单。王世襄不仅懂得这一行业的术语,连术语的出处都如数家珍,田家青与王世襄的缘分也就此开始,之后的他也成为了王世襄惟一的入室弟子。
本场专拍中就征集到了一件见证这对师徒间情谊的珍品——“花梨木独板大画案及脚踏”。说起这件画案的由来,还要从1995年夏天说起,那年王世襄与袁荃猷一同前往慈溪参观旧家具市场,在瑞永工艺公司院中见到了大量花梨木料。其中最大卧地一株,高尚及肩。经理郭永尧告诉王世襄,这件木材来自泰国,近年已经禁止出口,不可得矣。于是王世襄便请郭经理在日后剖料时,留一厚板供造大案之用,腿足等部分也另作截取。
1996年秋天,郭永尧将截取好的两块花梨木用集装箱运至北京,很长时间内王世襄都没有动工,直到和田家青共同研究好了如何制作之后才开始动手。制作的地点是在北京的北郊,期间王世襄曾多次去到现场和工人商量、画样,可以说这件画案倾注了王先生的很多心血。 [详细...]
虽然出身名门世家,但王世襄的家境并不是民国新贵,故生活虽无隐忧,但收藏珍贵文物,却非手头宽裕。他曾经说:鄙藏不值钱,十块(钱)以上的是朱(家溍)玩的,十块钱以下是我玩的。也正因此,葫芦、鸽哨、蟋蟀罐这些民俗类的收藏也在他的发扬下备受人们关注。
谈起诸多玩好,王世襄如数家珍:“十来岁时我开始养鸽子。接着养蛐蛐,不仅买,还到郊区捉。也爱听冬日鸣虫,即野生或人工孵育的蝈蝈、油葫芦等。鸣虫养在葫芦内叫,故对葫芦又发生兴趣。在众多制作葫芦器的工艺之中,范匏无疑占据了重要地位。范匏俗称“模子葫芦”,具体做法是当葫芦幼小时,将它放入有花纹的模具,秋天长成后取出,不仅形态悉如人意,花纹亦隆起宛若浮雕。这无疑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一项巧夺天工的传统工艺。在大学种植葫芦的同时,王世襄也开始研究范匏。之后虽然不再种植匏器,但他亲手制作的范匏却流传下来,所成之器则流往香港。在本场拍卖中,曾著录于王世襄的《说葫芦》与《自珍集》中的几件官模葫芦也将与买家见面,葫芦器型虽小,却都是王世襄的随身之物,曾经陪伴他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王老在其上面倾注了无数心血。 [详细...]
自古以来,古琴与铜炉便是一对风雅搭档,令无数文人趋之若鹜,在王世襄与袁荃猷这对夫妇身上,这种风雅气质更是深深烙印在了他们的收藏中。而在本场专拍中,中国嘉德有幸征集到了袁荃猷先生弹琴所用琴桌、香炉,这些都是王世襄夫妇的心头好与最钟爱之物,其珍贵不言而喻。
王世襄的夫人袁荃猷,是他在燕京大学时低几级的校友。袁荃猷喜爱书画古琴,14岁师从汪孟舒学琴,后又经古琴宗师管平湖先生亲授,造诣极高。妻子弹琴时,王世襄常伴左右,自称“琴奴”,如此琴瑟相合60载。人们都知道王世襄夫妇与“大圣遗音”的故事,当年这把琴在嘉德“俪松居长物”拍卖会上拍出了891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出中国古琴的拍卖纪录。1948年,王世襄夫妇“鬻书典钗”,以倾家之资从一藏琴世家手中求得此琴。而在时隔十年之后,中国嘉德又在本次秋拍中征集到了记载着王世襄、袁荃猷夫妇珍贵记忆的一张琴桌。这张琴桌原本是黄花梨画案,但经过王世襄改造成为了一张教学用的琴桌,因为古人在教琴的时候讲究两人相对,相互观察对方的指法。可以想见,管平湖向袁荃猷传授技艺,围绕着这张琴桌,发生过多少的风雅事。 [详细...]
2013年11月中旬,嘉德2013秋季拍卖会将再推“锦灰集珍——王世襄先生旧藏”专场,这是继嘉德2003年秋拍推出“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后的第二次王世襄专场。据嘉德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称,届时,王世襄在“营造学社”时期的亲笔手抄《营造学社图书馆藏书目录》和380余部古籍将亮相,“他在藏书方面下的工夫恐怕不亚于其它任何一个门类的收藏,这也是他堪称藏书家的原因”。拓晓堂先生与王世襄先生交道多年,关于王先生的藏书历程、特点与渊源、轶闻趣事,拓晓堂先生与您一一道来。 [详细...]
中国嘉德2013秋拍即将举槌,继2003年秋拍推出“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后,在本次拍卖会中将会再次推出“锦灰集珍——王世襄先生旧藏”专场,其中有四件王世襄精心收藏的铜炉颇受藏家关注。
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人们在有重大的礼仪活动或是有重要的会见客人时,都会把衣服进行熏香。特别是文人雅士,把香炉置于厨房,营造一种红袖添香夜读书的一个氛围。 [详细...]
中国嘉德2013秋拍即将举槌,继2003年秋拍推出“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后,在本次拍卖会中将会再次推出“锦灰集珍——王世襄先生旧藏”专场,其中一件由王世襄设计、田家青制作“花梨木独板大画案”颇受藏家关注。中国嘉德瓷器工艺品部高级业务经理乔皓为我们讲解了这件作品的制作经过以及艺术特点。
王世襄先生是真正的收藏家和学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他收藏和研究的领域非常多,有漆器,家具,铜器,甚至研究音乐、古籍、照相、烹饪等。此外,王先生一生的著述也非常多,可以说常人根本不可能达到他这样的思想高度。 [详细...]
此件明末清初 黄花梨琴案为王先生专门为夫人袁荃猷及其古琴老师管平湖对弹所改制的“黄花梨琴案”,当年这把琴在嘉德“俪松居长物”拍卖会上拍出了891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出中国古琴的拍卖纪录。1948年,王世襄夫妇“鬻书典钗”,以倾家之资从一藏琴世家手中求得此琴。而在时隔十年之后,中国嘉德又在本次秋拍中征集到了记载着王世襄、袁荃猷夫妇珍贵记忆的一张琴桌。这张琴桌为王世襄夫妇的心头好与最钟爱之物之一,其珍贵不言而喻。 [详细...]
中国嘉德2013年秋拍再度呈现王世襄先生的往日珍藏“锦灰集珍――王世襄先生旧藏”专场。450余件(套)拍品主要由家具及工艺品和珍贵藏书组成,其中,80余件(套)文玩杂项中,不仅包括王世襄一生中认为最完美的家具“花梨木独板大画案”、王先生专门为夫人袁荃猷及其古琴老师管平湖对弹所改制的的“黄花梨琴案”及其珍藏的铜炉,更包括了曾著录于王世襄《说葫芦》与《自珍集》中的多组官模子葫芦及鸽哨等鲜见的内容。
[详细...]
TOP10 | 拍品名称 | 成交价(RMB) | TOP10 | 拍品名称 | 成交价(RMB) |
1 | 唐 “大圣遗音”伏羲式琴 | 8,910,000 | 6 | 明 鎏金铜雪山大士像 | 2,090,000 |
2 | 明 金髹木雕雪山大士像 | 2,750,000 | 7 | 宋 “梅梢月”宣和式琴 | 2,035,000 |
3 | 明 朱三松竹根雕老僧 | 2,640,000 | 8 | 清顺治 冲天耳三足炉 | 1,661,000 |
4 | 宋 朱晦翁藏仲尼式琴 | 2,200,000 | 9 | 明崇祯 冲天耳金片三足炉 | 1,661,000 |
5 | 明 浮雕鱼龙海兽紫檀笔筒 | 2,090,000 | 10 | 清早期 尚均雕螭纹红寿山 | 1,650,000 |
留在世人印象中的王世襄,永远是一位世家子弟形象。年轻时提气纵鹰二十里,困了累了便找草垛子对付一宿,放浪不羁不循常规是他最鲜明的性格特点。然而在这表面现象之下,王先生又是一位认真严谨甚至近乎苛求的学者。世人皆知王世襄对玩涉猎极广,如果说《蟋蟀谱》、《说葫芦》、《北京鸽哨》给人们带来的是闲玩野趣,那么《明式家具珍赏》、《髹饰录解说》、《中国画论研究》等著作则展现了他作为文物学家的顶级专业性,作为不可多得的文物收藏家,王世襄的每一项收藏都与众不同,这也让他的收藏成为了藏界的代表符号。其实,自从2003年中国嘉德推出王世襄的专场拍卖之后,市场就已经表现出对名家旧藏的渴求。中国嘉德2003秋拍 “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取得了6301.35万元的总成交额,成交率达到100% 。时隔十年之后,中国嘉德在2013年秋拍再度为人们呈现王世襄的往日珍藏,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家具、铜炉之外,更包括了葫芦、鸽哨等鲜见的内容,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则是一批首次露面的王世襄珍贵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