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广为人知的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作为他们老师的吴大羽却一度被学术和市场遗忘,不仅作品价格一直被市场低估,艺术家首本作品集也于今年才面市。2012年,香港苏富比首次推出吴大羽作品,并创下艺术家作品最高纪录,此后的每年持续推出作品数件,但由于征件困难,一直没能形成专题。时隔三年,苏富比首次推出吴大羽作品专题,“势象·吴大羽”中五件拍品也将首次配合艺术家手稿及文献,重现这位中国现代主义之父的成就。

吴大羽和他的门生

在油画创作上长期埋头耕耘,曾培养和造就了董希文、王式廓、赵无极,朱德群,闵希文,张功悫、吴冠中、赵春翔等许多知名画家。

焦点拍品

吴大羽 无题II- 477、无题II- 482 蜡笔纸本 约1950年作

吴大羽 无题180 蜡笔纸本 约1950年作

吴大羽 无题5 油画画布裱于纸板 约1980年作

吴大羽 无题115 油画画布 约1960年作

吴大羽 无题43 油画画布 约1960年作

吴大羽年鉴

  • 早期求学与探索
  • 美术教学与创作
  • 虔诚的本心求索
  • 生命后期的辉煌

早期求学与探索
1903年12月5日(农历十月十七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宜城镇。父亲名吴冠儒。吴大羽是家中十个兄妹中最小的一个。
1909年 6岁
入私塾学习。从小喜欢画画。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吴大羽祖父的学生,常到吴家来学画。在艺术的氛围里,也培养了吴大羽对美术的兴趣。吴大羽的大哥吴子政对他学习美术也有积极的影响。
1918年 15岁
赴沪向画师张聿光学画。
1920年 17岁
1920年 进上海[申报]馆,任美术编辑。
1921年
1921年1月—1922年6月,用笔名“吴待”在《申报》发表漫画56期。也发表短文和诗篇。
1922年 19岁
春夏之交,搭法国油轮去巴黎自费留学。先学半年法语,是秋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师从鲁热教授(Prof.Rouge)学习油画。
1923年 20岁
转入雕塑家布德尔(Bourdelle)工作室学习雕塑。
1924年 21岁
1月27日,吴大羽、林风眠、李金发、刘既漂、王代之、曾一橹、唐隽、林文铮等在巴黎发起组织了 霍普斯学会。
5月21日,霍普斯学会在法国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莱因阿宫(Palais du Rhin)举行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巴黎各大报,无处不登载其事]。吴大羽为最先入选的艺术家之一,其余参展者有林风眠、徐悲鸿、李金发、刘既漂、王代之、曾一橹、唐隽等人。[新画中殊多杰作如林风眠、徐悲鸿、刘既漂、方君璧、王代之、曾一橹诸君,皆有极优之作品。新雕刻则有吴待(吴大羽)、李淑良诸君之作品]。
1927年 24岁
秋,吴大羽、林文铮、王代之一同乘坐火车离开法转到莫斯科,学成归国返沪。

美术教学与创作
1928年 25岁
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3月,协助林风眠组织成立杭州国立艺术院(1930年改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西画系主任。
8月,与寿懿琳女士结婚。岳父寿拜庚为银行界高级职员。
8月,与林风眠,林文铮等组织创办[艺术运动社],是以杭州艺专教师为基础成员的全国性艺术社团。
秋作《窗前裸妇》,约三公尺高,两公尺宽,人体以大色块铺垫,被光的深紫与受光的朱红形成强烈对照。
1929年 26岁
6月,女儿吴崇力出生。
8月,[艺术运动社]第一次展会在上海法比联欢会举行,盛况空前,吴大羽展出作品《渔船》与《倒鼎》,后者描述一群中国妇女,挣脱锁链,谋求解放。展后,李朴元评论:吴大羽的油画吸收法国印象派的技法,重视色彩的光色效果。 9月上旬,[艺术运动社]创办第一份研究美学理论与创作教学的学术性刊物《亚波罗》半月刊。
1930年 27岁
7月,儿子寿崇宁出生。
1932年 29岁
作《女孩坐像》。
1934年 31岁
参加[艺术运动社]第四次展览会(该社第二次展览于1930年夏在日本举行,第三次展览于1931年春在南京举行),地点位于上海法租界中法友谊礼堂,展期自3月3日至3月9日。
作大幅作品《汲水》,又名《井》,五公尺高,四公尺宽,它不是追求物象的外表描述,只是一种凭藉,让棕红色的汲水人的背部和蓝绿色的树丛相照应、衬托,散发出色的魅力。
1935年 32岁
作《凯旋图》,又名《岳飞》,与作品《井》的尺寸相当,但略为狭长。大幅构图表现岳飞奉诏班师,百姓们捆住岳飞的坐骑祈求留下抗金,从构图到色彩,此图显然受了德拉克洛瓦《十字军东征君士坦丁堡》之启示:岳飞穿桔黄色袍子,旗帜是朱红色的,道旁身穿白色服的老妇人起了辅助作用,天空微蓝的热调冲破了暖色一统的格局。
1936年 33岁
作《孙中山演讲图》,也是大幅作品,画面色调为淡紫绿色;孙中山先生穿着染有淡紫色的白大褂,他和草地上的人群一起以大片森林为背景,浸沐在一片微冷的色调中。
1937年 34岁
作《国土不容侵犯》,又名《血手》。
是冬,随学校辗转内迁。开始与学校同行至浙江诸暨、金华、再到江西贵溪的龙虎山,再往湖南方向搬迁,后离开队伍自行至湖南长沙,后又离开长沙经贵阳到云南昆明。
1938年 35岁
冬,抵达阮陵,离开杭州国立艺专教职。
1939年 36岁
秋,赴昆明,校长滕固聘吴大羽任教,因故未成。
1940年 37岁
夏,经香港回上海,住在延安中路百花巷内岳父家的房子内(现延安中路632弄)。 从1940年至1942年期间,随国立艺专在重庆学习的吴冠中、朱德群等屡次给吴大羽写信,联络校方,希望吴大羽赴重庆任教,因各种原因没有成行。
1946年 43岁
赵无极在重庆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办一次画展,展出吴大羽、林风眠、关良、丁衍庸、李仲生及赵无极等画家的作品。
1947年 44岁
杭州国立艺专聘吴大羽担任油画工作室主任。往返上海、杭州之间。作《船夫曲》。
1948年 45岁。
作油画《回乡》。
1949年,46岁
岳父寿拜庚携家去台湾。吴大羽与夫人寿懿琳决定留在大陆。
1950年 47岁。
9月,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校长刘开渠解聘。居上海,靠变卖家中物品生活。1952年后与妻子靠女儿吴崇力、儿子寿崇宁担任中学老师的工资收入生活。据吴大羽子女回忆,50年代,在学生芮光庭的联络下,吴大羽为出版社画了《万能的手》、《石头孩子》等两本连环画,得到了100多元稿费。在上海美术家协会负责人赖少其的帮助下,曾画过两幅油画,得到了200余元稿费。因为没有条件作画,10多年间,只作了少量油画作品,有《伏案少女》、《镜中像》、《红花》、《少女头像》、《东风草图》、《菊花》。1958年曾与赖少其、林风眠、关良、陈烟桥、邵克萍等十余人到上海东郊同民生产合作社参加劳动。曾到同济大学建筑系担任色彩教学半年。

虔诚的本心求索
1950年至1960年吴大羽没有了工作,断了生活来源的家庭只能变卖东西维持,物质上的匮乏困扰难熬,落寞的他还要面对周围环境对精神的逼迫,身体在煎熬中渐垮,而思想更要接受改造。
1960年 57岁
上海美术高等专科学校成立,被聘为教师。但由于教育思想不合时流,只是短期的工作即回家赋闲。
1961年 58岁
作品《红花》参加第三届全国美展(纪念[讲话]发表20周年全国美术展览,展期自5月至7月),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65年 62岁
上海油画雕塑研究室成立,任专业画家。结束了15年没有正式工作的局面。
1966年 63岁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不公正待遇和批判,被称为反动学术权威。许多手稿、文献资料、书籍被抄走,其中部分资料在文革结束后返还。有500多幅尺幅较大的纸上作品被抄走后,不知去向。
1972年,69岁
上海油画雕塑室与上海中国画院合并 ,成立上海画院。吕蒙为院长,吴大羽、唐云、王个簃为副院长。

生命后期的辉煌
1976年 73岁
兼任上海船厂职工美术大学教师,与其他艺术家体验劳动与创作的生活,该校两年后停办。
1979年,76岁
学生朱德群从法国寄来一批油画颜料。吴大羽晚年的油画作品使用的是这些油画颜料。
1982年 79岁
作品参加北京北海公园画舫斋[上海油画展],共展出82位上海油画家作品,以刘海粟、颜文梁、吴大羽、关良、周碧初为首、展期自4月4日至14日,这是第一代油画家劫后余生的第一次艺术展示,引起美术界的关注。
1984年 81岁
作品参加12月的第六届全国美展,《色草》获美展荣誉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年 82岁
学生赵无极、庄华岳探望吴大羽。
1987年 84岁
作品《韵谱》(1983年作)、《静物》(1985年作)参加美国GHK公司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合办的[中国当代油画展](Contemporary Oil Painting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地点于纽约The Harkness House,展期自4月1日至28日。
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和大地文化社联合主办的[上海、台湾画家作品联展],参加者有上海画家24名,台湾画家13名,地点于上海展览中心,展期自12月19日至28日。
1988年 85岁
1月1日,病逝于上海家中。
已发现存世油画作品149幅,蜡笔画和纸上作品1600多幅。遗留有大量未发表的手稿和文献资料,有草图、速写、素描及诗稿、艺术札记、随笔、书札等。

吴大羽诗词选

  • 吴大羽重视他的创作过程,认为此乃自诉心曲之途径。儘管他曾经明确表示作品不必署名,”让画自身去表达”,却不代表他不在乎作品有没有人欣赏;相反,在一首诗作之中,他透露了自己的心愿,希望一幅幅有如生命密码的绘画,能够获得也许素昧平生、却独具慧眼的知音人的共鸣。

    《我把我一生的小心翼翼》
    我把我一生的小心翼翼,
    点点滴滴,经历了无数硬咽,
    满是辛酸,记住心上。
    通通写上一张洁白的纸张,
    满满地好像是蚁阵,
    并同蚕子,为的是要交给你,
    一个不相识的,天外陌路的过客。

  • 吴大羽除了跟学生蒋鸿逵在书信中提到他的蜡彩理论,亦曾在1975年题诗相赠。在这首八句四十字的古体格律诗当中,有六句十四字均与色彩有关(”碧血”、”赤衷”、”眼红”、”烬火”、”明霞”、”紫朱”、”丹心”),可见无论文字抑或绘画,吴大羽都善用色彩发挥写景造象、抒情述志的作用。色彩愈强烈,其情感亦愈加强烈。《无题180》以紫、红双色主导画面,恰好与本诗第五第六句呼应。

    《碧血出赤衷》1975年
    咯血见常,已近一二十年,次频量数,无等其间,不讳人知,
    自亦忘乎所以,患绪淹心,率犯之无,以疏胸廓,抄寄老友风白一笑。
    碧血出赤衷,飞光入眼红。
    永夜馀烬火,明霞落长空。
    紫朱乱方寸,困吾道西东。
    丹心不可夺,千古肺腑中。

  • 吴大羽的赤子之情,不止寄寓于绘画之中,亦反映在他的诗作裡面。以下作品诞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艺术家因被扣上地主阶级与形式主义祖师爷的帽子,受尽不公平对待。饶是如此,他在诗中仍然不改初心。孔子提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吴大羽对于人生价值的省察与坚执,可说是君子德性之体现。

    《我想在这上面提笔》1973年
    我想在这上面提笔,我想在这上面赋彩。
    我想交心画些名堂,不敢说是贡献或什么。
    但期望做到一点的挚诚,倾我心力倒在你面前。
    我已是老人,又像个孩子,
    清贫是份守内事,机诈刻算和我有宿怨。
    我不会要求你给赏,也不怕飞来一个耳光。
    我已等待了七十岁岁月,只想把这事说给人思量。
    我垂著洁淨的双手,无处可安放。
    我确信是盘古氏之子民,没有理由忘典而彷徨。

  • 自从离开杭州艺专以后,吴大羽基本上处于幽居状态,并往往以东晋隐士陶渊明(公元365至427年)自况。在《我不如渊明》之中,艺术家敍诉心迹,显示他以渊明自况之馀,亦隐隐有著怀才不遇的的胸中块垒。

    《我不如渊明》
    我不如渊明,不是说我身边没地耕种;
    我不如渊明,不是说我吃不来苦。
    我不如渊明,是说我没有他的主见;
    我不如渊明,是说我有了先见也不中用;
    我不如渊明,是说我没生在渊明之前,
    虽还存著渊明的缱绻,无以示露其心于人间。
    我不如渊明,但我与渊明有著牵连。

  • 吴大羽的《画家之歌》,可说是艺术家总结一生的压卷之作,显露出人生的岁月沧桑、对于艺术的虔诚与崇敬、对于善与美的执著:诗中的自白,彷彿是向造物者的一场告解(confession),经历种种磨难,艺术家依然无怨无悔,表现出殉道者的圣洁,概括了从个人到宇宙、从刹那到永恒的终极思考;中间的场景敍述,将哲学性的天人交感,形象化为电影般的情节片段,富于戏剧性与渲染力。吴大羽的绘画,追求色彩中有灵魂,笔触裡有生命,其《画家之歌》行文浅白而锤炼,情感慷慨而铿锵,同样动人心扉,引人深思,绝对是大气魄、大手笔之作,单就文学价值而言,亦当列为中国现代诗之经典。

    《画家之歌》
    岁月煎熬了万古的生命,一事无成的留下了他的败色;
    贞芥聪明点点轮回著孤零,以忘情靡世也清醒不了素心。
    我不考虑地摧毁我的画室,裡藏著无比灿烂的光明;
    但认识这个不必疑虑的事实,是乾坤终不销毁的枯藁之一日。
    我的至尊,请你就座这个夙位,端详站立在你面前的正直;
    容我儒毫款款人间的绝丽,指点著万里江山从这开始。
    这是自由,这是美备,这是尊严和高贵;
    替你描绘出千样婉转百般的娇媚。
    从过去、未来而现在,是上帝与我共同协作的风采。

新闻热线:010-51374003-809/816/808 主编信箱 Email:xinwen@99ys.com 
媒介QQ:148457192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01商务楼401室 邮编:10001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号:京网文[2013]0344-083号 京ICP备09023634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13 北京久久弋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