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引言

5月23日,以“新资本论:黄予收藏展”为契机,黄予、陆寻、周大为、林瀚、赵屹松和周朣这几位被誉为 “收藏界BigBang” 的中国当代艺术新一代年轻藏家相聚一堂,举办了“中国年轻收藏家峰会论坛”。如今的艺术市场中,“80后” 甚至 “90后”藏家层出不穷,他们多具有开阔的视野,个性鲜明、眼光独到且冲劲十足,而6位 “藏界80后” 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立体的介入并推动着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构建……

黄予,北京传是文化集团掌舵人。对于收藏,他毫不掩饰就是一种投资,而与一般投资者不同的是,他是从收藏积累资金,然后投放实业以及公益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他人。

  • 从时尚先生转为收藏达人

    黄予主修金融,但一直酷爱体育,03年金融专业毕业后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在期间还兼职起了健身模特。由于一直对对瓷器杂项感兴趣,大学时期的空闲时间也比较多,手上正好也有闲钱,在朋友的带领下从04年开始逐渐正式的进入收藏。

  • 收藏系统的转向与学习

    黄予早期以收藏传统瓷器、佛造像为主;07在何炬星的影响下年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初期的两年时间便收藏百余件当代艺术品。如今当代约占总收藏的60%。为了更多的补充和学习当代艺术史,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任职期间,黄予主动担负起“中国当代艺术30历程”展文献的责任编辑工作。

  • 庙里的闭关

    因为信仰,黄予每年都会回老家四川的庙里闭关七天,去做一些学习。随着收藏的增多,有一些藏品难免要封存在仓库,他觉得这样不妥,便将佛像捐赠给庙里,受人供养。

  • 想为社会多留下些什么

    黄予在自己的母校创建了“助学基金”,去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他还想在四川自贡曙光中学再成立一支艺术助学基金,激励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帮助他们成就艺术梦想。“人来到世上走一回,我总想给社会多留下点什么——黄予。”

  • 1.收藏与捐赠是你如今持续做的事,你是何如看待两者的关系?

    收藏是个人情怀,捐助是个人信仰。通过做收藏和艺术投资我获得一些经济利益,获利后我想通过注册基金会来做慈善和推动中国当代的 展。因为我本身是佛教徒,做这些也是出于个人的信仰。

  • 2.对于将来的收藏体系有明确的规划吗?

    分为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系统:一方面是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一方面我也开始关注西方的美国战后女性主义艺术和意大利的贫穷艺术——这也是 为了更好地整理中国本土当代艺术系统,保持和西方的持续对话。另一方面,我对佛像情有独钟,因而对佛像的收藏还是会持续下去。

  • 3.请用简短的一句话来形容你至今13年收藏生涯中的最大感受?

    痛并快乐着——“作为一个专业的收藏家特别累,需要费心费力的思考,还要花钱。你思考的太少了,会被别人嘲笑,花钱少了,又买不到好作品。”

他,既是南京四方美术馆的创办人,也是馆长,还是馆藏拥有者。先天拥有财富,后天有良好教育,从小受宠,胆大过人——“财”、“识”、“胆”的合一,使他拥有成为艺术收藏者的最好条件。

  • 学霸也收藏

    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纳米工程专业,陆寻于09年正式开始艺术收藏。谁说工科男注定被贴乏味与无趣的标签?没准儿人家跟陆寻一样,只是嫌艺术的收分线太低,“不报分数线高的可惜了”。

  • 接手四方艺术湖区建设

    尚未涉足收藏,还在读书的陆寻已经参与进四方艺术湖区项目。从2006年起陆寻陆续邀请了一些国际顶尖设计师参与湖区建筑设计,包括矶崎新,David Adjaye, Steven Holl等,以及普利策奖得主:妹岛和世,西泽立卫和王澍。毕业后,陆寻正式接手湖区工作。

  • 追求高质量展览

    追求展览的高质量,四方美术馆一年只做一到两个展览。坐落于四方当代建筑群及森林公园中,四方美术馆关心的是如何把艺术融入到不同的建筑空间、自然环境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当中去。

  • 欧美模式建艺术乌托邦

    当下,一些很难出现在美术馆的先锋大制作出现在四方,在于陆寻期望用欧美美术馆模式,突破南京的传统与保守,建立一个艺术乌托邦的艺术理念,并由此希望吸引更多国际上好的当代艺术到南京来。

  • 1.工科出身,对于艺术收藏有何优劣?
  • 2.相较于学术馆长,藏家做馆长有何特性?

2013年9月因某种机缘林瀚开始收藏并进入艺术圈。他将曾梵志的作品作为自己入手藏品的制高点;希望以此为突破点,在业内建立起对他的信任感,并打开国际关系网,与世界顶尖画廊建立联系。他希望未来自己及其他的收藏能成为一块招牌,去推动更多的艺术项目。

  • 老板+藏家 80末的林瀚

    出生于1987年的林瀚,14岁留学新加 坡,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动画设计专业 毕业后归国后创立了多家公司和A12T当代艺术中心。

  • 入手曾梵志

    林瀚2011年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第一大手笔便是曾梵志的“面具”系列,该作品也是苏富比当年日间拍卖拍品图册的封面作品。用林瀚次购买是向市场证明:我来了!”此后的一年中,林瀚大量收购了近百余幅作品。

  • 林瀚+晚晚=木木美术馆

    2014因艺术结缘,林瀚与网络红人“晚晚”走到了一起;此后,虽争议不断,但两人还是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并在2014年10月29日建立了木木美术馆。

  • 对于收藏

    林瀚表示:“首先我买的都是我热爱的东西,愿意去买一些与自己有相同时代背景的艺术品,夜深人静时这些作品深埋之下所带给我的思考,让我可以与之对话,从而带给我更多东西。”

  • 1.木木美术馆的建立,对你和妻子晚晚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 2.曾经在一年时间里收藏了百余幅作品;这种约三天一件作品的收藏节奏,当时出于怎样的考虑?

周大为从2003年开始收藏,由于艺术专科出身最早关注的是学院油画;后来慢慢转移到当代艺术,现在主要以当代艺术和老油画两条线索为主,其中大多数精力集中在当代艺术。“我现在收藏任何东西都是以它的文化价值为基础为核心的——周大为。

  • 儿时懵懂的“买卖”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曾涌现一轮邮币卡收藏风潮,当时还是年少的周大为便挑选了猴票作为自己的收藏重点,之后一年,猴票价格从200元涨到2000元,这开启了他的收藏认知。

  • “进入”高居翰家庭

    2003年,周大为进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从高居翰的夫人曹星原。他常常造访高居翰家,跟着曹星原第一次进入拍卖行,结识了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如:黄永砯、徐冰等。由此,收藏之路迎来了转折。

  • 向蓬皮杜“进发”

    去年5月11日,周大为向法国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捐赠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徐震没顶公司出品的《集团-(4把刀组合)》。这次的捐赠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让中国的当代艺术及艺术家参与到西方艺术体制的核心之中。

  • 青年藏家的“青年梦”

    从周大为他19岁便成立了第一家公司,22岁创办信都国际看来,他们这一代的藏家似乎并不安分于只是收藏,他们更希望全面的融入到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去,去推动艺术的发展和艺术生态的建立。

  • 1.向蓬皮杜捐赠徐震作品的动机和缘由是什么?
  • 2.你本身是艺术专科出身;到此,最为自豪、最为体现自己专业判断力和眼光的藏品是哪件?

周艟是一位‘藏二代’,拥有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艺术史学位。2010年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周艟工作基地在上海,在那里他拥有一家名为Mingo的餐厅,用来展示他艺术藏品。

  • 且行且成长

    周艟小时候常和母亲去画廊,在母亲的影响下,耳濡目染,接触了当代艺术。之后,母亲给予他艺术的扶持使得周艟且行且成长,逐渐发现收藏可以是一辈子的事。2000年左右,周母便成为国内第一波当代艺术的买家。

  • 大三购入草间弥生

    大三时期,周艟通过自己的独立判断拍下至今为止的最爱——草间弥生自画像。“它对我来说意义非凡,首先是因为这是第一件通过自己判断所藏的艺术品;其次这件肖像作品也太像我母亲了——周艟。

  • 参与到与艺术相关环节

    2007年,他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艺术史专业。2012年毕业回国以后,周艟开了一家Mingo的餐厅,收藏目光也逐渐转向刘韡、孙逊、高磊、石至莹等中国七零、八零后艺术家的作品。对周艟来说,他已不再是简单地去拥有艺术品,而是参与到与艺术相关的各个环节中。

  • 购买艺术不是乱花钱

    如今,周艟藏品达百余件,主要以东亚地区的当代艺术为主。艺术史系出身的他,对拍品体量并不“感冒”。“我不和别人拼数量,不拼财力,我就收藏我喜欢的。”正像周艟所说的,购买艺术绝对不是乱花钱,它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一种永恒的存在。

  • 1.近几年的拍卖会上,日本战后艺术,如物派、藤田嗣治等的价位在国内拍卖会上急速增长;你是以收藏“东亚艺术”为主;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这几年日本战后艺术,如物派、具体派在国内拍卖市场快速增长并不是什么偶然性。在之前或许由于政治上的某些原因导致藏家对日本艺术有所顾虑,但近几年的“日本热”逐渐消除了这种状态,日本当代艺术长时间聚集的一股能量也被国内市场和藏家关注、认同。但这次去日本,发现日本年轻艺术家的艺术表现,以及对于年轻一代的推动,都不如国内。所以我觉得不能以此去断定日本当代艺术在以后的时间中一直乐观的。

  • 2.你本身是艺术专业出身,进入收藏时也以“学者型的藏家”为身份;但当专业和学术形成一种评判标准时,很可能造成一种局限,失去更多的可能性。面对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突破的?

    一味追求高度学术性藏品,对藏家来说极其困难。这种使命本应由大型机构来担负,民间资本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这几年我的收藏并不是追求多高的学术性,而是综合考虑,尽可能使我的收藏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线索和脉络。在某种程度上,也在追求一个历史性的发展,为之我和艺术家共同成长,收藏他们的作品,并花了很多金钱和精力去推动青年艺术家成长。当然,他们一方面都必须是具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也需要具备高的精品度。而这,我相信也就符合了专家所说的高学术性特征。 

身为山西华宇集团执行董事,同时也是“三亚艺术季”总策划人、“华宇青年奖”发起人。艺术和城市一样,都需要活力来铸造。艺术行业不是一些白发苍苍的老者,而是一些富有活力朝气的年轻人不断地涌入的一个行业。

  • 有情怀
    为三亚增添艺术魅力

    尽管拥有中国最美丽的沙滩,但只是单纯的海滩风景也难以满足大家的胃口了。从2012年开始,每年元旦新年之际的三亚艺术季使三亚成为了一场艺术盛宴。

  • 有识见
    打破“白盒子”模式

    因地制宜,打破传统展览“白盒子”模式:借助三亚出色的户外资源,考虑游客群体基础,打造“在地性”、“大众性”、“公益性”的呈现方式。

  • 有担当
    争做青艺推广者

    为完善三亚艺术季,于2013年启动的“华宇青年奖”以展览赞助为主要支持形式,专注鼓励针对艺术语言与思想提出新问题、坚持探索的青年艺术家,协助当代艺术系统找寻未被发掘与关注的艺术创作样态。

  • 有豪情
    “华语青年奖”的可能性

    “华宇青年奖”与“华语青年奖”,一字之差却表明了一种可能性——将来,“华宇青年奖”可能注重挖掘大陆以外的华语青年艺术家。

  • 1.请您谈谈对“三亚艺术季”的未来规划?

    三亚一直以来的面貌都是一个远离艺术中心区域(北京、上海)的飞地,所以在此地举办艺术项目虽然有条件上的局限,但是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对此我未来的期望是希望可以引入更具公众性的项目来让更多的游客和观众领略艺术为生活带来的启迪和思考。

  • 2.“华宇青年奖”已经办过三届了,有什么感想吗?

    华宇青年奖到现在能被很多人关注我觉得除了很多朋友的帮助以外,也是因为我们对方向上的把控在不断进步。现在的艺术家不像以前的前辈们在圆明园、东村一样缺少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了,被消费的机会太多了。青年艺术家在“消费引导生产”的这样一个循环里已经不可避免的进入到了为再生产提供生产力的环节。那我们的奖项还是希望尽可能远离这样一个消费环境,所以重心也是对获奖艺术家后续项目的支持,以非营利的方式来支持他们艺术的创作,也是用这种方式来肯定我们的选择。

新闻热线:010-51374003-809/816/808 主编信箱 Email:xinwen@99ys.com 值班编辑QQ:1872374038

媒介QQ:1484571929  编 辑QQ:985570354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01商务楼401室 邮编:10001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号:京网文[2010]179号 京ICP备09023634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13 北京久久弋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