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纪念戴汉志?

2014年5月23日《戴汉志:5000个名字》在UCCA开幕。这位1986年只身来到中国,2002年病逝北京的荷兰人,谁在纪念?为何纪念?如何纪念?藉此管窥由众多“戴汉志”编织的另一幅90年代图景。

如何纪念戴汉志?

人言

栗宪庭:戴汉志是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先锋,为中西方当代艺术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离(黎):戴汉志是中国当代艺术届的‘白求恩’,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打了一剂强力针。

顾振清:他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平凡人,不是完人、圣人。但他在中国当代艺术酝酿期的推介工作,构成了一种历史的贡献。

杨诘苍:这出戏重要的是戴汉志并不值得如此吹捧,他来北京的初衷是来混饭吃的,艾未未当时比他懂艺术也尽力支撑他。

田霏宇(PhilipTinari):戴汉志是北京艺术圈的一个传奇。时至今日,Hans Ulrich Obrist——伦敦蛇形湖美术馆(Serpentine Galleries)的副馆长,一直被称为‘小汉斯’,那是因为戴汉志才是‘老汉斯’。

  • 栗宪庭

  • 田霏宇

  • 杨诘苍

展览

2003年9月,艾未未与傅兰克组织了一场纪念展览《戴汉志和他的一百零七张照片》,展出戴汉志遗物中的107张宝丽来照片,在前言中,艾未未谈到:“照片里面的内容轻松、随意、平淡,宝丽来的即时性和瞬间性与汉斯的一生相映,光影恍惚、形影难分、转瞬即逝。艺术文件仓库将这些珍贵的照片部分展示并印刷成册,以纪念这个与我们一路同行的人。” 【更多】

2013年3月23日,博而励画廊开年展《挽歌——纪念戴汉志》,展示了艺术家唐宋五年来的抽象画作。并在UCCA开启“25年再继续—一个关于戴汉志的对话”。UCCA馆长田霏宇主持,尤伦斯夫妇、栗宪庭、策展人凯伦·史密斯、艺术家唐宋、王兴伟、徐红明、张离等作为嘉宾出席了圆桌对话。 【更多】

2014年5月23日,《戴汉志:5000个名字》在UCCA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标题来自戴汉志(中国人习惯称之为老汉斯)生前未能完成的开创性项目——一部收录了5000个生于1880年至1980年之间的中国艺术家名字和介绍的词典。 【更多】

  • 艾未未、田霏宇、丁乙、王兴伟在UCCA展览现场

  • 策展人玛丽安娜·布劳沃与田霏宇导览

  • 戴汉志

文献

戴汉志的档案一直保存在北京的CAAW(艺术文件仓库)。 【更多】

将文献扫描、整理,约有480位艺术家的档案,中、英、德、荷杂志50多种,包括《美术》、《江苏画刊》、《Art in America》及《ArtAsiaPacific》,还有他在中、德和荷组织展览的通信及文件。 【更多】

档案还包括超过70位中外作家、评论家和学者讨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文章及手稿。

另有超过1300本中外艺术家专集和展览图录。

戴汉志做了什么?

1991年,戴汉志开始筹备一个中国艺术展览。这个展览就是1993年1月在柏林世界文化宫举行、后巡回到欧洲各地展出的《中国前卫艺术》展。参展艺术家包括丁乙、耿建翌、方力钧、张培力、王广义、黄永砯等。加上同年的《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和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1993年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上重要的一年——踏上了国际舞台。 【更多】

1993年,戴汉志搬到北京并决定居住,他成立了一个单位,名为新阿姆斯特丹艺术咨询(New Amsterdam Art Consultancy,简称NAAC),多以此名义组织活动。NAAC的活跃时期在1994到1998年之间,这段时间内戴汉志将中国当代艺术家介绍给很多西方的策展人、记者、收藏家和汉学家。 【更多】

  • 戴汉志与曾梵志

  • 戴汉志与刘小东

  • 戴汉志与艺术家家倪海峰,上海,1988年

1996年起,戴汉志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廊做了一连串的展览,这儿算是可以稳定地使用的场地。他也在北京各种的临时空间,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组织了不少展览。

1998年,《蒙德里安在中国—─蒙德里安文献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北京国际艺苑画廊展出了关于蒙德里安的文献,同时展出丁乙、刘野、洛齐、麦志雄及伊灵这几位中国艺术家的原作,在回应蒙德里安之余,也呈现了中国艺术家对极简抽象艺术的各种理解。﹝后巡回到上海及广州展出﹞

1999年,戴汉志、艾未未与傅郎克共同在北京南郊一个叫龙爪树村的一栋旧厂房里创立了非营利性艺术机构:艺术文件仓库(China Art Archive and Warehouse,简称CAAW)。“艺术文件仓库”在北京主流的艺术展览场拒绝展出当代艺术时,为艺术家和策展人提供了表现自己的舞台。2000年11月,“艺术文件仓库”迁到草场地。几年来,维持每个月一至两个展览,目前经纪的艺术家大约有二十几位。 【更多】

  • 《蒙德里安在中国—─蒙德里安文献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北京国际艺元苑画廊﹝后巡回到上海及广州展出﹞,1998年

  • 戴汉志和郑国谷,正准备郑国谷在CAAW的个展,2000年

  • 戴汉志致张培力信稿,1988年

众多“戴汉志”,纪念共同的90年代

关于戴汉志的纪念,更是为了纪念那一段共同努力的90年代。在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现场,还有更多的“戴汉志”——为中西方艺术交流做出“历史性”贡献的人士。

汉斯(Hans van Dijk)

中文名戴汉志,1946年出生,荷兰艺术家。1986年只身来到中国。1993年,他在北京成立了“新阿姆斯特丹艺术咨询",开始系统地深入研究中国当代艺术。是年,策划了“中国前卫艺术展”。之后,他在海内外策划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计60余次。同时,他整理了许多当代艺术家的资料、图片,建立了艺术文件仓库。2002年4月29日病逝北京。 【更多】

何浦林(Iorenz Helbing)

1958年出生于瑞士。80年代,先后在苏黎世大学和复旦大学学习历史和专修中国史和艺术史。90年代早期,在香港的一家画廊工作。1995年来到上海。1996年建立香格纳画廊。香格纳画廊是上海第一家独立的当代艺术画廊,2000年,香格纳画廊作为第一个来自中国的画廊进驻国际重要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早期推手,他将真正意义上的画廊制度带到中国,并策划了60多次展览,为中国当代艺术家进入国际视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更多】

  • 何浦林(Iorenz Helbing)

  •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

  • 罗伯特·伯纳尔(Robert Bernell)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

英国人,1992年底来到中国,以策展人、经纪人、艺术撰稿人、艺术活动家等复杂身份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1997年在日本策划“中国当代艺术展”、1998年纽约亚洲学会“从里到外:来自新中国的艺术”、以及2001年大英博物馆“当代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家群落”等一系列展览。撰有《当代艺术的玖个文化英雄》一书,介绍了王广义、耿建翌等9位中国艺术家,为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海外藏家提供指导性理论依据。现定居北京。 【更多】

乌里•希克(UIi Sigg)

出生于1946年,瑞士人,获得苏黎世法律学院的博士学位。他的经济实力雄厚,热衷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还未成风气且利润极薄的时候,他首开先河收藏了大量中国当代艺术品,包括绘画、摄影、录像、装置、行为艺术等,建立了一个“收藏”档案。同时设立了中国当代艺术奖 (CCAA)。 【更多】

  • 奥利瓦

  • 莫妮卡·德玛黛

  • 乌里·希克

罗伯特•伯纳尔(Robert Bernell)

美国人,1986年到南京大学进修,结识了徐累、张少侠、李小山等人,对中国当代艺术兴趣盎然。回到斯坦福大学后,他对林风眠、徐累、 丁方和吴冠中等人进行艺术批评和介绍。他创办的中国艺术网站(chinese-art.com)曾是最专业的关于中国艺术的英文网站,是世界第五大艺术网站。他现任东八时区(Timezone 8)副总裁,出版了许多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图录。罗伯特通过其网站、出版物和收藏介入中国当代艺术。

莫妮卡•德玛黛(Monica Dematte)

意大利人,出生于1962,她获得了艺术、音乐及戏剧学院艺术史学士学位及印度及远东艺术史博士学位。1986年来到中国,见证了从黄山会议开始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整个过程。1988到1989年间曾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她往返于意大利和中国两国生活和工作,在两国发掘并推广当代艺术家。在中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瑞士、美国和泰国策划了40余次展览。她撰写评论文章深入透彻,有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个人评论文集《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 亲历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

  • 艺术文件仓库﹝CAAW,南北京旧址﹞

  • 赵半狄的展览《月光号》现场

  • 艾未未,《Piano》,钢琴、羊毛、皮革、木头,2004

奥利瓦(AchiIle Bonito Oliva)

意大利评论家,1993年带领中国14名艺术家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的“东方漫步展区”的展览。

弗兰(Francesca dal Lago)

1992年弗兰(Francesca Dal Lago)与埃利克策划《刘炜•方力钧》画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行。

乐大豆(Davide Quadrio,意大利)

女士(澳大利亚),工作于澳大利亚悉尼工艺美术与科学技术博物馆,在澳大利亚与中国之间策划了不少艺术交流展览,另有研究黄宾虹等。

清奇•罗清奇(Claire Roberts)

意大利评论家,1993年带领中国14名艺术家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的“东方漫步展区”的展览。

  • 陈劭雄,《街景之一》,彩色照片,1998

  • 刘安平与赵少若,《行为正确》,黑白照片,1994

  • 张海儿,系列摄影作品,明胶卤化银工艺,1987

结语

对戴汉志的纪念既是对其个人贡献的致意,也是对90年代众多“戴汉志”的集体回忆,更是对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历史图景的重新检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的每一个分子都将重新检醒自己的艺术、立场、观念与政治。

  • 99艺术网微信二维码

  • 99艺术网APP二维码

新闻热线:010-51374003-809/816/808 主编信箱 Email:xinwen@99ys.com 
媒介QQ:148457192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01商务楼401室 邮编:10001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号:京网文[2013]0344-083号 京ICP备09023634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13 北京久久弋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