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中国艺术史研究专家高居翰先生辞世(1926年~2014年)
美国时间2014年2月14日下午2时,美国著名中国艺术史研究专家高居翰先生于加州辞世。消息一传开,中国艺术界人士纷纷缅怀悼念。高居翰先生被称为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之一,他以广博的学识与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成为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典范。他的诸多著作被广为流传,很多国内艺术研究者都受到他著作的影响和启迪;晚年,高居翰用视频讲座讲述早期中国山水画,发布于网站供人们免费观看。斯人已逝,天堂里多了一位“最了解17世纪中国绘画的美国人”。 【详细】
二维码

@周春芽: 许多我们对中国美术史的了解都来自这个美国人。

@蜂巢艺术夏季风:最早知道高居翰是来自于台湾石头版的这套书:《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山外山》《气势撼人》,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方法,让人觉得新鲜。这套书初版于1994年,风靡一时,与高的学生、台湾学者王嘉骥前后花了七年时间来编辑、翻译和出版有关。高居翰先生仙逝,特意翻出,江岸送别一下。

@眠琴山房:夜深,捧读高居翰先生的名著,算是对这位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史研究者的深切缅怀。他的文字中汨汨流淌出的对中国文化的那份热爱和感动足以让我们对他充满恒久的敬意。先生走好!

@朱万章:惊悉高居翰先生仙逝,美术史学界又损失一泰斗级人物。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成果,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绘画的流变提供了不同的视觉。记得最早涉猎其学术论著是其于1984年出版的《中国绘画史》,后来陆续读其《山外山》、《江岸送别》、《气势撼人》等,其研究的角度、观点可谓别开生面,令人豁然开朗。

@批评家王林:怀念高居翰先生:1991年6月28日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回文献展研讨会。高先生说,“组织者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办成这个范围广泛、充满朝气和高水平的展览”,“作品有自己的追求和发展的节奏,包含着极大的可能性,即建立独立的中国当代艺术,当然它是世界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事后我们一起去了圆明园东村。

@陆蓉之Viki_Lulu:傅申同悼,还追忆1979年曾经住过他家,后来还抱过他的双胞胎呢!为老友一个一个离去,不胜唏嘘。我跟老爷说,我只要他健康长寿就好,一切如尘烟。

@方振宁: 我是在美院听了高居翰的讲座而对禅画有所认知的。

@许楠: 高居翰给我们留下太多珍贵的研究。正如@叶滢yeying 所说:冷战后因汉学研究而生发的这一代海外中国艺术史学者渐次凋零,铁幕隔绝时,他们比中国更倾慕文化意义上的古中国。西方现代学者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诠释在他们这代人手中建立意义重理线索各自展开视角。而当代中国却还与古中国隔着沟壑。

[更多...]

高居翰关于中国绘画史研究的重要出版著作

高居翰最后一篇博客长文:
我仍然为死亡而困扰

拉丁文“TimorMortisContur-batMe”意为“死亡困扰着我”,曾被WilliamDunbar在诗中引用(我从未学过拉丁文)。我在这篇博文中想要表达的并不是对死亡本身的恐惧,令我恐惧的是无法继续像现在这样写博客,无法继续与亲友们联络,无法继续有创造性地工作,无法继续做视频讲座——这被我视为自己晚年的主要成果。SkipSweeney是与我一起制作演讲讲座的同僚,我明天会将快要完成的素材交给他,并与他讨论今后怎样继续做其他的视频。在某种程度上,我将逐渐适应卧床工作的方式——在床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我从来没有很好地用过笔记本电脑,不过现在似乎必须要学习使用了。

国内学者对高居翰先生理论研究的评价
图说高居翰先生与中国艺术界的缘分
晚年视频讲座集锦
新闻热线:010-51374003-809/816/808 主编信箱 Email:xinwen@99ys.com 
媒介QQ:148457192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01商务楼401室 邮编:10001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号:京网文[2013]0344-083号 京ICP备09023634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13 北京久久弋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