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3年
    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今浏阳市)社港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
  • 1939年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 1943年
    任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图书管理员,同年入成都金陵女子大学。
  • 1946年
    和徐悲鸿在重庆结婚。
  • 1953年
    徐悲鸿因患脑溢血病逝,廖静文筹划捐出徐悲鸿作品1200余幅。
  • 1953年
    为了写好徐悲鸿传记,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插班学习。
  • 1956年
    到徐悲鸿故乡江苏宜兴探访,搜集有关徐悲鸿的生平资料,为撰写徐悲鸿传记做准备。
  • 1957年
    完成大学学业,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开始徐悲鸿传记撰写工作,并应聘到中央美术学院讲授中国文学史。
  • 1973年
    周恩来总理派人看望她,并亲笔写信与她洽商恢复徐悲鸿纪念馆的有关事宜。
  • 1976年
    在徐悲鸿墓碑得以修复、纪念馆得以重建的时刻,她执笔重撰徐悲鸿传记
  • 1982年
    撰写的徐悲鸿传记完稿。
  • 1983年
    26万字的长篇传记《徐悲鸿的一生》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 2015年
    在北京的家中安然逝世,享年92岁。
廖静文先生对中国美术事业十分关心。我在中国美术馆工作期间,每有重要美术展览,她都前往参加,对先贤充分评价,对后学倍加鼓励,对中国美术新的发展高度肯定,满怀期待,体现了一位长者炽热的情感。她对悲鸿有着惊人的真切记忆,除了著书撰文,每次接受采访和出席讲座,她都饱含深情,娓娓道来,为弘扬徐悲鸿艺术精神不遗余力,为记述徐悲鸿与20世纪中国美术这个重要篇章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她慈祥亲切的容貌和充满文化关切的情怀让人永远铭记。
徐悲鸿先生去世后,廖静文先生把徐先生的作品全部捐赠给国家,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几十年来,廖静文先生在对纪念馆的建设,宣传和弘扬徐悲鸿艺术理念等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以沉重的精神怀念廖先生,继承廖先生和徐先生的事业,促进我们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太突然了,没想到,这几天我和山东老家烟台的朋友到她家里商量举办《永远的徐悲鸿——徐悲鸿师生展》的事情,有说有笑的,怎么就突然走了……她与徐悲鸿1942年相识,在他人生最艰难的阶段陪伴左右,帮助徐悲鸿渡过了难关,徐悲鸿去世时她刚刚30岁,并把徐悲鸿的全部作品与藏品捐献给了国家,之后的一生她致力于守护这批国家的文化财富,也为继承与弘扬徐悲鸿的艺术精神,她殚精竭虑,功不可没。
廖静文先生的去世是美术界非常大的损失,也是我们无法弥补的创伤。因为是徐悲鸿先生的学生,我们和廖先生在北平艺专时期就有接触。徐悲鸿先生事务繁忙,有时候与先生关于教学、创作的事情都是由廖先生传达。徐悲鸿先生去世后,廖先生继承了他的遗志,一直关注着中国美术界,支持后辈坚持徐悲鸿先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有廖先生在就等于有徐先生在,她是我们感情最深厚的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继承徐悲鸿先生、廖静文先生遗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作。
廖静文先生一直坚持不懈地传播徐悲鸿的艺术精神与教育思想,不顾高龄一直坚持在一线工作,为国家坚守徐悲鸿的艺术财富,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永远是我尊敬的师母。
廖先生是极慈祥的人,文雅、高贵,和她见过有限的几面,大都在冬季,她总戴着一顶暖红色的贝雷帽,吃饭时也不摘。这帽子戴着精神,有朝气,却是一顶磨出许多洞的旧帽子了。我问她的家人:为什么不换一顶?市场有卖的。她说就喜欢这顶,她倔着呢!我问过是不是徐悲鸿先生送的,家里人说是她自己后来去巴黎买的,也是几十年了。我明白她的心思,有些事是埋在心里的,做就是了,那怕历史无法更改。

上天安排她与徐悲鸿见面

徐悲鸿与夫人廖静文及儿子庆平
1941年摄于重庆沙坪坝,前排右起为廖静文、徐悲鸿、张葳、郁风,后排左一为张安治,后排右一为黄苗子

19岁的廖静文在报考文工团的时候曾唱过一首歌《初恋》,她没有谈过恋爱,甚至都没有和男人拉过手。但她唱这首歌时很动情,深深地打动了主考官。

这仿佛是一个预兆。年轻的她没有想到,就在唱完这首歌后不久,她就有了惊天动地的初恋。所以,廖静文总是认为这是一种缘分,是上天安排了她与徐悲鸿相见。

千里迢迢,廖静文离开故乡湖南,只身来到广西桂林考大学。可是她坐的火车因遭到敌人轰炸停开了,被耽搁在路上,等她赶到桂林,大学报名的日期已经过了。廖静文只得想办法在桂林找工作以安身。

在这里,廖静文遇到了正在招募图书管理员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50多年过去了,她依旧记得对主考官徐悲鸿的第一印象———“他当时有一点未老先衰的情况,40多岁的人,就白了头发。但是他的眼睛,是闪亮闪亮的。”

廖静文一开始很害怕,不知道怎么和这位大名鼎鼎的院长交流。谈着谈着,她发现眼前的徐悲鸿其实很亲切,没有一点儿架子。她把心底真挚的想法都透露给徐悲鸿:她想一边干活一边读书。

于是,廖静文得到了这份留在徐悲鸿身边工作的机会。更多内容>>

勇敢地走进悲鸿的生活

1943年,徐悲鸿与廖静文摄于四川青城山
1945年在重庆磐溪,背景为中国美术学院,左起为廖静文、徐悲鸿、张葳、周千秋、佚名、张安治、张苏予、宗其香等。

工作之余,廖静文总愿意帮助徐院长处理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琐事。这时,徐悲鸿已和妻子分居8年,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在朝夕相处之间,廖静文的心里渐渐萌发了一种很特别的感情,直到那么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这,便是爱慕之情———那天晚上,她听见徐悲鸿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也披件大衣下去了。她关心地说了句:“我觉得您好像有很多痛苦。”被说中心事,徐悲鸿沉重地说:“小鬼,你不要管我的事情了。我已经告诉过你,我8年无家可归了。”廖静文心疼地说:“你一定会冷的。”随手把大衣披在了他的身上。

第二天,廖静文病了,感冒发烧,只有徐悲鸿一个人知道病因:她把大衣给他,自己反倒着凉了。所以,每天徐悲鸿都要到廖静文床前探望她,摸摸她的头,给她量体温。而每天,廖静文都在盼望着他的到来中度过。

一种不同寻常的感情在两人之间蔓延开来。

把轻纱捅破的是廖静文。有一次,天快黑了,徐悲鸿还没有来,她等了又等,想到他大概把自己忘了,便再也忍不住,伤心地哭起来。正好这时,徐悲鸿来了,廖静文不知哪来的勇气,直直地说:“我哭是因为你今天没有来。”

简单的表白深深地感染了徐悲鸿,两个心灵相通的人走到了一起。更多内容>>

逾越年龄的鸿沟

1948年,徐悲鸿与夫人廖静文、儿子徐庆平、女儿芳芳合影2
20世纪50年代初,徐悲鸿与夫人廖静文在北海公园合影

年龄问题一直是阻碍两个人发展的绊脚石。因为比徐悲鸿小28岁,廖静文的父亲和姐姐坚决反对,年轻的她也很忧郁彷徨,甚至一度中断了与悲鸿情感的联系。

直到那个改变两人一生的画展举办。

当时,徐悲鸿在重庆图书馆举行了一个画展,用文人的方式寄托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悲愤情感。廖静文去看了。她读懂了徐悲鸿,她知道,在这以后,便再也放不下对他的爱了。

廖静文再一次对徐悲鸿说:“我已经跨越了年龄的障碍,勇敢地走到你面前来了,愿意跟你厮守一生。”月光下,徐悲鸿眼中泛起的泪光亮晶晶的,他激动地抱紧廖静文,许下未来:“我会把我全部爱情都给你,我这一生会很尊崇地爱着你,直到我生命最后的一息。”

徐悲鸿必须先和前妻蒋碧薇离婚。为了结束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他被迫答应补偿蒋碧薇100万元和100幅画等苛刻条件。对于月薪不到两万块钱的徐悲鸿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加之工作的辛劳,他染上了重病,一度病危。

不顾家人的反对,廖静文忍痛放弃了金陵女子大学的学业,全心全意照顾徐悲鸿。廖静文默默地给自己加油,她知道爱一个人就应该奉献自己的一切;徐悲鸿即使第二天就死掉,她也会守着他,永远不会离开他的。

在廖静文的细心呵护下,徐悲鸿的病情奇迹般地好转,恢复了工作。1946年1月14日,廖静文和徐悲鸿正式举行婚礼,结为夫妻。半年后,徐悲鸿担任北平艺专院长一职,廖静文和他一起到了北平,随后产下两子。一家四口的生活慢慢步入正轨。

婚后,廖静文一直都很辛苦,她每天不仅要料理家务,还要照顾徐悲鸿的生活,并且在他工作上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强大的支持。两个人从来都没吵过架、红过脸,廖静文非常愉快,也很满足。 更多内容>>

完成悲鸿未竟的事业

直到现在,对于徐悲鸿的死亡,廖静文仍然千万次地责备自己,她后悔为什么没有阻拦早已积劳成疾的丈夫整天开会,以致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天,从早晨到下午,徐悲鸿都拖着虚弱的身体在开会,会后,又马不停蹄地去国际俱乐部陪外宾。就在吃饭时,他倒下了,脑溢血。徐悲鸿的口袋里还放着3颗糖,那是他的习惯,只要在外面开会,他总会拿3颗糖带回家,分给廖静文和他们的孩子。这次,糖果没有拿回家……

噩耗传来,廖静文几乎也倒下了。那时她只有30岁,还带着两个不满7岁的孩子。

她遗憾他们的幸福婚姻生活才仅仅维持了7年,遗憾徐悲鸿手上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完成……

把悲哀深深地埋藏在心间,为了嗷嗷待哺的孩子,为了已经撒手人寰的徐悲鸿,外表柔弱的廖静文坚强地站起来了。在徐悲鸿去世的当天,她就把徐悲鸿全部的字画、藏品交给了国家。之后,她奔波于筹建徐悲鸿纪念馆。

再之后,廖静文选择到北大读中国文学。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丈夫刚去世,小孩子还需要照顾,她却狠心地扔下孩子跑到学校住校读书去了。其实,廖静文的想法很简单,她只是想为徐悲鸿写一本传记,把她所了解、所接触的徐悲鸿一一写出来,让世人也了解他读懂他。 更多内容>>

接受过一位军官的爱情

徐悲鸿是她这一生惟一的爱人,即使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廖静文。但生活跟她开了个玩笑,在徐悲鸿去世6年以后,一个年轻的军官闯进她平静的生活。

在某次旅行中,廖静文一家与一位姓黄的先生结识,相处多了,黄先生对她产生了好感,廖静文委婉地拒绝了。3年后的国庆节,他路过北京,邀请廖静文一家人到天安门共度国庆。这是廖静文在悲鸿去世后第一个没有流泪的国庆节。真正让她动摇的是女儿的一句话:“妈妈,黄叔叔老在我们家多好呀。”

过早失去父爱对于孩子是不公平的,廖静文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尝试一段新的感情生活。然而没多久,廖静文发现,她一刻也无法终止对徐悲鸿的思念,也根本不能坦然接受新的生活,于是廖静文再次恢复了寂寞的单身生活。

回首往事,廖静文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这段徐悲鸿以外的情感经历,她太爱悲鸿了,以至于不能容忍自己对他的情感有丝毫的犹疑。

如今,已经是80高龄的廖静文每天都会到徐悲鸿纪念馆上班,默默地在徐悲鸿的画像前守望。有时,她会坐在家中,静静聆听儿子弹奏的钢琴,在琴声中追忆徐悲鸿往日的温情话语。

面对未来的死亡,她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在死的时候,她能够听到《梦幻曲》,就像重新回到她刚刚认识徐悲鸿的那种幸福的心境中间。 更多内容>>

“对话”廖静文
新闻热线:010-51374003-809/816/808 主编信箱 Email:xinwen@99ys.com 
媒介QQ:148457192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01商务楼401室 邮编:10001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号:京网文[2013]0344-083号 京ICP备09023634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13 北京久久弋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