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

郭伟,1960年生,四川成都人。198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职业画家。展览及获奖:1988年六人画展(重庆);1992年首届广州双年展,获提名奖;1993年后’89中国当代艺术展(香港)、首届中国油画双年展,获学术奖;1996年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1997年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香港);1998年东方与东方在西方相遇(美国);1999年REPRESENTING THE PEOPLE(英国);2000年世纪之门(成都)、郭伟和郭晋新作品展(四合院画廊)、个人画展(巴黎)、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展(澳门)、秋季学术邀请展(成都);2001年下一代——亚洲当代艺术展(巴黎)、郭伟郭晋作品展(伦敦、纽约)、个人画展(洛杉矶、旧金山)、成都双年展;2002年个人画展(澳门)、千年之缘——中国当代艺术展(纽约)、中国艺术三年展(广州)。作品广被收藏。 更多

尽管生活在一个多媒体艺术大行其道的时代,郭伟却一直迷恋绘画,他是四川美术学院1989年的毕业生,1991年开始独立创作,很快树立了个人风格,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油画的代表人物。刚刚出道时,郭伟有过静物题材的探索,观念实验、象征手法、神秘主义。 2010年以后,郭伟将视角明显转移到当下和历史的尖锐问题中——矛盾深重和激烈冲突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在给人们的观看经验增加障碍和不适后,引起人们对真实、现实、实在这一永恒的重要话题的进一步反思,并可能由此对几乎无处不在的图像世界有会心的觉悟。这可能成为不断刷新的介入、改变现实行动的再次开始。

  • 在你的画面上,每个时期都有游丝般的线,这些线有什么隐喻吗?
  • 郭伟: 没什么隐喻,这些线在安排上也比较随意,就是要造成某种不安的感觉。比如说我们的头发上掉着一根线,这根线肯定不会妨碍你,但你总会觉得不安,这是思维上的一种感觉。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一种不舒服感。这样做并不是什么风格的延续,而是我心理上的要求。 更多

现场
现场
  • 能否谈谈你早期的创作和近几年的作品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否是完全的断裂还是存在着有机的形式上,观念上和心理上的联系?即使它们看上去有着很大的视觉经验上的差别。
  • 郭伟: 早期作品和我现在的作品在精神倾向上别无二样,只是呈现的方式和手段有所不同。社会给了每人一个舞台,人们就在此舞台上扮演一生。我也建了一个舞台,不同时段,不同视点,不同关系的人物的并置,看上去有点荒诞,但荒诞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就是今天生活的本身。 更多

  • 在你的作品中构图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吧?因为人物通常都处在画面的一个逼仄的角落,这似乎更是一种心理图式的反应。我想知道为什么在你的很多作品中都会这样去处理画面的构图?它反映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深层的不安全感?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下意识的抗拒?
  • 郭伟: 我喜欢两个人的构图,有人说两人一台戏, 我的那台戏是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无论他是谁,这个世界只给了他有限的时间在某个角落表演。“角落里的表演”没人能抗拒这一规律,人在这个问题上除了无奈还是无奈了。正视真实, 也许我们会更好的活着。 更多

现场
现场
  • 你这么多年来参加过很多的展览,看过很多的艺术家的作品,你觉得当今中国当代艺术中,那类别最有意义?中国当代艺术未来是什么样子?
  • 郭伟: 当今社会有很多的评论家和写当代艺术的人,他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就是中国现代的城市艺术,在中国只可以用城市话题来做当代艺术,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每一个有理想(或叫野心)的人都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阐示什么是“当代艺术”。城市,山水,人,及其它也就无关紧要了。我希望中国的当代艺术将来能在世界艺术当站占有较重要的位置,要做到这一点还有太多太多的事要中国去努力。文化发达一定和国家的繁荣密切相关。 更多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难免有误,错误有时也是美妙的。正是有了张冠李戴的趣事,使许多的事情变得怪异而具新意。我视它为“被动想象”。 不同时段,不同视点,不同关系的人物并置是荒诞的。它是我创作中想把握和利用的材料。因为荒诞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是今天生活的本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