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6日至9月26日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在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作为本届南京国际美术展重头戏的“美丽新世界——国际当代艺术主题展”板块,由四个单元组成。其中,叶兰(Eleonora Battiston)策划的“OTHERNESS( 他性)——行进中的国际当代艺术”从国际艺术发展的方向,策划组织了能够体现自身思考和表达的主题性展览。本期,99艺术网采访了意大利籍艺评人兼策展人叶兰(Eleonora Battiston)女士。
99艺术网: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的主题是“美丽新世界”,对于展览主题你有什么见解和看法?
叶兰:起初闻听“美丽新世界”这一主题时,让人感觉难以置信!因为就在那个时刻,我的脑海中浮现的尽是我们这个世界所遭遇的悲惨境遇,诸如战争、灾难以及偏见等。就我看来,如今的世界并非“美丽”,我不确定所谓的“新”是否只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下,缘于资源配置不均、环境日益恶化、科技发展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的各种社会主要问题日益严峻。譬如地区间的政治冲突、战争、种族暴力、意识形态冲突、经济发展不平衡、恐怖袭击和金融危机等事件也鲜有发生。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作为研究与表现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之一,艺术展示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看法,表达着我们对改变当前社会环境的美好希冀。艺术能做到的便是,跨越种族与边界的鸿沟并深度折射出各地区间文化与认识的碰撞与交融。
就目前而言,艺术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视野并需进一步广而传之。“美丽”一词唤起的是对美好的希冀,一种乌托邦式美学的概念;而“新”字折射出的恰好是当前文化之发展趋势与倾向。两者合二为一时,“美丽新世界”讲述的则是艺术如何反映、认知、调查并影响着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
诸如冲突、战争及悲剧等社会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彼此双方对宗教信仰、种族及性取向等“他性”特征的不接受。然而,也正是在这些“他性”因素之中,人们却同样能找到万千种不同而让世界变之美好,正如我之前所言——七彩之美必将吾辈从灰色世界中拯救出来。
Sink (Sachsenhausen) PARAGRAPH 175 series
99艺术网:这次你在南京国际美展中负责哪一部分的展览策划?能否谈一谈这次你策划的展览?
叶兰:在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期间,我负责的是国际展区20个国家约30位艺术家的相关策展事宜。就所策划之相关展览特色而言,通过展示艺术家们多样化的创作媒介(譬如视频影像、相片、绘画、雕塑、装置等),旨在全面呈现他们不同的艺术技艺和艺术造诣。
我挑选出的艺术家遍布世界各大洲——有的来至南美洲诸如危地马拉、古巴及阿根廷等国家;有的来至北美洲;有的来至德国、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德国、意大利、波斯尼亚、比利时、荷兰、英国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也有来至日本、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印度等亚洲国家。除地域的分布甚广之外,艺术家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也有特别讲究,譬如有的艺术家事业刚刚起步,有的处于发展期,有的已是声名远扬。以下四点便是主要标准:
第一: 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性”的不同见解与体现,譬如艺术家保罗(Raul)的人物、艺术家阿拉基(Araki)作品中的性之差别、艺术家费尔南多•巴亚纳(Fernando Bayona)所拍摄的同性恋者、艺术家杰森•巴德•Yarmosky(Jason Bard Yarmosky)的老者绘画、摄影师Tejal Shah拍摄的疯癫人物、艺术家卡洛斯•马尔蒂娜(Carlos Martiel)的黑人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家黛比•韩(Debbie Han)拍摄的不同种族人物、以及艺术家格伦达•里昂(Glenda Leon)所创作的文化与宗教题材视频以及厄文•奥拉夫所拍摄的“雨系列”彰显孤寂的作品等等。
第二:彰显外部世界彼此交互与结构布局的作品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风景作品,譬如艺术家Keke Vilabelda及艺术家路易斯•莫斯卡多(Luis Moscardo)的绘画、艺术家汉斯•欧普•德•贝克(Hans Op de Beeck)及奥尔加•切尔尼绍娃(Olga Chernisheva)所拍摄的视频【其中,切尔尼绍娃作品所描绘的是后苏联时代的写实风景】、以及葡籍香港艺术家周奥(Joao Vasco Paiva)以及艺术家利利亚娜•波特(Liliana Porter)的装置作品等【其中,波特创作的系列小且精致的物件犹如身处奇幻世界】。
第三:由外部战争、政治冲突导致的破坏以及简单地在时间消逝中所引发的改变等系列关于生与死主题的作品,譬如越南艺术家Richard Streitmatter-Tran、德国画家诺尔柏尔特•比斯基(Norbert Bisky)、英国艺术家菲尔•霍普金斯(Phill Hopkins)、危地马拉艺术家卡琳多(Regina Jose Galindo)、艺术家Lyra Garcellano、艺术家Wire Tuazon、法国艺术家德瓦•桑(Deva Sand)等人,以及彰显反抗斗争主题的艺术家让•法布雷(Jan Fabre)。
第四:彰显艺术追求自我与永恒主题的系列作品。艺术让我们相互了解与感受彼此美之所在,我们都需要倍加保护并珍爱艺术与文化,如果没有她们,我们必将迷失沉沦。这一认识在来至英国泰特馆藏的系列坎迪德•霍弗(Candida Hofer)创作的相片及布拉措•迪米特里杰维奇(Braco Dimitrijevic)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在镜子中我们不能迷失自我,犹如艺术家亚历山德罗•布里杰蒂(Alessandro Brighetti)创作的作品,但我们需要环顾四周并发现不同之处,犹如艺术家Prabandono的装置作品。
“OTHERNESS(他性)——行进中的国际当代艺术”展中的部分艺术家是第一次来中国,其他艺术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都曾展示过作品。而我挑选的展出作品大多是现成品,但也总会有艺术家以南京这座城市为主线特别创作相关作品,譬如艺术家Lyra Garcellano的装置作品便充分体现这一点。
我认为国际化是一个国际性展览最为主要的标志。就南京国际美术展而言,如何实现中国艺术与国际艺术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则是所有人追寻的共同目标。
Season of Being I - 150x228cm-Lightjet print-2014
99艺术网:在展览文章里你引用了今年刚刚去世的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破坏性行动或早或晚都会得到创造性行动的回应。”,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叶兰:无论是当下亦或是未来,我认为这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们需停下脚步,认真审视当下所处的特殊历史时刻并开创一个更好的明天,其意就好比中国的那句谚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如同文化一样,艺术也是一种力拓创新与实现救赎的绝妙表现形式。
CANDIDA HOFER, 佛罗伦萨佩⼽戈拉剧院II(Teatro della Pergola Firenze II), 摄影(Photography), 艺术微喷(Ink Jet Print), 102.3 x 139 cm , 2008
99艺术网:正如你在展览文中所说,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并没有感受到自由,这是否与人类理想中的“新世界”是相悖离的?如何平衡这种分裂?
叶兰: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都坚信相互间应彼此尊重,因为每一个人或每一位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点,而这种“他性”恰好正是美之原始根源。我们应保持足够丰富的好奇,积极地拥抱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见解与认识。
99艺术网:你认为“他性”与“排他性”的区分是什么?这里的“他”是否代表着边缘和少数派?
叶兰:在我看来,“他性”所代表的是一种独特、一种非凡!犹如自由宣言一样,每一个个体都身具特色并充分享有表述自己愿景的权利。每一个艺术家都在传递着同样的信息——个性化与独特性!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从他人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FERNANDO BAYONA, 段落175 - 太平间(萨克森豪森)Pharagraph 175-Morgue (Sachsenhausen), 摄影(Photography), 棉纸喷墨打印(Inkjet print on cotton paper), 60 x 50cm, 2015
99艺术网:这次你的展览会涉及敏感话题,如同性、性虐待、种族主义、失败的政治、战争、屠杀、对弱势群体的虐待、消费主义、投机、腐败等,这些才是真实的世界吗?你是否热衷于揭露现实或者真相?
叶兰:当今世界存在着形形色色各种问题,诸如性、性虐待、种族主义、失败的政治、战争、屠杀等也是现实存在,不能忽视!任何掩饰与躲避只会被看作是懦夫行迹。至于现实与真相间的差别,究竟是什么呢?我也很想知道。
99艺术网:在艺术已经日渐成为“精致文化”“身份象征”的今天你认为最应该反思的是什么?
叶兰:艺术或已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然而艺术传递的讯息及精髓却不专属于个别群体,艺术是大众的、是属于冥冥众生的!我们展示艺术及艺术成果并非仅限于买卖,更多的是进行分享与交流及对话。
99艺术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十年,艺术也在短时间内与西方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形式迅速融合,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什么?应该如何去吸收和转换才是正确的?
叶兰:艺术并没有对与错之说,艺术需要的是充分的自由表述与追求。我对艺术之吸收与转换尤为着迷!艺术在本地与全球间来回穿梭,有时它代表的只是个别声音,有时却又代表着集体倾诉。每一位艺术家是单个个体,同时也是集体中的一份子,纵使受制于彼此生活的环境以及彼此不同的出生,然而所有的单个个体都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联、密不可分。
99艺术网:你如何理解策展人这一职业?在你的职业规划中策展是否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与中国的展览制度作比较的话,中西有什么不同?
叶兰:我从事职业策展人这一行已长达数年时间。我是一位意大利人,但我在中国呆了6年并在西班牙也呆了3年。我深深地爱着策展这份工作,因为它为我提供了一次次学习新东西的机会。我认为,当今的艺术交流俨然已发展成为国际化、全球化及高度专业化之模式,艺术为我们突破壁垒与边界限制、拥抱新事物提供了无限可能。
99艺术网:对年轻策展人有什么建议?
叶兰:对于策展人而言,我认为多出去走走、多逛逛国外的展览和国际性艺术展览会以及多多拜访艺术家及其工作室等是不错的选择。而这,也正是我一生及她的职业所追寻的最终目标。说到根本,就是要爱艺术并要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坚定意志。
作为一位年轻代中国策展人,不应该仅仅聚焦于中国艺术,还应关注国外艺术界的各种事件与发展流行趋势。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地寻求国外艺术机构或画廊建立关系,将中国艺术推销出去。在中国居住的这段时间里我收获颇多,但很可惜没能见到中国艺术家们成双成对地在国外崭露锋芒。
叶兰,意大利籍艺评人兼策展人,1978年生于博洛尼亚,现居西班牙。
2002年于博洛尼亚大学获东亚艺术史最优等级学位。
1998-2003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2005-2010年居于北京。
自2003年起曾在米兰、北京、博洛尼亚,瓦伦西亚的数家画廊任艺术总监,策划由重要艺术基金(CARISBO、BSI)和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意大利Palazzo Reale、Sala Josep Renau)支持的展览,并参与2005年、2009年布拉格双年展、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策展。
迄今,叶兰已于多部艺术书籍发表评论,这些书籍由知名出版商如米兰Damiani、米兰Electa Mondadori、北京现代书店、北京今日美术馆出版社、圣马力诺Maretti等。自2002年曾担任多家艺术刊物编辑,如《国际艺术快讯》(米兰)、《放大镜》(米兰)、《绝佳主题》(米兰)、《记号》(佩斯卡拉)、《下一个出口》(罗马)等。
叶兰研习中国和亚洲当代艺术已有15年多,目前常居西班牙,参与策划亚欧美洲的众多当代艺术项目。
很有缘分,这是第二次采访叶兰(Eleonora Battiston),作为一个和我同岁的在中国生活了十年以上的歪果仁,你可以在她身上看到一些很深刻的东西,这包括她的国际主义以及普世精神,这也不禁地让人想起另一个意大利女作家法拉奇,以及她们共同具有的怀疑和否定的精神。
丁晓洁
身材好、女汉子、专业、国际范儿
很学术、中国艺术圈人民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