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呈现的声音》综合呈现中国当代社会真实的面貌

王林:多角度综合呈现中国当代社会真实的面貌

此次策展的"未曾呈现的声音",主要是以艺术的角度去表现中国当下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例如生态环境问题等,从历史、社科、人文、艺术等多角度综合呈现中国当代社会真实的面貌,使人们深入了解中国社会。

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新艺术自1979年在北京西单民主墙上出现以来,至今30多年,但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同时在场。所以,举办一个有历史性更有当下性、有整体性更有案例性的中国新艺术展览实属必要。这有助于西方学术界和世界各地参观者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经历与现状,并通过作品针对性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和现实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艺术家个案感受到中国人的创作智慧、人文理想和价值诉求。

中国当代新艺术的国际出场具有自主性

王林: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持续"与"独立"

其实还有一个维度,并没有真正呈现出来,就是中国的批评家和策展人通过自己的一种价值判断来选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这种选择又是在一种全球化国际交流的语境当中来进行的。因为这些人生存在中国的现实环境里,他们更加具有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知性和针对性,他们对中国历史的熟悉,也使他们对那种表面的中国符号的艺术保持警惕,中国历史文化资源转换的那种深层的文化要求和语言要求,可能更具有美术史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当代艺术在国际上重新出场,这其实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在这样一种交流过程当中,让中国艺术家对中国历史和国家有一种价值归属和一种文化身份的判断显得很重要。我们不能闭门造车,然后再让国际上来承认,而是在一种交往和探讨当中走上国际,而不是在国外人的选择下重新出场。

王林:自主呈现真实的中国

我做这个展览的基本出发点——让学术处于自主状态。我所说的自主,包括策展的自主性、批评的自主性。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很重要的是国际交流,官方现在也不得不重视这种交流。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新阶段,我们应该推动真正的、真实的、自主的也就是双向的国际交流,尽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真正融入到国际交流中去。独特的创造才有值得交流的价值,交流的过程才能推动独特的创造。我想这就是詹姆逊所说的后现代艺术或当代艺术的"奇异性"罢。

中国当代新艺术呈现的问题应是全球性的

"中国经验"只是地域而不是国家概念,其具体化是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地、港台与大陆、城市与乡村、山地与平原等等。艺术不是世界语,也不是普通话,而是可以流通的方言。通过交流,共享各自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来自于个人智慧,来自于艺术家具体而真实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经验。 [详细]

中国现在处于经济全球化、资讯国际化的背景之中,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国际上呈现中国人自己的创造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时代,中国人在精神上的经历和体验如何作为艺术呈现给世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如果当代艺术能够通过个人的自由创造把中国人的思维智慧不断地展现出来,不仅是对中国未来文化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详细]

现在中国的确是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文化交织的社会,前现代就是启蒙问题,现代是以个体自由为前提建立的社会形态,即个性与和形式问题,这些都没有解决。而后现代文化问题又同时出现在中国,这的确是我们所处的文化语境,使我们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从环境到生态、从社会到精神、从现实到历史,可以说中国是一个世界问题的富集区。当代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具有问题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艺术家恰恰表现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创作活力。这是我们谈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契机。 [详细]

中国当代新艺术推动中国社会体制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王林

艺术史可以证明,作为当下文化的批判力量,前卫艺术是异化现实和惯性意识的逆子贰臣,不是前卫艺术因体制而改变,而是体制因前卫艺术而不得不改变。 [详细]

有更多的艺术家生活在民间,创作在民间,生长在民间,他们在当下体制中的异质存在,才是中国当代艺术可以期待的力量,才是中华文化复兴的真正希望。 [详细]

当代艺术之于民间,应该是自发性、自主性和自治性的,应该去争取这样的空间,推动中国社会体制朝着更开放、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详细]

高明潞

学院、美术馆、画廊、银行、艺术社区、收藏家、基金会、政府机构、企业、私人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当代的艺术(不一定是当代艺术)的资助者或者赞助人。

这种开明显示了我上面所说的多种生态机制的相互制约或者互动,所以,我们是否可以仍然用那种冠冕堂皇的旧式的官方对在野(或者非官方)、自由对保守、民主对专制这样的二元对立观点去解读,很值得怀疑。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