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庆华个展 "旋转与扩张"将于2017年3月26日15点在不同艺见艺术中心开幕。
提到熊庆华老师,说他是一个拥有传奇色彩人生的画家毫不为过。在他成名之前,他只是蜗居在湖北仙桃乡村40余年的一个普通农民。只是,从16岁起,他就勤缀不修的作画,画了30余年,从素描到油画有近千张。他虽然吃尽苦头,受尽冷眼,甚至患上严重的胃病,然而,他有那些独一无二的画作,却使得他循规蹈矩的乡村生长出了天马行空的传奇灵魂,他实现了别人想都不敢去想的梦。本次展览至2017年4月18日。
策展人寄语:
近年国内对熊庆华这位出生于湖北的农民艺术家的关注和讨论不少,多围绕中国梵高或中国毕加索等身份展开,从不被周边人认同到自学成材,及后学电脑自我推广和被知音发掘等感人故事。
让我们回到作品本身,熊庆华没有受过科班训练,自幼面朝大地背朝天的他,作品多用土色系为主,构图"旋转而扩张",取消景深以增加视觉冲击力,用散乱而规矩的笔触让画面复杂而有条理;大家可以从中细细品味艺术家对黄土地的感情。
职业艺术家是淘汰形行业,坚持下来才有成功的机会;熊庆华的艺术之路始于毕加索的解构,成熟于夏加尔的浪漫,终找到自己的道路;近年知名度提升,生活也有所改善,然而他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专注创作;艺术家成名前是寂寞的,成名后更应主动孤独地走自己的艺术之路,相信熊庆华定能坚定走自己的路。
我认识的画家熊庆华,勤奋而有才华。
有一年,他完成了一平米以上的布面油画四五十张,不包括撕掉的那些自以为不够完美的"次品"。有一个月,他每天画一张草图,每张构图都很新奇,不落俗套。有时就是在空白处画两根竖线,然后无意识地去延伸,有意识地补充……反复多次。有时深夜才完成草图,兴致勃勃发来分享。我问,天天动脑子,不累吗?他说,不怕累,不怕穷,就担心丧失绘画的创造性。现在,他在落实这些素描草图,将之变成布面油画--也许某日,其中一张将挂进美术馆,成为"写进艺术史的一件独特作品"。
看看题图那幅《颠覆》,正是熊庆华的新作。月牙形小船在波浪上是直立欲倾覆的,交叉的撑杆缓解了视觉的过度集中,人物几乎与水平线平行,在摇摇欲坠里体现搏斗和平衡的力量。年轻舵手考量着风暴欲来的气息,脸上满是警惕和倔强,对将要攫取自己的命运毫不示弱,充分自信。那些布纹般具有韵律感的波浪,如此平静,并不激烈,反而有一种深刻的寓意--真正的战争,就在天长日久的平凡当下,而致命的颠覆,只需瞬间。
提到俗世的某些权威或者名家,熊庆华往往不屑一顾,似有一种艺术天才的"弑父"情结。同时,他自己也说:自傲和自卑,只隔着一张纸。在成长的过程中,狂傲与自卑相互交织。有时觉得自己很努力,也不傻,却混得凄惨,难免自卑。但若总是自卑,创作就无法继续。
作家福楼拜说"光荣的失败",铁血宰相俾斯麦说"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都是自卑后的自我鼓励。
就这样纠结多年,熊庆华习惯了无人问津的日子,纵是孤独,虽败犹荣。
2010年,这位农民画家被互联网发现,来捧场的是天南地北的网友,还有几家慧眼识珠的画廊。2015年1月,他在北京798晨画廊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
作为男人的熊庆华腼腆过分,几乎从不主动开口。问一句,答一句。有一次他来北京相聚时,凑巧有几个女孩在场。他坐在椅子上仔细观察自己的手,不发一言。有谁开句玩笑,别人笑过了,他的耳朵根还是红的。
他不爱表达观点,似乎觉得那无足轻重,或者外人无法理解。他认可毕加索的话:"别人如何能够进入我的梦境,我的本能,我的欲望和思想?最重要的是,别人如何能够理解我放进画里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在违反我自己意愿的情况下入画的东西?"
在我采访的人里,口若悬河者不少,有的字字珠玑,说完就能发表。也看过《杜尚访谈录》,羡慕作者能找到如此睿智的聊天对象,四两拔千斤,把道理讲得好玩又哲理。言语是种直接的权力,可以影响控制他人。而熊庆华自觉放弃这个权利,把要说的都放进了画里。在大家都争着发言的时代,他关紧自己的舌头。
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以华丽优雅的装饰画闻名于世,同样生性寡言,仅仅为世间留下只言片语:"我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一位日复一日、日以继夜地画著的画家。任何想更了解我的人,应该谨慎的看看我的画"。
看画能知小人和君子。看熊庆华的画,你能看到他腼腆下的狂野,单纯里的丰富。
有趣的是,乡下人熊庆华不仅会耕田捕鱼,会绘画雕塑,是无线电发烧友,还会为了一只鸟,静守在某处几个小时,只为捕捉蓝羽扇动的流光瞬间。
他有自己的志趣和格调。不是中国游客去巴黎香榭尔大街喝杯红酒的假格调,哪怕穷,他也有真格调。
他熟悉村子里的每一种鸟,每一种植物。乡邻赚钱赌博,他赏鸟绘画。农闲时节,他挎着廉价的卡片机在村里游逛,简直就像竹林七贤一样逍遥快活。只可惜没有六贤陪伴,他是村里的异类,顶着压力穷快活。
这几年,熊庆华与北京的一家艺术机构签约,收入有了基本保障。拿到第一笔比较丰厚的画款后,他不买房不买车,只在二手市场买了心仪已久的一款单反相机,去寻找村里那只神秘的翠鸟。
我也来自小地方,在北京生活13年。在爷爷家的村庄里,我见过拼命挣钱为了炫耀的年轻人,无所事事打牌度日的年轻人,重复劳动失去梦想的年轻人--而熊庆华是个奇葩。他不但有梦想,在苦苦奋斗时还力争把生活过得有情有趣。格调与贫富无关,只与精神契合。
我喜欢一句话:重要的不是这次选择,而是在选择之前和之后,你都为此做了什么。
熊庆华一直活在最初的选择里,并努力完成,使之完美。
自2012年采访后,我和熊庆华一直保持联系。也感谢这种缘分,才有了今日这本小书。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你又是哪一类人呢?
人们或消磨斗志,或终有成就,大多都是滴水归海无声无息。但你的内心,时刻都在跳动。你的年华,都如诗如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那些雪一般的浪花,如果不曾因为梦想激荡过,不曾溅落得美丽些,不曾为故土流过眼泪,枉了青春。
叙利亚的诗人阿多尼斯说"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而顾城写"暴风雨使我安睡"……都使我联想到熊庆华的人与画。此处,以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为序幕,进入我看到的熊庆华的世界:虽是"半完成的天空",霞光乍现。
半完成的天空
怯懦中断自己的发生。
恐惧中断自己的颤抖。
兀鹰中断自己的飞翔。
光芒急切地迸溅而出
连鬼魂也饮上一口
我们的画出现在白昼
冰川时期,画室有红色野兽
一切开始四下张望
我们成群结队走入阳光
每个人都是一扇半开的门
通往一间共有的房间
无垠的大地在我们脚下
水在树林之间闪耀
湖泊是对着地球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