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郝敬班于刺点画廊的首次个展“不速之客”展出她最新项目中的三部录像作品。郝敬班的最新项目以1930至1940年代的满洲国为背景,她通过历史研究、资讯搜集、实地考察、个人访谈,追溯满洲映画(及后的长春制片电影厂)时期所制作的政治宣传电影、剧情片、纪录片、及相关人物等,以真实与虚构交错的敍事手法,通过录像和现场表演的形式,探讨影像语言的政治性、诠译的主观性,同时呈现这些媒介背后的权力操控、边界角力及身份矛盾。
《被嫌弃的风景》是一部融合现玚表演和录像的作品,以艺术家将數部早期影片剪接而成的录像为基础。被选取的數部影片包括拍摄于1940至1950年代的有关满洲国的纪录片和政治宣传片,以及1975年黑泽明导演的电影《德苏乌扎拉》。这遍东北土地的面貌随年月和历史事件变迁,从一片充满希望的大陆,到英勇与绝望并存的战场,到象征着社会主义工农开拓精神的“黑土地”,再到逐渐式微的“东北”地区。这遍土地在影像中被反复粉饰、操弄,最终出于各种原因,竟大都成为了一种“被嫌弃”的影像,艺术家把叙事从这些影像中剥离,仅仅留下一幅又一幅的风景构成的蒙太奇,然后邀请电影辩士在现场重新“说明”这些风景。在这场表演中,政治能否放过这些满洲的风景?是艺术家想要探索的问题。
《三浦先生扮演甘粕正彦》是一套混合剧情和人物访谈的录像作品。作品以定居中国多年、经常在抗日影视剧中演出反派日本军人角色的著名日本男演员三浦研一为轴心。九十年代中期,三浦先生因求学来到北京,但从2001年的一次影视剧面试开始,他完全投入了表演行业。在录像作品中,三浦研一在抽象的剧场空间里,饰演满洲映画领导人甘粕正彦一角色;而艺术家和演员进行的访谈亦穿插于录像里。历史、现实与虚构的交错和重叠,呈现了主角在戏剧和现实世界??的身份和心理状态的分裂和结合。三浦研一从工作中需要日常面对的“中日战争”,到自己二十多年在北京的生活经验,近一个世纪纷扰的中日关系虚虚实实地叠进他的人生。
《从南湖公园到红旗街》是一个以“什么是株式会社满州映画协会?”为脉络的双屏作品,由艺术家的旁白串连与满映有关的空间、人物和故事。这些人物包括满映女星李香兰、曾于满映和长影工作的人员、研究中日电影的学者等等。通过这些敍事,艺术家尝试介入被历史轻描淡写的、需要填补的空白;它们发生于已经退色而且变得平凡的地方,充斥着被遗赠的意识形态、无人惦记的名字、被唾弃的回忆、不经意立下的墓碑和石碑、和已经废弃的建筑。艺术家在回放自己的影像当中,通过观看、并置自己在“满映项目”中接触到的各个时空的人、物、场景,从那些在拍摄记录现场也许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中,试图梳理出自己的答案。
[1] 电影辩士盛行于默片年代,是专门替默片或外语片作即场解话的专业。
[2] 甘粕正彦(1891-1945)
大日本帝国的著名军官,在1930年被派往中国东北沈阳的关东军特务机关,为日本间谍效力。数年后,他获关东军当局任命为满洲映画协会(满映)负责人,致力于发展当地的电影事业,并且造就了女演员李香兰的职业生涯。
关于 郝敬班 (1985年,生于中国山西省)
郝敬班2007年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获媒体和传播学学士学位,并于2010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获电影学硕士学位。她获国际关注的《北京舞厅》项目(2012–2016),透过搜寻北京现存的舞厅,追溯50年代初及70年代末文革结束后的两次交谊舞风潮。郝敬班的实验纪录片和论文电影作品,综合她搜集而来的影像、录音、档案文献、访谈和敍述,建构交织的社会历史片段。
郝敬班的个展包括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新倾向:郝敬班”(2016);北京泰康空间的“过浪漫主义”(2016)。她曾参与的群展及放映活动包括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郝敬班:北京舞厅”(2018)、广东时代美术馆的“特区”(2018)、美国克利夫兰的FRONT三年展(2018)、法国巴黎庞毕度中心的“Prospectif Cinéma: Performing Dramas I”(2017)、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2016)、台北关渡美术馆(2016)及日本广岛市现代美术馆(2015)的“Discordant Harmony”、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民间的力量”(2015)和美国纽约 Jewish Museum 的 “Sight and Sound”(2014)。于2016年,郝敬班获颁第五届三亚艺术节华宇青年奖评妥会大奖;并于2017年,获颁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大奖的年度青年艺术家奖,另于同年夺颁第63届德国Oberhausen国际短片节的影评人大奖。郝敬班现于中国北京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