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知觉——张海君个展
开展时间:2025-02-23
结束时间:2025-03-23
展览地点:春美术馆
展览地址:上海福州路655号
策展人:赵春
参展艺术家:张海君
主办单位:春美术馆
张海君的绘画艺术呈现出一种极具个人化的语言体系,其创作实践暗含了当代绘画中关于主体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的深层思辨。以下从三个维度对其艺术特征进行解构与阐释:
时空拓扑中的身体感知系统
在张海君的创作方法论中,"行动-知觉-时间"构成了动态的三元结构。他将绘画过程视为肉身与时空的角力场域,画布成为承载这种能量转换的界面。当画笔触击画布产生的物理痕迹(如平行线的形变、色域的叠加)不再仅是视觉符号,而是转化为艺术家身体运动的拓扑图谱。这种将创作行为本体化的倾向,呼应了梅洛-庞蒂的具身认知理论——画布上的加速度轨迹实则是神经系统与物质世界交互的显影。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画面中构筑的"呼吸感"并非传统气韵的延续,而是通过严密结构中的间隙控制,使观者的视觉游走产生类触觉的联觉体验。
面对自然景观与艺术史经典的双重遗产,张海君采取的是福柯式的知识考古策略。他将图像元素从原有语境中剥离,通过"规置-解构-重编码"的三阶操作,构建出具有异质性的视觉档案库。这种创作方式突破了传统互文性框架:画面中出现的经典碎片并非指向艺术史的线性谱系,而是作为原始物质材料被纳入新的符号系统。例如对色域的层次处理,既是对罗斯科精神性表达的祛魅,又将色彩还原为纯粹的能量载体。这种对图像本相的尖锐化处理,形成了德勒兹所说的"感觉的逻辑"——在既定符号秩序中撕开裂隙,让潜在的生命力喷涌而出。
画面中看似无序的章节铺设,实则是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精密计算。张海君通过"精简-消减-注入"的循环操作,在视知觉层面制造认知冲突:规整的几何秩序中突然嵌入有机形态的关键末节,稳定的色彩结构里爆发非理性笔触。这种认知张力的营造,暗合了当代神经美学关于"预测误差最小化"的理论模型——当观者的知觉预期被打破时,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将协同产生审美震颤。而记忆作为"时空回溯装置"的设定,更将观看行为转化为脑神经网络的拓扑重构过程。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场域中,张海君的实践提供了超越文化身份局限的样本。他将东方美学中的"气韵生动"解译为量子力学式的能量纠缠,把西方现代主义的平面性探索推向神经科学维度。这种在物质与意识、秩序与混沌间的临界游走,最终构筑起独特的认知-情感界面,使绘画成为连接生物神经与宇宙神经的拓扑通道。
— 艺术家 Artist —
张 海 君
张海君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他的创作倾向通过绘画这个媒介创造出一股超脱时间、空间秩序的内涵能量。张海君认为在现实世界,“能量”是无形的,因此展现不可见的唯一方法是以画笔去追赶,去扑捉那层体会到的“感觉”,作为可视的载体。他以绘画的方式打开观者对世界的一种全新的感知。他的作品是记忆、经验和想象的复合体,同时也见证了他挖掘自我的过程。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其精选个展包括“妖美—张海君个展”,Shun Art Gallery Tokyo,日本东京(2020);“三十二象——张海君个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2015)。
他的作品也曾在上海SGA沪申画廊(2024)、威尼斯(2024)、BLANKgallery上海空间(2024)、北京博乐德艺术空间(2022)、北京灿艺术中心(2021)、上海K11(2021)、北京ZERO零艺术空间(2019)、上海中华艺术宫(2019)、英国格拉斯哥(2017)、美国旧金山(2015)、中国美术馆(2011)、中国香港(2010)、美国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2008)、韩国光州(2008)、上海美术馆(2007)、北京大学(2006)等展出。张海君作为中国艺术家的新生力量之一,他的作品被国内外诸多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