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炬,中国当代重要收藏家。他有着一套清晰的收藏体系,那就是收藏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实力派画家在1980—2000年期间创作的典型性的重要作品。其中精品的数量接近他初步计划的100件,这些都将是他未来美术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炬上下两层700多平米的住所中,放置着百十件艺术品,每一件都价值不菲,这旁人眼中庞大的“物质世界”,唐炬却视它们为“精神世界”,他对艺术保持着虔诚。
最穷的有钱人
可以说,唐炬别墅内的每一件作品都可以换一辆劳斯莱斯,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自己并不是富人。最初做收藏,花几万块钱买一幅画一般人会觉得很诧异,唐炬为此很感激家人。“我并不是一个有钱人,有时为了买一幅画不能说倾家荡产,也是颇费周张,各种‘腾挪’。”他的收藏甚至影响了家庭的物质生活,比如他们家要买一部车,想了几年都没有下手去买,但买一幅好的作品他却不会犹豫。“作为一个男人总是希望给家庭、亲人一些更好的生活,可是我们家基本上没有存款,只是稍微留点儿生活上的钱应急而已。”那些曾经为了买一幅作品而筹措资金的日夜让他忘不了,所有这些复杂的东西加在一起,才是最真实的收藏心得。
如果说唐炬在收藏初期还能依靠一些积累,那么到2004、2005年左右就经常缺钱了,那段时间他梳理了收藏思路,决定要系统收藏50、60年代的实力派画家2000年之前的作品。在唐炬家中能看到很多那一代画家难得一见的精品,像冷军的《发动机》、《蒙娜丽莎》等,也正是这样有些人认为他只收写实油画,其实不然,他看重的是时代感。他开始的收藏也是“漫不经心”,甚至是“机会主义”,可能碰到某次展览就买上一件,后来思路慢慢清晰起来,尤其到了当代艺术的面貌比较前卫的时间段,唐炬没有为潮流所动。“我觉得他们这一代人很独特,站在前面三代老艺术家的肩膀上,他们又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有了自由。2000年之前整个油画圈的氛围是很纯粹的,没有任何市场的干扰,所以那个时候画家也很纯净,他们主要的动力就是参加全国的展览、拿奖,在学术圈得到一种认可和地位,这是一种时代感。”
那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作品都不便宜,而且非常难遇到,很多作品都是馆藏的,艺术家手里并不多也不会卖,但凡出现一张就是天价。“大多数时候拍到手了,但并没有那么多钱付款。好在拍卖公司比较体谅,给充裕的时间去想办法。”有时候唐炬不得不把手里一些不重要的藏品“流通”一下,印象最深的是陈丹青那件《西藏组图》,那幅画2300多万,也是他最贵的一件藏品。当时在拍卖公司拍得之后,手中并没有足够的现金,为了支付画款,他把一处写字楼房产以2000万的价格卖给了朋友,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朋友付了一千万之后就没下文了,唐炬又费了很大周章才筹集到画款。
唐炬甚至和别人合买过一幅作品,那是2005年,他发现一幅吴冠中的作品,但当时1000万的价格让他觉得是天价了,所以他找了两个朋友参与。“当时吴冠中的作品是一种难得的机会,也没有想过将来真会卖多少钱,会赚多少钱,只是觉得机会难得,就找两个朋友一块来想办法拥有它。”后来,因为自己的收藏定位变化,大家就商量着把它出手了,“我有时候想买一些更重要的作品也是需要更多子弹的,其实这也是一种变通的借钱。”唐炬的收藏之路可谓有甜也有苦。
艺术里的原则
唐炬的父亲是中学美术老师,在家庭熏陶下他从小就喜欢画画,所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银行做美工,九十年代初创业从事的也是跟艺术相关的广告、设计、装饰行业,始终没有跟艺术分开过。
别看唐炬儒雅得像一位绅士,对待喜欢艺术的朋友也很真诚,但是遇到原则性的问题,他可随时都能将山东汉子的正直和原则表现出来。有一次在杂志上偶然看到一幅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很喜欢,当即就联系画廊购买并很快支付了画款,但这幅画马上要拿去做展览,所以要晚几个月才能拿到画。展览的时候,这幅画效果非常不错,唐炬本人也很震撼,感觉买得很值,这时画廊又觉得卖便宜了,想跟唐炬协商加钱提画,唐炬当即拒绝了。“我对这件艺术品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这对艺术家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不应该出尔反尔,而且做什么事都应该有原则,我很守原则,所以我说这事没得商量。”
“绘画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形式,画面扑面而来的独特的魅力就像迎面碰到一个漂亮的女孩,那种打动未必说得清楚,是眼睛漂亮还是眉毛漂亮,就是一种吸引,好的艺术品我总是一见倾心。”在拍场上唐炬看到喜欢的作品总是不轻易放弃,甚至会跟别人“抢”。在唐炬住所的正对门墙上有一幅赵半狄的《在那个早晨》,他用“一股力量刺穿了我的心扉”来形容看到这幅作品后的心情,经过数轮应价最后就剩下他和王薇,但最终被唐炬拍得。其实那次是王薇女士的电话委托有点故障,事后执着的王薇女士还透过拍卖公司转达加价五百万希望转让的想法,唐炬以计划中的美术馆需要这件作品,不能见利忘义为由婉拒。
唐炬是国内少有的几个收藏雕塑作品的藏家,除了系统收藏50、60年代艺术家的精品,雕塑也是他审美情趣的一部分
收藏精神的极致
唐炬家中经常有专门来看画的人,他只要有时间就会接待,哪怕不认识的人。有朋友带来的、也有自己找到他联系方式的、甚至还有通过微博联系的,他特别喜欢微博这个新事物,不管是关于收藏还是生活的心得都愿意用微博跟大家分享。就在采访的前一天还有一位通过微博认识的陌生人来参观,那位上海的女士也喜欢收藏,通过微博了解了很多唐炬的收藏,希望能看看原作。唐炬丝毫不介意,“我觉得好艺术应该大家共同来分享”。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建立一座美术馆,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年系统收藏的艺术品,他计划拿一百件作品建立这个美术馆,“作品可以是动态的,碰到更重要的藏品会稍微变化一下,去粗存精”。唐炬坚信美术馆呈现给观众的一定要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艺术的终极目的就是分享,一如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也是希望分享。
“油画是一种稀有资源,它并不是量产的工业化产品,它也没有一个价格标准,像欧洲、美国那些最重要的美术馆里,某一些作品可以说是天价,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它又不值钱,因为它是非卖品,这样的美术馆艰难地在维持着,可是它拥有的都是无价之宝。”唐炬也希望自己能拥有这样一个美术馆。
艺术银行VS唐炬
艺术银行=ARTBANK唐炬=唐
ARTBANK:您在收藏作品的时候会去考虑艺术家的身份吗?
唐:有考虑,因为中国这一百年的架上绘画历史中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有成就的艺术家,这必定要做一些深入的了解才能熟悉整个轨迹,比如他们在全国性展览里面获得什么样的奖项,包括艺术的面貌和特点.但是也有一些年轻的画家并不了解的,偶然看到作品会眼前一亮,特别打动我,我也会拥有一些这样的作品。
ARTBANK:您拍的最高的一件作品多少钱?
唐:二千多万,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之一》。因为我的系统里边需要,它在中国架上绘画这段历史里面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它能出现也是一种很难得的机会,所以我不愿意错过。
ARTBANK:如果实际成交价格比心理价位低了,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唐:当然高兴,但这种高兴并不是因为省了多少钱,只是觉得能拥有它了,而且艺术品也没有一个价格标准。艺术品毕竟不是量产的工业品,它的唯一性决定了价格没有标准,如果两个人志在必得可能会出一个天价,但未必是它的合理价值。重要的是你如何拥有它,这是问题。
ARTBANK:您收藏的过程会在乎所谓的国际趋势吗?
唐:我不太关注所谓国际的潮流、趋势,我甚至有点儿反其道而行之,我总觉得所谓的国际潮流从根本上有点儿放弃绘画,只是追求表面上的一些形式的变化。比如说达明·赫斯特之类的,我就没有办法从心里去接受,我觉得他可以存在,但是不能把那个作为一种未来的趋势或者代表一种最新的潮流,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甚至觉得有点儿欺骗的感觉。
ARTBANK:您自己有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吗?
唐:也有,但是数量非常小,因为并没有成系统地去收藏,只是很偶然地拥有那么几件而已,因为一个人的能量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目前的定位就是把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实力派做得更加丰满、更加有力量,然后用三、五年的时间建立起一个殿堂,把他们放进去。
ARTBANK:您自己有特别喜欢的收藏家吗?觉得他的收藏理念是比较值得推崇的?
唐:其实王薇夫妇挺了不起的,他们现在已经有一个非常大气的从中国古代书画到红色经典,到现代架上绘画的收藏系统,我觉得真的是非常了不起,我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佩服、一种赞叹。
ARTBANK:您家里雕塑也不少,这方面也是收藏重点吗?
唐:雕塑我没有太下工夫去梳理,就是碰到喜欢的艺术家会持续地买他们系列的作品,像魏小明、王伟都有,向京的也有几件。
ARTBANK:您喜欢亲自去拍卖现场还是电话委托?
唐:都有。如果有时间我还是会去看的,尤其如果大家都觉得市场低迷、信心不足的时候,我觉得我去现场会给人带来一些正面的力量,可能也会带动一下大家的信心,好的作品还是应该有人去捧场的。
ARTBANK:您有没有想过和艺术家本人直接来购买?
唐:很少,极少,因为我买的还是他们之前的重要的代表作,但是这样的作品在他们手里的几乎是很少。我不太喜欢直接找艺术家,一方面现在好的艺术家肯定都有机构,有合作者,挖人墙脚也不合适;另外就算是没有合作,直接找艺术家谈价格也很没劲。更主要的是他们新画的画我未必喜欢。
ARTBANK:您对刚刚进入收藏领域的藏家有什么建议?
唐:有些人可能算不上藏家,只是对这个感兴趣,有的通过朋友找到我,我倒是很用心地去接待他们。但是我一般不跟他们讲哪幅画怎么样值钱,我建议多看作品,通过看画去了解艺术家的来龙去脉,找跟你的眼睛、跟你的心灵能够有触动和反应的作品。我不希望他们莽撞地进来,直奔投资、回报,那些都不太靠谱。
ARTBANK:您自己有担心过现在收藏市场低迷的状况吗?
唐:我从来没有介意过市场的起起落落,我只是在寻找我需要的作品。当然我也是在进行一种梳理,我觉得市场低潮的时候我反而会代价小点买作品;市场高涨的时候,我可以将一些作品进行一种流通,换回来一些子弹,高涨的市场也会对我的梳理带来一些好处。
ARTBANK:如果您自己未来要做美术馆,在面积和选址上有初期的规划吗?
唐:第一步我会先把内容通过努力让它更加丰满,可能需要三年的时间;然后我会出一本画册;再策划一个巡展,可能北京、上海甚至香港或者欧洲、美国做一个巡展,把中国这一部分艺术家的力量先传递出去;有可能会选某一个公园的角落做美术馆,国外很多不错的美术馆都是在公园里,我也不需要它的所有权,只给我提供一个地方就行,因为我这些作品也是奉献出来的,虽然我并不想高调地捐出来,但是我希望这些作品永远在一个殿堂里存续下去;另外有一个学术交流的空间。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