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史里的7件恐怖作品

来源: 2019-07-29

还记得三年前那部名叫《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的韩剧吗?它讲述的是一个想要结束不朽生命的鬼怪与失忆的阴间使者,以及自称是“鬼怪新娘”的少女的奇妙同居生活的故事。

剧中的鬼怪是这样的:萌萌哒,好可爱的样子。

剧中的阴间使者是这样的:一脸忧郁,让人好生心疼。

鬼怪的“新娘”是这样的:一脸灿烂的笑容,满满的正能量。

无论他们当中的哪一位都是那么的亲切和自然,让人不会感到害怕与恐惧。

然而,艺术家们笔下的鬼怪却是另一幅样子。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骷髅和怪物,瞬间便将你带入另一个世界……

骷髅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头骨金字塔》(Pyramid of Skulls),1901年,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头骨金字塔》(Pyramid of Skulls),1901年,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很多艺术家从远古时代就开始将头骨和具有其他死亡象征的物品融入到创作中,这类画作被定义为“死亡的象征”(memento mori),意为“记住你必须死去”。

有着“现代艺术之父”之称的保罗·塞尚在世纪之交绘制了这幅令人看后毛骨悚然的《头骨金字塔》。作品以一堆人类头骨为主题,与艺术家更为传统的水果、瓶子等静物画相比,它让人们看到了艺术家的另一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塞尚对死亡似乎越来越着迷。在生命的最后十年, 塞尚经常在往来的信件中提到死亡。从1898年到1905年去世前夕,塞尚创作了一些以头骨为题材作品。这些作品被涂上了油彩或水彩,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作品本身的含义上,都让人觉得更加的微妙和与众不同。比起传统的方法来说,画的主题也更鲜明。 艺术历史学家弗朗索瓦·加香(Fran?oise Cachin)曾评论说:“这些头骨能给予观众冲击的震撼,来源于长期画静物画所有的自信。”

怪物

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农神吞噬其子》(Saturn Devouring His Son),约1819-1823年,照片来源:普拉多博物馆(Prado Museum)通过维基百科共享
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农神吞噬其子》(Saturn Devouring His Son),约1819-1823年,照片来源:普拉多博物馆(Prado Museum)通过维基百科共享

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后,西班牙艺术家弗朗西斯科·戈雅于1814年创作了《1808年5月2日(起义)》和《1808年5月3日(枪杀)》两幅油画,用色尖酸刻薄,一反其以前和谐的颜色。后来,艺术家又画了许多关于战争、死亡、疾病主题的作品。其中,画作《农神吞噬其子》简直就是一幅噩梦。它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萨图尔努斯为了防止自己的子女争夺神位,将孩子一个个吃掉的场面。画中的萨图尔努斯像极了魔鬼,活灵活现地在吞噬一个成年人。

该作是戈雅晚年所绘制的“黑色绘画”系列中最为著名的一幅。在世界起源之时,大地女神盖亚(Gaia)与天空之神乌拉诺斯(Uranus)交合生下巨神萨图尔努斯。萨图尔努斯长大后用大镰刀阉割了父亲并将其杀死,成为凌驾于诸神之上的王者。然而萨图尔努斯一直面对父亲的临终遗言——“你也会被自己的孩子所杀”——耿耿于怀,为了打破这个预言,他不得不将自己与妹妹兼妻子瑞亚(Rhea)生下的五个孩子一个一个地吞进肚内。然而即便是这样,萨图尔努斯最终还是死在了第六个孩子朱庇特(Jupiter)的手上,连带着被夺去了权力和地位。

面具

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戴着死亡面具的女孩》(Girl with Death Mask),1938年,图片来源:维基艺术博览会
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戴着死亡面具的女孩》(Girl with Death Mask),1938年,图片来源:维基艺术博览会

墨西哥文化中从来不忌讳死亡。在每年的“亡灵节”上,大人、小孩都会戴上骷髅面具,载歌载舞地为死去的亲人庆祝。但是,弗里达·卡罗创作的这幅《戴着死亡面具的女孩》,画中天空阴沉,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朵黄色的花,脸上戴着骷髅面具,让人看后感到非常的不舒服,也为画作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戴着死亡面具的女孩》创作于1938年,次年弗里达·卡罗便戏剧性地与同为艺术家的迭戈·里维拉离婚。与这段时间创作的许多作品一样,这幅作品很可能是受到了艺术家的孤立感和孤独感的启发和影响。

爬虫

奥迪伦·雷登(Odilon Redon),《微笑的蜘蛛》(The Smiling Spider),1887年,图片来源:维基共享
奥迪伦·雷登(Odilon Redon),《微笑的蜘蛛》(The Smiling Spider),1887年,图片来源:维基共享

1887年,法国象征主义艺术家奥迪伦·雷登创作了《微笑的蜘蛛》,这是一幅罕见的十条腿蛛形纲动物的石版画。艺术家用一排细小的牙齿勾勒出来的笑容,令人看后感到着实不安。

《微笑的蜘蛛》是1870年至1890年间,由雷登创造的众多“黑色”系列之一。这些作品以木炭和石版画的形式呈现,说明了艺术家在当时对模糊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颜色和主题都是黑暗的。

雷登曾说过,黑色是最基本的颜色。它的能量、它的思想、它的灵魂、它的敏感的反映,都传达出了生命的活力。

尖叫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呐喊》(The Scream),1891年,图片来源:挪威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Norway)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呐喊》(The Scream),1891年,图片来源:挪威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Norway)

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以其黑暗沉闷的绘画和版画而闻名。从1893到1910年间,他创作了其最著名的杰作——《呐喊》,共4件作品。

在17年的时间里,蒙克用蜡笔、蛋彩画、油画和粉彩创造了不同版本的《呐喊》。虽然介质各不相同,但每个介质都有相同的主题:一个神秘人站在桥上,一边尖叫着,一边抱着自己的脸。

虽然这个场景看起来像做梦一样,但它实际上是受到了现实生活的启发。蒙克曾在日记中写道:一天晚上,我正沿着一条小路走着,……太阳落山了,云层变成了血红色。我仿佛听到了一阵极具穿透力的尖叫声。……我画了这幅画,把云彩画成了血红色,是那些血红的颜色在尖叫。

噩梦

亨利·富塞利(Henry Fuseli),《梦魇》(The Nightmare),1781年,图片来源:维基共享公享
亨利·富塞利(Henry Fuseli),《梦魇》(The Nightmare),1781年,图片来源:维基共享公享

亨利·富塞利的绘画风格明暗对比强烈,线条柔美而富有诗意。大片的暗色,配上主体自身的光亮,犹如在黑暗里晃动的幽灵;构图富有幻想的色彩,作品充满寓意和暧昧不明的隐喻,仿佛还原了梦境,和心灵深处直接对话。在其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梦魇》中,富塞利深入研究了潜意识中可怕的一面。

画中混合了传说和梦境。在英国的传说里,恶魔总骑着母马,在黑夜里张狂地呼啸奔驰,左方探出红色布帘的马头,暗示噩梦以魔鬼的形象出现;妇人向下弯曲的弧线,仿佛是被噩梦捕获,呈现一种无力挣扎的形象。

当时心理学正处于迅速发展中,人们渐渐了解了潜意识的存在,梦境的影像变成饱含特殊意念的领域。福塞利用那迷蒙的、极富哲理的世界,借由梦境的联结,挖掘出深刻的意义;再以理性的角度,诠释这些看似非理性的影像。

乐园

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Bosch),《人间乐园》(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约1500-1505年,图片来源:普拉多博物馆(Prado Museum)
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Bosch),《人间乐园》(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约1500-1505年,图片来源:普拉多博物馆(Prado Museum)

《人间乐园》是荷兰画家希罗尼穆斯·博斯的三联画作品,虽然艺术家生活在500多年前,但其仍可被称为恐怖之王。这位早期的荷兰文艺复兴艺术家以其超现实主义的画作而闻名,这些画作描绘了超凡脱俗的场景,就像这幅奇异而可怕的《人间乐园》一样。

《人间乐园》创作于1490年至1510年间,博斯约为四十多或五十多岁之时,是他最负盛名、也是最竭尽心力的作品。它展现出博斯时值巅峰时期的画艺,画作涵义的复杂性以及生动的意象都是艺术家其他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鬼怪的世界,慎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