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输入要转换的内伴随全球航空业去年的复甦现象,意味著跨国观光与交流活动正迎来新的热潮。2025新年伊始,非池中艺术网从东亚、中东、欧美等地释出的年度展览计画,精选共十档引人注目的艺术展览。当中焦点包括:毕加索真迹将集结香港展出、三年一度的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回归、及沙迦、利物浦等城市的双年展登场。同时,各大美术馆也透过跨机构合作与深度研究,推出皮耶.雨格、安塞姆.基弗、沃尔夫冈.提尔曼斯、徐道获等当代艺术家的大型个展,重量呈现其创作精华。相信不论是计画前往海外探索,或单纯寻求文化启发,这份指南都能为你带来新鲜的灵感。
▾
第16届沙迦双年展「承载前行」
2025年2月6日至6月15日
沙迦酋长国内各地场馆展出,包含沙迦市, Al Hamriyah, Al Dhaid, Kalba, 与 Al Madam
展览资讯|Sharjah Biennial 16 网站
聚焦中亚地区,已有三十年历史的沙迦双年展(Sharjah Biennial),在今年将迎来第16届展会举办。本届沙迦双年展由 Alia Swastika、Amal Khalaf、Megan Tamati-Quennell、Natasha Ginwala 与 Zeynep Öz 五位策展人共同策划,并以「承载前行」(to carry)为开放式命题,鼓励观众思考在不属于自身的空间中如何感知与携带文化脉络,并探讨「我们拥抱的是什么、又以何种方式拥抱」。展出内容预计涵盖超过 140 位艺术家与团体的作品,当中包含 80 件全新委讬创作,以及两位来自台湾的艺术家-武玉玲(Aluaiy KAUMAKAN,1971–)与林安琪(Ciwas Tahos,1989–)亦受邀参展。
哈贾·瓦希德(Hajra Waheed,1980–)作品〈Hum II〉,展出于2023年第15届沙迦双年展。图 © Sharjah Art Foundation
「Pierre Huyghe」
2025年2月27日 - 2025年7月6日
首尔,三星美术馆Leeum
展览资讯|Leeum美术馆 网站
2025年,为纪念创立60周年,三星文化财团将于Leeum美术馆与湖巖美术馆推出多样展览,结合古典与现代艺术,深化文化交流并扩大参与。
Leeum美术馆将以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皮耶.雨格( Pierre Huyghe,1962-) 个展揭开序幕,亦是他首次在韩国举办的个展。展览由Leeum美术馆与威尼斯海关现代美术馆(Punta della Dogana)联合赞助创作的14件重要作品,涵盖影像、声音、雕塑与装置,并将美术馆空间打造为人类与非人类共存的生态系统,成为学习与变化的持续场域。下半年则推出李禹焕(1936-)个展,审视技术与人类关系,并计画巡展至香港M+美术馆。
湖巖美术馆上半年将举办「谦斋郑敾」展,与韩国间松美术文化财团合作,展出120余幅涵盖真景山水、人物与花鸟画的经典作品;下半年则推出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1911-2010)个展,展示雕塑、绘画与艺术家日记等,深入探讨其内心世界。
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作品《Camata》,2024。图 © 文心艺所
「毕加索:与亚洲对话」
2025年3月
香港,M+博物馆
展览资讯|M+新闻页面
M+在2025年将与多间国际博物馆合作,共制并开启巡展企划。其中,「毕加索:与亚洲对话」一展将率先于春季登场。此展为M+与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Musée Picasso Paris)共同策划,并与法国五月艺术节联合呈献,透过崭新视角诠释巴勃罗.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这位为人熟知的艺术大师和其对艺术界的深远影响。展览内容包含60余件由毕加索艺术馆出借的原作毕加索,与约80件M+的亚洲与国际典藏作品,将前所未有地开启毕加索与当代亚洲艺术家的跨文化和跨世代对话。
为配合「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M+将同步呈献「李明维:如沙的格尔尼卡」。美籍台湾裔艺术家李明维(1964–)将以毕加索的经典名作《格尔尼卡》(Guernica)为出发,利用沙粒重现该件作品,并带来大型装置与展演计画。
毕加索作品〈台座上的静物〉,1931年。图 © Succession Picasso 2024
「安塞姆·基弗:花儿都到哪里去了」
2025年3月7日至6月9日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
展览资讯|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 Stedelijk Museum 网站
荷兰两大博物馆史无前例、首度联手,梵谷博物馆(Museum Van Gogh)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将在今年春天共同带来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的大型回顾展-「花儿都到哪里去了」(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经由两大机构联手策画,展览也意图突显荷兰艺术家文森.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对基弗的影响,并将其新作与艺术家精选的数件馆藏品形成对话。
本展命题除了取自美国民歌歌手皮特.西格(Pete Seeger,1919–2014)的歌曲《花儿都到哪里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同时也呼应一幅全新创作、长约78英尺的巨幅画作标题。据悉该件作品将占据场馆楼梯周围的空间,作为展览的主要亮点。本次回顾展亦为巡迴计画,将在六月末前往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举行。
安塞姆·基弗作品〈The Starry Night〉,2019年。图 © Anselm Kiefer / Photo by Georges Poncet
「Anicka Yi」
2025年3月22日 - 2025年6月15日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资讯|UCCA北京 展览页面
韩裔美籍艺术家安妮卡·易(Anicka Yi,1971-) 以探索「感官的生物政治」闻名,她以细菌、气味与天妇罗花等有机与易逝的材料创作,不仅揭示生命的脆弱与韧性,更邀请观众思索生命、死亡与腐化的存在意义,挑战人类中心视角,将焦点转向非人类生物如机器、真菌与海藻,展现生命间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
此次展览为安妮卡·易作品在亚洲的首度完整呈现,由UCCA策展人Peter Eleey 与首尔Leeum美术馆策展人 Gina Lee 共同策划。展览包含多件全新作品与早期代表作,并结合科学家、建筑师与调香师等专家合作,以实验性的创作形式探索生物学、科技与哲学,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在更为广义且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此外,UCCA将展出瑞士艺术家 Pipilotti Rist(1962-)的录像艺术个展(2025年7月19日至10月19日)及中国艺术家杨福东(1971-)迄今最完整的回顾展(2025年11月15日至2026年2月22日),同样值得期待。
安妮卡·易(Anicka Yi),《There Exists Another Evolution, But In This One》,Leeum 美术馆,2024。图 © Leeum 美术馆
第六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
2025年4月18日至11月9日
全展期|直岛、豊岛、女木岛、男木岛、小豆岛、大岛、犬岛、高松港区、宇野港区
春展期|瀬戸大桥区
夏展期|志度・津田区、引田区
秋展期|本岛、高见岛、粟岛、伊吹岛、宇多津区
展览资讯|濑户内国际艺术祭2025 网站
「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以濑户内群岛为舞台的大型艺术盛典,自2010年起每三年举办一次,迄今已迈向第六届。本届同样延续往年分为春(4月18日至5月25日)、夏(8月1日至8月31日)、秋(10月3日至11月9日)三个展期,在濑户内海的12座岛屿及周边地区举办,以艺术为媒介,邀请观众积极走访各座岛屿,探索地方多元的文化与自然景观。
除了开放过去累积的上百件作品之外,本届艺术祭更以「成为亚洲文化艺术核心」为愿景,邀请逾60组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团队共襄盛举。包含台湾重要的现代舞蹈团体云门舞集、荣获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的纽西兰莎拉.哈德逊(Sarah Hudson,1986–)等坚强阵容,皆将带来精采创作。此外,在艺术祭具代表性的展出场域-直岛,由建筑大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1941–)设计的「直岛新美术馆」届时也将首度亮相。
「濑户内国际艺术祭2025」主视觉海报,原研哉(Kenya Hara,1958–)操刀设计。图 © 濑户内国际艺术祭
「徐道获:走在房子里」
2025年5月1日至10月19日
伦敦,泰德现代美术馆
展览资讯|泰德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 网站
「家」(home)是一个地方、一种感觉,还是一个想法?韩裔艺术家徐道获(Do Ho Suh,1962–)适时地提出有关家、认同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居处并移动在我们周围的世界。本次大型个展集合了徐道获过去三十年职业生涯中的实践广度与深度,包含其早年创作的精美纸上画作,装置和录像作品,以及首度公开的新作。
漫步穿梭在艺术家最为人熟知、由纱面质料打造的大型织物建筑作品当中,观众将得以探索归属感、集体性与个性、连结与分离之议题,重新审视建筑、空间、身体、记忆以及那些形塑我们是谁的记忆与时刻,其之间的错纵关系。
徐道获作品〈Rubbing/Loving Project: Seoul Home 2013-2022〉,2022年展出于澳洲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ustralia)。图 © 徐道获 / Photo by Jessica Maurer
第13届利物浦双年展「基石」
2025年6月7日至9月14日
展出地点遍及利物浦各地的公共、历史和社区空间与主要艺术场馆
展览资讯|利物浦双年展Liverpool Biennial 网站
利物浦双年展(Liverpool Biennial)是英国最大的免费当代艺术节庆,二十多年来一直透过公共艺术委员会、社区计画和双年展遗产,为利物浦这座城市注入变化,至今并累计超过 5000 万参观人次。本届双年展由Marie-Anne McQuay策展,并以「基石」(BEDROCK)做为总策画主题。其灵感来自这座城市独特的地质构造与建筑历史脉络;「基石」同时也象征著利物浦的社会基础,体现出那些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人、场所与价值。
自1998年创办以来,利物浦双年展已邀请包括:袁广鸣(2004)、陈界仁(2006)、崔广宇(2006)、陈嘉壬(2012)、邱承宏(2012)、许家维(2012)、建筑师谢英俊(2012)、陈滢如(2016)、周育正(2018)、罗智信(2021)、安圣惠(2023)等多位台湾艺术家参与。今年则能见到现于台湾、荷兰两地生活及创作的艺术家张致中(1986–)在目前公布的参展阵容中。
安圣惠(Eleng Luluan,1968–)作品〈Ngialibalibade-致 失落的神话〉,展出于2023年第12届利物浦双年展。此件作品为委讬制作,艺术家汲取鲁凯族陶壶传说元素,从而反思气候变迁议题。图 © Liverpool Biennial / Photo by Rob Battersby
Wolfgang Tillmans「我们毫无准备—我们已准备好」(Rien ne nous y préparait – Tout nous y préparait)
2025年 6月13日– 2025年9月22日
巴黎,庞毕度中心
展览资讯|庞毕度中心 网站
德国摄影师沃尔夫冈·提尔曼斯( Wolfgang Tillmans,1968-)以打破常规的展览设计闻名,他在2022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回顾展中,不仅将静物与肖像作品挂在画廊墙上,还巧妙利用紧急出口门与画廊之间的空间,展示其作品的多元性与可能性。今年6月,提尔曼斯即将在巴黎庞毕度中心(Centre Pompidou)的公共资讯图书馆(Bibliothèque publique d’information, Bpi)推出新的展览。这是该图书馆首度作为展览空间,同时也是庞毕度艺术中心即将展开五年翻修计画前的最后一档展览。
提尔曼斯将接管图书馆二层6000平方米的空间。从其建筑结构、布局到知识传递、资源共享与开放性等功能,透过其独特的美学视角重新诠释。提尔曼斯的作品深受1990年代反主流文化精神启发,著眼于媒体与资讯平台的重大变革。他以影像为核心,结合音乐、文字与表演等跨领域形式,提出新的观看方式,并以崭新的人文主义视角邀请观众重新思考。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 Wolfgang Tillmans)作品。图 ©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
「日本当代艺术与世界1989-2010」(暂定名)
2025年9月3日 - 2025年12月8日
东京,国立新美术馆
展览资讯|国立新美术馆 网站
东京国立新美术馆与M+的首次策展合作,将呈现1989至2010年间日本当代艺术的历史脉络,涵盖昭和末期至平成时代的开端,以及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前的艺术发展。展览聚焦于日本当代艺术如何突破国家与地域的框架,藉由丰富的国际交流,形塑其多元面貌,并以经典作品与鲜为人知的艺术计画为双线叙事,展出日本本土与海外艺术家的创作,并邀集国际艺术家共同参与,勾勒出跨越文化的复杂网络。重新检视日本在全球化初期的文化影响,探讨历史遗绪、身份多重性等议题,并构想出替代社群的可能性,为既定的国族叙事提供另一种视角,彰显当代日本艺术和视觉文化在全球艺术语境中前二十年的深远影响。
宫岛达男(Tatsuo Miyajima)的作品《Mega Death》, 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1999。图 © 宫岛达男 / Photo by Shigeo Anza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