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社会风景”——中国当代绘画中的风景叙事

开幕时间:2014-10-12 15:00:00

开展时间:2014-10-12

结束时间:2014-11-28

展览地址:成都市二环路东五段299号东湖公园西大门

策展人:何桂彦

参展艺术家:朝戈,崔国泰,丁方,范勃,方力钧,郭晋,何工,何剑,何汶玦,蒋华君,康海涛,李昌龙,李大方,李青,刘国夫,刘锟,刘芯涛,吕山川,马文婷,毛旭辉,潘剑,庞茂琨,邱黯雄,尚扬,申亮,宋永红,苏新平,孙逊,屠宏涛,庹光焰,王家增,王易罡,王玉平,魏青吉,忻海洲,尹朝阳,曾浩张发志,章剑,,张晓刚张小涛,钟飙,周春芽,周吉荣

主办单位:成都市锦江区当代艺术学会,成都市锦城文化创意投资有限公司

展览介绍


前言

什么是风景?它是何时进入绘画领域?风景画又怎样改变了人们观看自然的方式,形成某种趣味,影响人们的审美,以及如何建构了美术史的书写方式?显然,从认识自然,到形成表述,再到构筑一个视觉表征系统,不仅涉及不同文化语境中人们关于自然在观念史上的变化,还关涉风景如何进入绘画的历史。

追溯西方美术史,一条发展轨迹清晰可循。在文艺复兴早期,乔托、马萨乔将“风景”引入湿壁画创作,尽管将其作为背景,但开启了“风景”进入绘画的历史。伴随着盛期文艺复兴的到来,在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的作品中,风景具有了一定的合法性。此时,在遥远的北方,德国的艺术家丢勒已将自己翻越阿尔卑斯山时所见到的自然美景作为绘画的主题。伴随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在15、16世纪里,人们对自然、对风景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到17世纪中叶的时候,在荷兰与法国的绘画中,风景不仅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纳入到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诉求与权力叙述中。随着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崛起,以及再后来法国巴比松画派、印象派的出现,不管是从技术、趣味、风格的角度考虑,风景画都日臻完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不过,在中国绘画史上,风景作为艺术的历史则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从魏晋时期山水的出现,经历隋唐,到北宋,中国山水画在视觉再现上业已发展到巅峰。北宋以降,山水画在艺术本体、创作方法论上均有质的变化,逐渐纳入“士”阶层的文化表述中。南宋以来,经历元明清,山水画在艺术本体方面不仅建构了一个自律的系统,而且,在审美、鉴赏、批评等领域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事实上,在建构这个表征系统的时候,在西方的风景画的创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始终是二元对立的,而中国的艺术家追求的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境。然而,当西方绘画在19世纪进入现代之后,主客体的二元独立,以及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分裂成为其凸现文化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由于文化语境的差异,对于中国的艺术家而言,作为视觉对象与艺术表达的“风景”始终是彰显主体价值的重要通道。

沿着传统的文脉,本次展览力图去讨论的是,“风景”如何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形成了新的特点。在文献部分,我们将从本土文化的逻辑出发,分析、梳理中国的传统山水画创作,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社会、文化、艺术氛围,是如何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并最终出现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社会风景”。 同时,本次展览强调线性的发展脉络,将“风景”这一母题置于特定的历史、政治与文化情景中,试图探寻其内在的联系和演进的轨迹。其基本线索为:以50年代对中国画的社会主义改造(前现代)——70年代末到80年代作为审美与文化现代性的风景(现代)——90年代以来后工业时代与都市化背景下的景观风景(后现代或当代意义上)展开。就展览部分而言,我们共邀请了43位重要的艺术家参加,根据他们作品的风格与内容,也为了更深入地呈现“社会风景”形成的特点,我们下设了五个展览专题。它们是“文化记忆与视觉中的政治:风景与微观政治学” 、“都市景观与后现代性:作为景观的‘社会风景’” 、“传统的复活与文化现代性的表征:风景中的文脉”、“隐喻与象征:风景的另类叙述”、“日常与现实:风景中的日常话语”。不过,就这五个专题来说,“社会风景”又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类型,即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风景,即艺术家的表达始终以自然的风景作为载体;而广义的风景,即艺术家将某些场景、事件作为一种被看的社会景观加以描绘。

当然,有必要指出的是,参展艺术家在风景的创作过程中,其切入的角度、表现的风格、意义的诉求实质是十分多样化的。有的并不追求对自然风景进行真实的再现,而是源于个人的文化体验,或描绘出一种内心世界的风景;有的追求审美的现代性转换,使笔下的风景具有文化表征的意义;有的作品隐含现实主义的视角,大多围绕当下的生存状态、精神困惑展开;有的强调从传统中汲取养料,在语汇、修辞,尤其在审美气质上与传统发生内在的联系;有的则十分重视叙事性,甚至将“叙事”本身作为作品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本次展览,不难发现,在中国当代架上领域,“社会风景”是一个绕不开的现象,它不仅形成了自身的表征系统,而且,对应于时代文化的变迁,其修辞方式和创作发展均有自身的轨迹与谱系。然而,事实上,没有纯粹的风景,只有不同时空与文化语境中的风景。换言之,所谓的“风景”只是一种表象,一种通道,叙事则隐藏在表象之下,支配着“风景”的发展与演变。在这里,“叙事”其实就是艺术家对笔下的风景进行“编码”,但对于观众来说,欣赏风景的过程也是在“解码”。不过,如果从艺术史的角度考量,当我们面对一张风景画时,既可以看到绘画在技术、材料、媒介方面发生的变化,也可以看到风格、语言、形式、趣味的演变轨迹,更重要的是,能捕捉到它的视觉机制、审美习惯、创作观念是在什么样的时代与文化语境中建构起来的。

让我们认识风景,走进风景,发现隐含在风景中的秘密,进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立足于当代艺术的文化语境,重新去发现、梳理1978年以来与风景相关的创作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正是“艺术·锦江”当代艺术研究展的学术意图之所在。

何桂彦

(美术批评家、博士、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
2014年9月22日于望京东园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