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影成迹——周全个展
开幕时间:2015-08-16 16:30:00
开展时间:2015-08-14
结束时间:2015-08-23
展览地址:许莹美术馆 北京市东城区北锣鼓巷花园北巷2号
策展人:丁晓洁
参展艺术家:周全
主办单位:许莹美术馆
觅影成迹——周全个展
文|丁晓洁
与东方历史悠久的水墨技法一样,坦培拉是来源于欧洲的一个古老画种,这种用鸡蛋调色作画的方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在种类繁多的绘画媒介中坦培拉一度受到冷落,多数人对坦培拉的关注也主要是聚焦在它繁复的技法以及比较特殊的材料上,周全就是这样一个首先被丹培拉的独特技法所吸引的艺术家,2007年,周全去新加坡留学,报考了西洋画专业的他很意外地认识了擅长画坦培拉的学长,在那段时间周全鬼使神差地迷恋上了坦培拉绘画,并且一直坚持画到了现在。
在周全的眼里坦培拉技法起初最吸引他的就是材料的“试验性”,与一般意义的油画不同,这种材质的绘画从准备材料开始便已经摄入了艺术家的创造力,水的比例、油的选择、色粉的调和,甚至是鸡蛋的品种,都是艺术家对最终作品呈现所做的的前期预备,这种试验性不仅是经验的呈现过程,更是周全在创作的不同阶段中的持续发酵,也就是说,材料本身即是艺术语言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并非是分离的关系。
在周全的坦培拉作品系列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肖像时期”、“图像时期”和“象征时期”,这三个阶段几乎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写实到极简的转换过程,反映了周全在坦培拉画法的语言塑造过程中对内心表征意义的逐步挖掘。在2011年的一系列肖像作品中,周全画了多幅坦培拉女性名人的肖像,有黛安娜、玛丽莲梦露、帕丽斯·希尔顿等,这一阶段周全留学和生活在新加坡这样一个以西方文化背景为主的环境中,他的画面上表现出了对古典技法的现代式的呈现,这些名人不仅是全球化的文化符号也是大众媒体长期消费的对象,而周全在这一阶段的作品虽然依旧是古典的形式和技法,但是通过其关注的问题却不难看到周全对日常生活的关注。
诚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及与坦培拉技法的结合是周全一直在解决的一个主题,其作品中的形象也越来越多地被生活体验相关的“物品”所取代,随后几年的创作中,日常式的主体形象越来越被刻意地“减弱”,画面上的笔触也开始“凌乱”起来,“乱笔”的显眼突出使画面更像是一个剧场,而作为“导演”的周全则“迫使”了画面的主体形象隐藏在“笔迹”之后,最终影影绰绰却又诱使观众更想一探究竟,在空间上这样的“乱笔”也造成了马赛克式的幻影,距离画面越近看到的越多是笔触,离得越远却会更轻易地和画面的中心地带——主体的形象融为一体。
在新作《盒子》《蛋做的》《找不到我》《地毯上的出水口》等作品中,画面中的“立方体盒子”“鸡蛋”“出水口”“面具”等形象几乎一目了然,甚至也并不难猜测出这些形象的来源,但是其真实含义却越来越被隐藏,简化成为缺少叙事含义的“符号”,如果不是艺术家在标题上有所提示的话,观众则更加容易把它们确认为就是一幅即将“抽象化”的作品,忽略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日常生活经验。
这种对“隐晦”的留恋在周全的创作经验中并非偶然,它的来源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另一方面则难以逃脱美国画家怀斯对其的影响,在当代艺术的范畴里,怀斯并不具备一个前卫艺术家的特质,他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乡村的、抒情的,也具有一定象征主义的风格,他把非常个体化的情绪通过司空见惯的生活加以强化,从而使作品处处透露出难以言说的孤立感。在这一点周全毫不保留地受到了怀斯的影响,并不漂亮的物品、平凡普通的景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处处使日常生活显露出并不普通平凡的气质。于是,在周全观察的世界里,“鸡蛋”(源自作品《蛋做的》)也可以被塑造出独一无二的精神品质,同时内在的生命被唤醒,在近期的作品中,怀斯的痕迹逐渐隐去,退却成某种不再彰显的血脉关系。
尽管,在周全的坦培拉作品中所有的形象孤立在画面的中央位置,并被像杂草一样的“有序痕迹”覆盖和遮蔽,但悖论的是越是被蓄意遮挡的东西却越是在主观意识中列于首位,或者说绘画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靠技术复制形象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