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愈•合”中日当代艺术交流展

开展时间:2016-06-29

结束时间:2016-06-28

展览地址:梁画廊

策展人:梁庆

参展艺术家:潘子申(中国),牛大悟(日本)

主办单位:梁画廊

展览介绍


身体只是一个隐喻。它可以是个体的身心,也可能是世界的板块,甚至还可以被理解为某种承载意念的临界。作为梁画廊“中日交流系列展”的首展,参与此次对话的两位艺术家,均把目光聚焦在了“身体”上——在此,“身体”成为一个承载,暗示着东方式的自我愈合以及整体观念,而我们正是借助这个“整体”之愈,展开一系列对话和交流的可能。

潘子申从小生活在一个有着中医背景的家庭,自然有其对“生死”、“医治”以及“药”的连贯性思考,她并没有概念化地理解“天人合一”,而是将人作为与自然、草药同质的存在,拓展着自己对“万物有灵”、“生死相循”等问题更具体直接的思考。而生活在“科技之国”——日本的牛大悟,也并没有在机器与技术的现实中丢却自己对人及肉身知觉的关照。在他的作品中,以某种微弱或消隐方式存在于周遭的声与象,通过技术或其他冰冷中介的传达,被我们听见或看见——在此,机器已经不再只是身体的延伸,而是成为一种直接的感官——人究竟是以何种的方式存在着,也许我们依然不会得到答案,却可以隐约感受到更多微妙的可能。

现如今,随着我们所在的东方语境日渐瓦解,如何在传统和当代的转换中理解自身切实的感知,又如何在现实的危机中实现有效的自我治愈,这是一个具体且有意义的话题。放大到中日两国的层面,作为东亚区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如何在历史与现实的困境中找寻治愈与融合的良药,如何在误解和疑虑中实现更多对话与交流的可能,也是我们新一代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如此近距的两个国家可以协调并进,将会成为整个“世界之体”中多么迷人的神经,即便那只是一种幻想,也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认真倾听彼此的声音。

参加此次交流展的两位艺术家潘子申和牛大悟,通过即时对话的方式,由同一个主题---“身体之愈”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创作。潘子申以油画的语言勾勒了身体的“自然地图”,牛大悟则以程序和声音等新媒体的方式构建了另一个对应的身体系统。

由于两位艺术家均对东方的“医治之道”有所关注,所以此次展览的作品中也传达出双方各自对于中医和东方药物语言的借鉴与修辞。

日本艺术家牛大悟目前任教于东京艺术大学,是日本新媒体艺术界的新生派代表人物。图为牛大悟在展览开幕现场与着名书法家陈大中先生交流。

艺术家潘子申(中)在展览现场与观众交流。此番两位艺术家对于“听觉”的对应创作,可以算是本次展览中最为精彩的对话之一。

德国着名艺术评论家、史学家及策展人乌苏拉·潘汉斯-布勒亲临展览现场。牛大悟通过技术手段将中日间暧昧的对话设定在一个有限的“声音平面”上并取名“幻听”,这种语言的“在场”、“混淆”和“意义缺失”引起了来自另一个语境的乌苏拉的关注。

根据潘子申的创作《存在于歇斯底里之中》,我们得以理解“对女人而言最重要的部位是子宫,它的情绪和波动直接影响着女人的身体”。牛大悟作为回应,创作了“来自'子宫'遥远的声音”。图为影像艺术家高世强在作品前聆听来自“身体”的声音。

因为两位艺术家均有比较长期且专注的研究、创作方向,因而此次展览呈现了各自全方位的思考和创作,展出作品涵盖了绘画、装置和影像等不同的形式和媒介。

作为一次跨领域的对话,此次展览亦受到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关注。图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着名国画家张捷先生在展览现场。

相比一般规模巨大的展览,此次中日对话展虽然体量不大,却需要观众更加用心的品读和倾听。作为梁画廊设定并长期举办的系列展览项目之一,“中日交流展”在现如今的时代亦具有多重现实的意义。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区乃至世界版图中最为重要的“肢体”部位,需要在当下的误解和猜疑中实现更加平衡的对接和更加开放的对话,唯有用聆听自己身体之音的专注,去倾听对方的心声,才能了解和理解对方的真意,并在这个激进的时代实现真正的“愈合”。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