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5日--2018年11月15日,“刘庆和:同尘”个展将在武汉合美术馆展出。
刘庆和,1961年出生于天津,1989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画院实验水墨研究所所长。在当代水墨表现空间的道路上,他无疑是开拓者之一,几十年来一直以水墨的语言方式表现当代都市的人物形象和精神状态。刘庆和的作品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创造”,正是这种创造性的表现手法,加之对水墨独钟的情结,塑造出了现在的刘庆和。
本次展览由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担任策展人,展览除了绘画作品的展出外,还将展示部分刘庆和作品的手稿及创作文献,观众们因此能更加全面而直观的感受、体会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同时,该展览也是合美术馆第九个关于当代艺术家的研究展。
此次展览将在合美术馆1、2、3号厅分别展出艺术家刘庆和共百余幅作品。展览分为四个主题单元:“粉墨”、“红墙”、“灰%”和“白话”。在1号展厅,艺术家精心营造了一个“粉墨”的舞台:四面灰墙上“悬置”着二十几件作品,围合成一个昏暗的空间,在灯光的衬托下气氛更加暧昧不明;1号展厅副厅的作品“红墙”系列是艺术家对于当下社会里人们的精神状态的思考,“大床”、“灼日”,抑或是“红墙”都仿佛在言说一种内心与外部世界的阻隔;2号展厅的作品《灰%》是艺术家刘庆和两年来最新的大画,作品笼罩在一片灰色调之中,画面中的界限混沌不清,呈现出一种对于水墨本色的回归;3号展厅的《白话》系列作品多为小幅,几乎以编年体的方式在描绘个体在社会背景下的成长轨迹,编织记忆的碎片,拼接意识的地图。
本次展览主题“同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刘庆和当下的人文心境--真切而超然,这仿佛是一种艺术观,却更像是一种世界观。
关于“同尘”
对我来说,作品成型和文字成文一样,就是一个没有头绪随性发生的过程,有时觉得才思泉涌,有时觉得语塞难言,待到作品完成时所表达的主题与最初的意向已经偏差了。主体思路不明确的好处是随时可以产生新的主题,不好的方面是思路不够贯穿形象模糊。在别人看来我的创作大方向已经固定或者老调重弹,而我自己还以为找不到方向。人生过半,“迷失”的状态本该早成过去,没想到现阶段还很受用,这让我在年龄上还像是没有跨过“不惑”这道坎。一件事情想做又懒得做,最后不得不做,做了又觉得本该做得更好,这其实更像我的样子。
用“走心”这个词来形容作品完成后内心的状态还是比较准确的。因为神情从身体里抽离,留下的也许就是个壳,随即,作品解读也就变作了台词背书。鲜花后面大屏幕播放着曾经的苦难,都明白想说明些什么。有没有必要以所谓新的覆盖曾经熟悉的,这一心态是自“苏州计划”展览之后慢慢出现的,这个时候经验恰恰起了反作用。那是在作品完成的一刹那出现的挫败,一时间厌倦感随之袭来,继而有了逃离的念头儿。好的状态是什么呢,未竟实现的都是好的期待吗?还是靠实现来证明了。
“同尘”是这次展览的主题,同时在主题下又分设了四个角度,这其实正好证明了我的工作难以切入主题的状态。经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零散的碎片逐渐捏合在一起,呈现了几个不同感受的方向,开始轻慢犹豫,慢慢的心态随之沉重起来,心也慢热了。在同尘的路上,生活越来越像个旋转舞台,表演也越来越戏剧化,各种扮相“粉墨”登场。主动、被动的角色按照自己的视角看着对方也与观众对视,序幕展开也终将落幕。每一次展示都想与自己的以往有个隔断且有新的绽放,但终究还是沉浸在回望当中。“白话”就是回望到的那个需要解读添加注脚的年代,显现出了止步或倒行的消极姿态。有科学研究见证,到达一定深度的海底世界是无色的。现实生活中,没了颜色会让我们失去辨别力量,没有形色对比,你我之间没有参照,一片混沌。“灰%”想要讲的大概就是浓妆艳抹、富丽辉煌的短暂和灰色沉寂的绵长,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奈何不了时间将之褪色,然后送上一条灰烬之路。
定义作品的意义其实也是敏感的,留给别人或留给自己都是难题。就作品来说,在其生成的同时带出来的力量,所能产生的影响就已经说明了作品本身,好与坏都是在作品中感受到的,所以也就都是对的,同时意义也就存在了。
刘庆和2018年4月写于北京T3艺术区
走进传统与走出传统
黄立平
在社会的变革转型中,人们对待传统的态度,本质上也就是对待未来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以面向未来--这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在各种艺术形式和类型中,产生于改革开放后的“新水墨绘画”具有突出的代表性。不少评论家和艺术史研究者已经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工作,近些年也举办了一些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群展。一批才华卓越的艺术家已涌现出来,其中的代表人物我首推刘庆和。
“新水墨绘画”的源头是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主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悠久、题材多样、技法讲究,不仅是历代士大夫文人的精神寄托,明代之后也成为普通民众文化生活中的精彩部分。中国画不仅所用工具(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别具一格,而且精神意境和审美情趣底蕴深厚,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进一步解析可以发现,东西方艺术理论架构和评价系统也是非对称性的(即中国学者对于西方传统的了解要远比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的了解要多)。如果不经过系统的研习,并大体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要义,就很难深刻理解“以形写神”的方法和画家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特殊境界的奥妙。这正是西方人接受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相对容易,而同质化理解、阅读中国水墨画往往云山雾罩、不得要领的原因。
显然,刘庆和先生在中央美院中国画系研习传统水墨绘画受到了系统的专业训练,是下过一番综合性功夫的(不是浅尝辄止的学习)。可以说他曾致力于走进这一传统经典的核心地带。
然而,当他实际走近这个主要由古人构建的神秘殿堂时,便似乎忽然意识到--文化环境的改变,使现代人无法真正拥有古人生活的关系场景和心境;也无法重现古人的那种人文灵光。模仿式继承只能望古人之项背,永远不可企及,更无从谈超越。因此,他开始用心谋求走出传统的可能性。
创新只能从走出传统开始。应该说,走进传统难,而走出传统更难。
我不想具体分析和评价刘庆和艺术思想演变的轨迹和他在水墨写生及表现技法方面所做的探索,只想通过这个展览所涉及的艺术创新发展问题提出三点看法:
第一,创新实质上是对体系化传统的反抗和摆脱。传统越厚重、越严密,摆脱就越艰难。相对于继承而言,创新更为可贵。第二,创新必须首先从观念的转变开始。只有观念转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才会改变,也才能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第三,艺术都是时代的。只有准确把握住时代(无论是过去时,还是现在进行时)的脉搏,倾听时代的声音,才能生动表现出时代的精神面貌,如此创造的艺术作品才具有时代的灵魂,也才具有动人的力量。
尽管刘庆和所采用的艺术媒介主要是水墨(也有部分雕塑、装置、板画形式作品),而他的关注焦点和创作题材都是现实都市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他所表达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显表情主要是现实生活场景中人的生活欲望、消费时尚以及迷茫、焦虑、惊恐和挣扎的精神状态。他所努力表达的人与社会关系的场景,集中体现了他对人的生命脆弱性的关照以及对亲情、友情、爱情价值的文化向往。当然,表达如此复杂的都市生活现实场景确非传统水墨形式之所长,正因为如此,逐步促成了刘庆和不拘泥于任何固有范式的独特艺术风格。
我不能确定刘庆和是不是一个文化的宿命论者。细心的观众可从展览中发现,他的不少作品中淡然流露出的忧郁感、无奈感和悲天悯人情愫都指向一个结论--观众从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到的表达其实仅仅是他丰富思想历程的个别侧面。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刘庆和的生活状态和艺术思想,不妨阅读一些他自己的文字表达。对于观念艺术的阅读和理解,恐怕不能缺少文字的提示和诠释。本次展览的标题--如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刘庆和当下的人文心境--真切而超然,这仿佛是一种艺术观,却更像是一种世界观。
刘庆和简历
1961 出生于天津.
1981 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
1987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
1989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1992 在马德里康浦路狄安塞大学美术学院访学。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画院实验水墨研究所所长。
个展 (2007年后)
2018年 合美术馆举办"刘庆和:同尘"个展,策展人:鲁虹 (武汉)
2017年 "一年之际"--刘庆和作品展 (798艺术区东京画廊 北京)
2015年 "限行--刘庆和作品展"(美仑美术馆,长沙)。
"白话--刘庆和在香港"(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轻拂--写生刘庆和"个展(年代美术馆,温州)。
2014年"白话--刘庆和说"个展(北京画院美术馆)。
2013年"向阳花--刘庆和"个展(798艺术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盛时--刘庆和作品展"(成都 K空间)。
2010年"浮现--刘庆和苏州计划"个展(苏州本色美术馆)。
2009年"混沌的边缘-刘庆和作品展"(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2008年"宝贝儿--刘庆和作品展"(红门画廊)。
2007年"隔岸--刘庆和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刘庆和作品展"(今日美术馆)。
参展 (2013年后)
2018年 作品《新发地》《朝阳群众》参加在德国格平根美术馆举办的"ink:中国当代水墨展"。
2017年 失调的和谐--新生代相关案例展 中间美术馆 北京
第二届深圳当代艺术双年展 深圳
寻脉造山--宝龙美术馆开馆展 上海
并非水墨--十人作品展 麓山美术馆 成都
机杼--当代艺术展 (金鸡湖美术馆) 苏州
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墨韵克拉科夫" (波兰 克拉科夫芒加博物馆)
2016年 "世间--中国当代艺术展 悉尼中国文化中心 澳大利亚
2015年 "水墨SHUIMO-世纪变革和艺术新路"展(北京民生美术馆)。
"传统重绎--中国当代艺术展" (克里夫兰州立大学,美国)
2014年 "关切的向度--当代水墨人物画六人展"(中国美术馆)。
"西云东雨--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合美术馆,武汉)。
"洗砚--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美国巡回展"(美国)。
"中国当代艺术展"(查森美术馆,美国)。
2013年 "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作品展"(今日美术馆)。
"维度--中国当代水墨批评家提名展"(中国美术馆)。
"幻象--当代水墨邀请展"(798艺术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原道--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概念展"(香港艺术馆)。
"景观再造--中国当代艺术展"(匈牙利德布勒森美术馆)。
"时代肖像--当代艺术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新境--中国当代艺术展"(马德里孔德杜克宫,西班牙)。
曾获得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水墨艺术家大奖。
上海证券报年度金艺术家奖。
《艺术财经》年度水墨艺术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