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隐形于色--抽象艺术群展

开幕时间:2019-07-19

开展时间:2019-07-20

结束时间:2019-11-17

展览地址:松美术馆(北京市顺义区格拉斯路)

策展人:尼古拉斯·特瑞布雷

参展艺术家:伊万,·,梅萨克

主办单位:松美术馆

展览介绍


  抽象艺术无疑是二十世纪最激进的艺术运动之一。抽象艺术兴起于西方印象派晚期,它推动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等诸多历史潮流,以及欧普艺术或新几何图形派(由极简主义衍生而来)等更为当代的艺术流派的发展。
  抽象艺术是一种有意识地创造非具象图像的独特体系:它拒绝描绘或模仿自然。抽象艺术旨在通过动态和节奏发展出其特有的形状和色彩,以此挑战现代艺术的极限,超越传统的绘画技巧。
  抽象艺术运动先驱与理论领袖之一,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认为,抽象艺术是一种绝对性的艺术,它追求的是精神性。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绘于1915年的著名画作《白底上的黑色方块》以及皮特·蒙德里安笔下描绘纯色几何空间的黑色线条都是该领域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作品。
  鲜有一个艺术运动的余韵如此悠长:在该运动诞生百余年后,仍有许多当代艺术家坚持秉承抽象艺术的观念。
  本次展览汇集了不同年代的13位艺术家的精选作品。维维安·斯普林福德出生出生于1913年,当时正值抽象艺术萌芽时期。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抽象艺术正受到所谓"新表现主义"具象运动的挑战,此次展览中最年轻的艺术家亚历克斯·伊斯雷尔正是出生于这一时代。此次参展艺术家们各自代表了这八十年间以十年为单位的不同阶段:
  维维安·斯普林福德( Vivian Springford)-1913
  图里·斯梅蒂( Turi Simeti)-1929
  金昌烈( Kim Tschang-Yeul)-1929
  河钟贤( Ha Chong-Hyun)-1935
  詹姆斯·特瑞尔( James Turrell)-1943
  约翰·阿姆利德 (John Armleder)-1948
  君特·福尔格( Günther F?rg)-1952
  西尔维·夫拉里( Sylvie Fleury)-1961
  安瑟姆·雷尔 (Anselm Reyle)-1970
  马克·哈根 (Mark Hagen)-1972
  徐渠 (Xu Qu)-1978
  让-巴蒂斯特·贝尔纳代 (Jean-Baptiste Bernadet)-1978
  亚历克斯·伊斯雷尔 (Alex Israel)-1982
  以此为逻辑,展览从主观视角勾勒出近一个世纪以来抽象绘画的演变,以及其所催生的各类实践。其中一些艺术家从抽象的传承中延续出其创作线索,并融合了概念艺术、波普艺术甚至中国书法,而另一些艺术家则持更加激进、更加抒情甚至更加禅意的态度,抑或使用光线进行创作。
  这些艺术家共处一室,展现了当下抽象艺术的多样性:他们的作品之间在形式上存在诸多关联,而对色彩的探索则是这次展览中连结它们的主线,正如中文标题"隐形于色"所揭示的那样。
  从亚洲到美国以及欧洲,本次展览中的艺术家在延续抽象艺术传统的同时也为其带来创新,见证着抽象艺术的生机、多元和向心力。
  二、展品介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国艺术家亚历克斯·伊斯雷尔(1982年生于美国)的作品,他是此次展览中最年轻的一位艺术家,他的创作象征着抽象艺术在当下的延续。此次展出的"平面"(Flat)系列是伊斯雷尔的代表作品,他将画布剪裁,模糊了绘画与雕塑的界限。画面灵感来自洛杉矶建筑和城市景观,让人联想到抽象的落日。
  20世纪70年代初期,河钟贤(1935年生于韩国)凭借"联合"(Conjunction)系列作品声名鹊起。这些早期试验帮助他创立了自己的标志性风格,即将颜料厚涂于麻布背面,然后向正面按压使其穿透布面纹理。作为韩国"单色画"(Dansaekhwa)运动的重要成员,他对材料和绘画工艺的创新在东西方前卫艺术与传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他的创作需要耗费极大的体力和时间,近期他又通过增加物质性和色彩体积感的新方法,进一步延伸了他从三维转化至二维的实践。
  类似按压颜料使其穿透麻布的方法同样可见于马克·哈根(1972年生于美国)的创作中:他按压颜料,使其穿透长粗麻布,晕染到下面垫有玻璃板的褶皱型塑料和按几何形状切割的瓷砖等材料上。等到颜料干燥后,再将布料取出,其印满痕迹的背面反而作为作品的正面向公众展示。
  哈根对于红色、黄色等基础颜色的青睐与图里·斯梅蒂(1929年生于意大利)对色彩的感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的绘画创作极具雕塑性--他在画布下自由地分布自制椭圆形木具,他的画面在光影与黄色、红色、黑色等单色平面的交织中形成类似浮雕的效果。通过对椭圆形图案的重复使用,他尝试建立一种非常规的书写系统,使画布表面不再局限于物质性原则,而只可容纳静默。
  二十世纪70年代中后期,君特·福尔格(1952-2013,德国)在德国美术学院深造后,开始创作单色壁画,并在画中借用周围环境的色彩。他从恩斯特·威廉·内、皮特·蒙德里安、巴尼特·纽曼、布林奇·巴勒莫以及罗伯特·赖曼等众多抽象派大师的创作中汲取灵感。例如,此次展出的福尔格的 "网格画"系列以保罗·克利二十世纪30年代的小幅水彩为基础,将其中的细节放大至可观的尺寸。在福尔格晚期的作品中,网格变得愈加随意,甚至让位于近似涂鸦的色块堆砌。同时展出的青铜雕塑所彰显出的抽象性和原始性让人联想起二十世纪早期现代主义,为整个展览又增添一份深意。
  光线是抽象艺术中常用的材料,并在本次展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由美国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1943年生于美国)的数组作品构成的特别展示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元素。逾半个世纪以来,特瑞尔在创作时始终直接利用光线和空间向观众展现人类感知的极限和奇迹。特瑞尔是一名狂热的飞行员,天空是他的画室、材料和画布,他的飞行时间已达一万两千小时。他曾学习感知心理学,并受童年时代对光线的爱好所影响。他说,"我的作品没有对象,没有图像,也没有焦点。什么都没有,那么,观者看到的是什么?是自己在观看的行为。对我来说,关键在于创造一种沉默的思想体验。"
  二十世纪90年代初,西尔维·夫拉里(1961年生于瑞士)成为全球艺术舞台上的一个重要女性角色。她深入研究以现成品为材料进行创作的传统,同时借鉴波普和极简艺术的视觉元素,探索当代消费主义大环境下的女性、艺术、以及时尚的准则。通过其巨大的彩妆盘,夫拉里对化妆品背后的欲望与权利结构提出了质疑,并对剪裁画布这一艺术语言进行了探索。这些被放大的化妆品图像近乎成为了几何图案的抽象组构,使她的创作徘徊于抽象和具象之间。
  与此类似,安瑟姆·雷尔(1970年生于德国)创作大幅抽象绘画、现成物雕塑以及霓虹般色彩夺目的装置。他探索聚酯箔或镜面等创意材料,将绘画和雕塑的流行美学朝着装饰概念的方向拓宽。
  约翰·阿姆利德(1948年生于瑞士)对以上两位艺术家都有所影响。自二十世纪60年代末以来,阿姆利德投身激浪派运动,开始创作各类作品,包括行为、雕塑、素描以及油画。1979年, 阿姆利德凭借其"家具雕塑"系列作品蜚声国际,该系列作品融合了设计和抽象油画的标志性特点,探索装饰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此外,备受青睐的"倾倒绘画"和"水坑绘画"系列也令他广受赞誉:他在垂直或水平放置的画布上随意倾倒颜料,然后用各种前卫材料(如亮片或汽车喷漆)加以混合。在此次展览中,艺术家还特别选用中国丝绸来分隔油画,呈现了一件巨型装置绘画。
  同一展厅内还呈现了中国艺术家徐渠(1978年生于中国)的作品,他在德国期间曾师从阿姆利德。回到中国后,他发展出了不拘一格且富于变化的创作风格,对权力关系和欲望进行着持续的探索。在"货币战争"系列作品中,徐渠将全球各地纸币上的图案细节转换为多彩的抽象构图。因此,他的作品蕴含了文化和金融的双重意义,反映出艺术品到商品这一常见转化的运行机制。
  在本次展览的所有艺术家中,维维安·斯普林福德(1913-2003,美国)所处的年代最为久远。作为美国抽象派画家,她是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女性艺术家的一个典型代表。她从起初的抽象表现主义转身色域绘画,并于1970年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染色油画手法:她用她特有的水墨画技法,使彩色线条晕染扩展成为多层颜色,更具抽象和水洗效果。她的创作主要受东亚艺术和文字--尤其是中国书法、道家和儒家思想--影响。
  紧邻斯普林福德的是让-巴蒂斯特·贝尔纳代(1978年生于法国)的作品,贝尔纳代在展览艺术家中属最年轻的一辈,他的绘画同样为抒情抽象风格,将鲜明的色彩与光线融合。他受到艺术史上多位先辈的影响,从莫奈、维亚尔和蒙克到当代的乔·布拉德利和乔什·史密斯。贝尔纳代和色彩派绘画的先辈一样,利用不同色彩以及其相互作用来激活感官,同时也使观者思索这一体验的本质。贝尔纳代的绘画手法看似十分简单,实则需要用细画笔渐进、系统地勾勒色域,并且时常跟随灵感,使用明亮甚至是柔和的油彩快速绘制大量线条。
  最后,在美术馆的沙龙空间中,此次展览还将呈现另一位韩国艺术家金昌烈(1929年生于韩国)的作品。 1969年,金昌烈定居巴黎,并用了四十余年时间钻研一个独特的主题:水滴。水滴是其独特和标志性作品的起点,这些作品将抒情抽象、波普艺术和中国书法融为一体。其作品简约纯净,巧妙地融合了道家智慧、现代讽刺概念和韩国战争的悲剧题材。金昌烈既有禅修者的克制,又有早期绘画大师的笔触,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力中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并对其曾经历的诸多艺术运动进行了深刻反思。
  正如我们所见,这些艺术家虽然生于不同年代,来自不同地域,并且拥有不同的实践经历,但都投身于对抽象艺术的探索和革新之中,他们的作品在展览中的共存形成了对话。展览的英文标题Abstraction(s)词末被加上了代表复数的"s",指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们运用了各种方式聚焦抽象艺术,结合"色彩"这一基本主题,也是当代艺术家们在本次展览的焦点之一。
  Nicolas Trembley
  尼古拉斯·特瑞布雷
  策展人尼古拉斯·特瑞布雷个人简历
  Nicolas Trembley

  尼古拉斯·特瑞布雷于1965年出生于日内瓦,是一名艺术评论家兼策展人。他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新媒体部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在此处担任策展人兼视频艺术作品收藏委员会成员直至1996年。1994年,他联合创办了视频处(Bureau des Videos),一个由当代艺术家进行编辑、播放和制作视频艺术作品的平台;1994年至2009年期间并任该处负责人一职。
  2004年,特瑞布雷加入在巴黎的瑞士文化中心(Centre Culturel Suisse)并策划了"约翰·阿姆利德:雅克·加西亚"、"瑞士民主:托马斯·赫赛豪恩"及"马克斯·比尔:韦德·盖顿"等展览。
  自2009年以来,特瑞布雷担任日内瓦Syz收藏的策展人。
  尼古拉斯·特瑞布雷曾在多家机构(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卡地亚基金会、波尔多当代艺术博物馆等)策划展览,同时也为艺术杂志(《艺术论坛》、《Self Service Magazine》、《大都市Numéro》、《Frog》等)以及展览图录供稿。
  特瑞布雷尤其关注设计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对话以及展览陈列。
  2012年,特瑞布雷曾策划阿尔敏·莱希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展位"电话绘画"
  (Telephone Paintings) 并为该展览撰写图录。他还策划了阿尔敏·莱希布鲁塞尔空间2014年的展览"平台雕塑"( Platform Sculpture)以及纽约空间2017年的约翰·阿姆利德回顾展。
  2014年,特瑞布雷为日内瓦艺术与设计大学创立"基座" (Socles)展览项目,并与摄影师Collier Schorr一同担任Brioni的品牌活动顾问。
  特瑞布雷著有《Sgrafo vs Fat Lava ceramics 》 (JRP Ringier出版社)一书,该著作陈列于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兰斯香槟-阿登区当代艺术基金会、里斯本EXD'11 双年展、巴黎Kreo画廊、科隆Gisela Capitain及纽约Zachary Currie。
  2014年春,特瑞布雷为佩斯画廊伦敦和纽约空间策划了"民艺在何处?"一展,旨在探讨日本民艺运动与当代艺术的联系,并撰写展览图录。2019年,特瑞布雷又在京都Sokyo画廊呈现了名为"民艺此刻"的新展。
  2016年,特瑞布雷为伦敦弗里兹艺术博览会策展了"90年代"项目。2017年,他为第戎Consortium当代艺术中心以及日内瓦现当代美术馆策划了"韦德·盖顿"一展并撰写图录。
  近期,特瑞布雷刚刚完成在巴黎Freedman Fitzpatrick画廊与Bless合作举办的展览(2019年),并正在策划即将于北京松美术馆举办的当代抽象绘画展览"隐形于色"(2019年7月)。
  特瑞布雷是Artissima艺术博览会(2019年11月)"回到未来"部分的联合策展人之一。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