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黄锐:空间之缺

开展时间:2022-10-10

结束时间:2023-03-22

展览地点:现今艺术

展览地址:深圳市南山区侨香路4080号侨城坊BL103

参展艺术家:黄锐

主办单位:CASHART空间

展览介绍


空间之缺

面对空间的主题,我已经竭尽努力,但它仍旧象早上的空气一样新鲜和难于捕捉。

1979年,我在北京的公共空间发表“无限的空间”,这是一幅立体主义形式的抽象绘画,命运驱使我展开自由的本性。

空间可以从它的形体体现,它的消瘦和丰盈;也可以通过它的本质,坚实的体积和虚幻的踪迹。

完全无需主题,情节的申述,如果接近于绝对的抽象,也就接近了真实。

空间之缺是精神性的,贯穿的,空间之盈是其蕴含的表象,平面性的,即使它看起来颇具浪漫主义精神。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老子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缺即损。“损之又损”即如“空间之缺”。

黄锐

2022. 5 16.


黄锐的艺术创作具有先锋性和独立性,涉足绘画、装置、雕塑、行为艺术、摄影等广泛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罗马城墙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馆、波恩国立美术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世界知名画廊、美术馆、博物馆进行展出,被众多知名机构收藏。

作为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当代艺术家,黄锐迄今为止的艺术实践及创作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意义。1979年底,黄锐参与发起“星星美展”,展出了多幅绘画作品,其中包括最早以「空间」为主题的作品《无限的空间》,在中国艺术史上被记载为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抽象艺术作品,也是其个人抽象风格的雏形,和其对于「空间」这一命题最早的阐述。

80年代之后,黄锐创作出独立的「空间」概念。“空间结构”系列创作于80年代前期,“空间”创作于80年代后期,从基于北京古城审美样式的抽象化实验开始,到旅日生活期间受日式建筑融汇空间、形式和作用于一体的设计思维启发,黄锐踏上一条将个人意识放入宇宙原始物质并使之平衡的修行之路。同一时期,他也结合道学、易经中的自然哲学开始他的“阴阳”二面性的表现方式,并持续了近40年时间。
图片

2002年,黄锐从日本回到北京,一眼相中极具包豪斯建筑特色的798旧厂房作为自己的工作室。他还邀请东京画廊进驻,邀请众多艺术家、建筑师和画廊入驻,并发起创设大山子艺术节,提出将工业建筑为文化艺术所用、以当代艺术发展城市文化的概念,保住了拆迁风波中的798艺术区,使其得以逐步发展成了今天享有国际声誉、国内最重要的艺术园区之一。

黄锐对空间有着极其独到的审美。在798的工作室租期结束后,黄锐与友人在北京朝阳区将台乡租用了一块占地 5 亩的废弃垃圾场,开始了“变废为宝”的大型创作。在持续十几年的时间里,将城市拆迁改造中收集到的 20多万块明清时期官制灰砖、清代四合院的木料(部分来自清恭王府),一砖一瓦构建打造成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美的建筑——白云馆。整个空间设计为公共活动和艺术创作服务,充满开放、活泼的现代精神。2018年,在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帮助下,白云馆的命运有了转折性的变化:黄锐将白云馆建筑捐献给当地政府,在保证白云馆永久保留的同时,与朝阳区将台乡政府签署了交接协议,将白云馆转型为致力于文化艺术活动的公共空间。现为香港CHOI基金会接管,专注于中欧文化交流项目。

近些年,特别是自2020年以来的创作,黄锐把观看性置于作品的前方和背后,或者说是置于光与影同在的空间,从平面中推展出立体的维度,从形体的交叉中呈现虚幻的维度。这样的创作已经进入完全特立独行的境界,这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新鲜的观点。很可能在道学世界中,他已完成了修学和描述的过程,他的目标和完成的作品已然从有无之间,虚实之间建立了生动的现实——迄今为止我们仅从道学的文字遗产中探触到,甚至没有人期望其伟大的精神境界可以从视觉景观中呈现。

本次展览以「空间」为线索,走入艺术家黄锐40余年的艺术生涯,呈现艺术家1981至2022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涵盖绘画、雕塑在内的50余件作品,其中包含从未公开过的早期珍贵手稿、80年代《空间结构》系列作品以及最新尚未展出过的布面油画、铜板装置作品,包括《无名之朴》、《天行健》、《太虚-太阴与太阳》、《玄关》、《七音符》、《空符》系列。

不再局限于画布的宽度,展现时间的长河,结合黄锐自身对中国当代艺术语言通透的掌握和对东方美学和哲学思想的持续关注,尤其是自1983年起对《道德经》和《易经》等中国典籍进行研读,围绕「空间」主题,运用大胆、丰富的创作媒介进行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交互关系的探索,以「空间之盈缺」这一富有东方哲思的辩题展开更为深层次的讨论。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