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绘画事情——何多苓的艺术历程

开展时间:2022-12-17

结束时间:2023-03-19

展览地点:成都市美术馆A区展厅

展览地址:成都市金牛区华严路一百八十一号

参展艺术家:何多苓

主办单位:成都市美术馆

展览介绍


他3岁开始画画,7岁在杂志上发表作品,10岁在国际儿童比赛中获奖。

何多苓,一个天生就会画画的人。

1948年,春意盎然的四川成都,诞生了一位不平凡的孩子。在一个标准的书香家庭里,母亲学古典文学,父亲是经济学家,孩子却拿起画笔,开启了他的绘画人生。

7岁时,不知“成阿铁路”为何物的何多苓,用他的想象画出了正在通行的车辆。从这幅画里不并排的四个轮子和欢呼跳跃的人群中,就已经能窥到一些有些歪斜的透视和不寻常的人物形象——较之同龄人使用“丁老头”口诀(一个丁老头儿(鼻梁),借我俩煤球儿(眼睛),我说三天还(抬头纹),他说四天还(嘴)……)画出的简笔人物。

10岁时,他参加了亚洲儿童绘画比赛,并以一幅描绘割草喂羊的《我们爱劳动》获奖。未经名师指点的他,“无师自通”,在画人物时使用了带有透视、3/4的侧面的画法。

后来很长时间,何多苓都只将绘画作为一件好玩的事情,没有去考美院附中学美术,选择在成都七中学习。不过他偶尔也会在同学家画鸟类图谱,在玻璃上画画,编故事画幻灯片……

直到1969年,何多苓接受知青政策安排,到大凉山插队。

何多苓自述道:“这是我觉得最好的时光。”

作为在农村和山区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乡土生活给予了何多苓极大的教育和启发。

不少同学觉得插队生活苦,但何多苓却为荒莽壮美的自然风光所沉醉。

蓝天白云,辽阔的土地,他在田野荒原与山间农村听风涛、眺远山,尽情感受自然之美。那三年的经历像是一种修行,让他在大自然中感受自己,感受自己的重要性,也许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奠定了他后来无拘无束的、诗意、自由的艺术风格。

因缘巧合之下,1972年,何多苓进入师范学校的美术班(准备上的音乐班没开)学习,走进了美术的职业生涯,一年后成为幼儿师范学院的一名美术老师。此时他25岁,后来的4年期间,他结婚生子,似乎要这样安稳地度过一生。

1977年,四川美院恢复招生,且将考试年龄限制在了30岁内。29岁已小有名气的何多苓决定抓住最后的机会,报名考进了美院油画系,1979年通过研究生考试,于1982年毕业。

在这5年间,他接受了美院的系统且专业的教学,自主学习、筛选。虽然在专业上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艺术目标还比较朦胧,但由于有丰富的生活土壤,有对艺术的一片赤诚之心,终于在画坛上初露头角,甚至有许多在校期间的画作,都被人撬开寝室门偷走、卖掉。

毕业那年,他的一幅《春风已经苏醒》被选为《美术》杂志1981年第十二期的封面,该画作还去往巴黎卢浮宫,参加了“法国春季沙龙展”,一举成名。

从美院毕业后,何多苓接受人事局安排分配到成都画院就业、退休,再到建立自己的工作室、美术馆。在这四十年间,游览各国各地,回忆、再寻故土,创作出《青春》、《雪雁》、《带阁楼的房子》、《乌鸦是美丽的》、《亡童》、《小翟》等无数经典作品,许多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福冈美术馆,龙美术馆等海内外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在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并不向往所谓的“中心”,甘愿在“边缘”坚守自己的艺术之路。远离“中心”的喧嚣、纷杂与制约,他反而可以心无旁骛地走进自我,仅听凭美的呼唤在艺术之境中或疾走或徐行,在随心所欲的自由与潇洒中抵达自我定义的中心。他被认为是具有杰出才能的现实主义画家。这现实主义,是“哀伤而抒情”的。何多苓正是这哀伤、抒情的现实主义油画的代表人物,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青年人。

2022年,已74岁的何多苓坐在工作室,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想越画越好。”作为已获国内外多项荣誉,带出无数优秀弟子的业界大师,他仍然想要寻求绘画上的进步,尽可能在技法上体现他的新的想法——作为一名中国画家,体现中国传统、中国画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喜欢传统,却不学国画,也不练书法。画着油画,心里却想着郭熙、马远、倪瓒,想着八大石涛徐文长。甚至,眼前也能看到他们。他写道:“没有技术压力——我把形体和色彩都压缩到最低限度。前者有时近乎抽象,后者近乎黑白。画着油画,心里想的却是水墨,是文人画。”

何多苓,也许是这世界上最自由的画家。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