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陈文骥·马树青

开展时间:2023-07-01

结束时间:2023-09-30

展览地点: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周一休馆)

参展艺术家:陈文骥、马树青

主办单位: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展览介绍


亚洲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2023年7月1日至9月3日举办展览“陈文骥·马树青”。陈文骥(b.1954)生于上海,他的绘画有着特殊、鲜明的视觉感观,以高度的冷静和质朴的表达呈现一种极简、纯粹的构图与色彩。陈文骥的绘画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抽象的疏离。在铝塑板、画布、纸张上营造一种渐变的三维、立体的独特空间。陈文骥对于绘画的思考具有一种理性的严谨与隐蔽的秩序。马树青(b.1956)生于天津,他持续尝试以不同的方法涂抹颜色,寻求在作品中传达出时间与空间的信息和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空间观看经验。色彩是艺术家马树青在绘画中阐述时空概念的视觉载体,在绘画的过程将那些包含在色彩中人为的情感、情绪因素和所赋予的各种符号意义去除,让色彩重新回到中性,成为可视之物。本次展览呈现二位艺术家的最新创作,陈文骥、马树青二位艺术家持续对绘画创作本源进行拓展,以色彩变化构建空间,以不同的绘画逻辑推演、呈现同样的极致,展开二者之间的对话。

从八十年代开始的古典写实,到九十年代末的抒情风景,步入千禧年,陈文骥便开始了从具象语言到极简抽象表达的摸索与转向,淡化个人情感与抒情,简化物象的表现,尽量剔除视觉表达之外的东西。尹吉男先生评价“独立于任何潮流之外的陈文骥,为我们贡献了一种新的模式即场景与物像的叙述性模式,更准确的说是一种观念意味的写实形式,打破了抽象与具象的形而上学界限”。

陈文骥对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有一种迷恋。出身于工人家庭,儿时便接触许多与工业时代相关的视觉形态。反映在作品上,无论是早期的古典写实、抒情风景作品中的烟囱、路灯和楼房,还是现在铝塑板和喷罐漆等材料的使用以及极致化处理的几何形态中都能看到这种情结的持续。

陈文骥重视作品与空间的关系,“我往往把空间墙面看做一张画布,而我的作品是植入这块画布的某一个点、某一个色”。他以大众熟悉的简单形状塑造画布并用单一色彩,形色合一,不预设或强调内容,没有明确指向,仅作为一种语言的排序方式来生产阅读的语言节奏。观看作品远不只有观看画面,而是要体会材料,感受绘画空间的引力和内在张力,往深层挖掘感受。这种挖掘的过程亦是对自身感知能力的挖掘。作品中色彩过渡,除了是对体感和光感的表达,更多是对观者内心变化的引导。《那偏钴蓝的...》边缘和背面被斜切并着色,光线照射在墙面映出颜色,激发全新的视觉体验。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完全是一种纯粹的物象存在,让人可以去感受,可以去体验,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更没有具体指向性。这些不确定性正是思考的空间来源,从中潜藏着种种可能。这种不确定,会给我带来很多精神的困惑,却也让我收获更多意外的惊喜,能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同时也能探寻到自我超越的条件。简言之,在不确定性中,我可以察觉到一种自我能量的无限存在。

——陈文骥

马树青在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打开了艺术创作思维,受抽象主义和极简艺术的影响,他坚信“绘画是一种状态,而艺术是生活的方式”。马树青通过不同媒材展示对自由创作的本能表达。即使在概念艺术中,艺术品仍然是具体的物,而物所传达的是一种感性的存在。马树青认为艺术家赋予艺术作品“物”的形式,通过创造力造型去除其实用性的意义。

空间的观看加深了马树青对抽象绘画及具象绘画的思考,使其尝试碰触具体与虚拟的视觉绘画的边缘。观看受时间及空间限制,每次观看只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视觉,无法捕捉到整个空间,目光集聚在空间中特定的物上。马树青不是在创作概念绘画,而是在可视的绘画表面建立起虚拟的深度。

马树青将对绘画的认知聚焦在空间、时间和色彩这三个构成元素上,使用丙烯、环氧树脂及纸张来塑造作品的三维性,将时间和空间这些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载体,探索、实践架上绘画的平面性物理属性,从具体的物性中提纯最接近其本质的抽象性。

对我来说,抽象绘画由具体和抽象两个部分构成,抽象是通过绘画对时空概念在视觉上所做出的逻辑思考,具体是来自构成作品的物与材料方法上的尝试。近一两年我开始使用透明和流动的树脂滴胶作为一种绘画材料,这丰富了我的绘画世界,改变着我绘画的时间次序和速度,带给我更多的创造力。

——马树青

陈文骥与马树青作品错落、并置于一条展线之上,一静一动、一轻一响、一隐一显,强烈而平和的视觉效果,赋于空间新的觉知与表现力。陈文骥的绘画是自我对物质观察、艺术语言的片段式思考,极致纯净的画面,使之转化为与“静止”的对视。看似客观的、抽象的,实质是主观的、写实的。冷静、细微、严谨的处理方式,是陈文骥理性、精致艺术态度的象征。马树青在创作中追求颜色变化与凝固肌理所形成的微妙关系。绘画过程中不可预知的偶然性让画面达到独特的效果,既呈现无常的形式语言,又隐喻生命存在状态以及诗性的雕塑感。

关于艺术家

陈文骥,1954年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78至198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助教,1981至199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讲师,1993至201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基础教研室主任、油画学会理事。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河北燕郊。

重要个展:“( )——陈文骥个展”(AYE画廊,北京,2023),“陈文骥‘21台北展”(诚品画廊,台北,2021),“陈文骥作品·台北展”(关渡美术馆,台北,2016),“因/维——2016陈文骥新作展”(AYE画廊,北京,2016),“以来——陈文骥作品展2008-2012”(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12),“什么——2011陈文骥新作展”(AYE画廊,北京,2011),“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10陈文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0),“’09陈文骥作品展”(东站画廊,北京,2009),“心象”(学古斋,首尔,韩国,2007),“一切·陈文骥作品展”(AYE画廊,北京,2006),“陈文骥作品展”(四合苑画廊,北京,1999)

重要群展: “陈文骥·马树青”(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3),“抽离的叙述:蔡磊、陈文骥、马树青”(学有缉熙XY Gallery,广州,2023),“时间的海——重美术馆开馆展”(重美术馆,北京,2023),“超越BEYOND 2003-2023”(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3),“相”(AYE画廊,香港,2023),“比抽象重要”(外滩艺术中心,上海,2022),“共同的现场:UCCA 15周年理事收藏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2),“绘画:触摸时代精神脉搏”(雅昌艺术中心美术馆 ,深圳,2022),“理想‘家’:抽象艺术——渴望乌托邦的视觉图像”(白盒子艺术馆,北京,2022),“蓝色序章”(蓝岸画廊,深圳,2022),“开启:星美术馆开馆展”(星美术馆,上海,2022),“九层塔:视觉与空间的魔术之五——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坪山美术馆,深圳,2021),“接力·第八辑 探险”(元典美术馆,北京,2021),“白2021:当‘后数字时代’遇到‘极繁主义’”(白盒子艺术馆,北京,2021),“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成都天府艺术公园,成都,2021),“无形的优越性——中国抽象画”(Frank Schlag & Cie.画廊,埃森,德国,2021),“世间风物—和美术馆启动展”(和美术馆,顺德,2020),“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中间美术馆,北京,2020),“绘画与存在——中日韩抽象绘画巡回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0),“绘画与存在——中日韩抽象绘画巡回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白石画廊,台北,2019),“京彩70年绘画精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9),“抽象+ Abstract Plus——抽象绘画在中国的新可能性”(原·美术馆,重庆,2018),“中国精神——当代中国非具象油画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2018),“永远的绘画”(艺博画廊,上海,2018),“鲍勃·博尼斯 + 陈文骥”(AYE画廊,北京,2018),“十面埋伏——另一种社会视觉的介入”(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2018),“有无相生”(璘宝轩,上海,2017),“空白支票——AYE画廊在柏林”(CFA画廊,柏林,德国,2017),“2017库里蒂巴双年展‘脉动——中国当代艺术展’”(奥斯卡尼耶博物馆,库里蒂巴,巴西,2017),“蓝色——中国抽象艺术联展”(蓝岸画廊,深圳,2017),“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山东美术馆,济南,2016),“对立物——作品存在于观看之中”(成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6),“运行中的‘非形象’”(正观美术馆,北京,2016),“图像池”(今格艺术中心,北京,2016),“第一届道滘新艺术节”(XI当代艺术中心,东莞,2016),“形式乌托邦——日常与观念”(艺凯旋画廊,北京,2015),“形式的观念——抽象艺术的中国历史与美学表达”(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2015),“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金陵美术馆,南京,2015),“更·抽象”(利力记画廊,北京,2014),“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综合材料作品展”(河北博物馆,石家庄,2014),“西云东语——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合美术馆,武汉,2014),“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提名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4),“味象——龙美术馆写实油画藏品展”(龙美术馆,上海,2013),“国风——中国油画语言研究展”(大都美术馆,北京,2013),“新境——中国当代艺术展”(孔德杜克中心,马德里,西班牙,2013),“CAFA——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创作特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3),“记忆的穿越——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开馆展览”(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苏州,2012),“在当代·2012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2),“2012中国油画艺术展”(奥林匹亚展览西厅,伦敦,英国,2012),“Ctrl+N非线性实——2012光州双年展特别展”(光州市立美术馆,光州,韩国,2012),“视象:中央美术学院当代造型艺术展”(伦敦艺术大学温布尔登艺术学院,伦敦,英国,2012),“开放与共融——中国当代艺术展”(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布达佩斯,匈牙利,2012),“2012中国油画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2),“躬耕——陈文骥、江大海、苏笑柏、王光乐联展”(东站画廊,北京,2012),“艺术日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成立暨当代艺术邀请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1),“复感·动观——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1),“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1979-2009”(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0),“造型——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教师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0),“学院力量——中央美术学院当代造型艺术展”(时代美术馆,广州,2010)

获奖:“作品《不料》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2014”、“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2010”、“2010吴作人艺术奖提名奖,2010”、“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提名奖,2004”、“作品《壹天》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2004”、“作品《红色的领巾》获′93 中国油画年展银奖,1993”、“作品《蓝色的天空·灰色的环境》获首届中国油画展优质奖,1987”

公共收藏:大英博物馆(英国)、白兔美术馆(澳大利亚)、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香港)、中国美术馆(北京)、刘海粟美术馆(上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马树青,1956年生于天津,1985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1989年就读于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自由绘画专业。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
重要个展:“马树青作品展”(Galerie Frank Schlag,埃森,德国,2022),“马树青作品展:3+1”(誌屋ZIWU,北京,2022),“平面之上-马树青作品展”(蓝岸画廊,深圳,2021),“渐变—马树青作品展”(T6画廊,北京,2020),“马树青—色.物.空间”(Kenna Xu画廊,深圳,2019),“叠加与重复 - 马树青2018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8),“粉·尘 - 马树青”(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6),“马树青的绘画”(璘宝轩画廊,上海,2015),“劳作 - 马树青个展”(成艺术,北京,2015),“如何画出一幅性感的画 - 马树青 2015”(中间美术馆,北京,2015),“触摸 - 马树青个展”(奥沙画廊,香港,2014),“进行时 - 马树青作品展”(元典美术馆,北京,2014),“彩·絮 - 马树青绘画艺术展”(梅江国际艺术馆,天津,2013),“自絮 - 2011 马树青作品展”(水木当代艺术空间,北京,2011),“空间 - 绘画:马树青个展”(十方艺术空间,杜塞尔多夫,德国,2011),“马树青个展”(德国驻华大使馆,北京,2010),“马树青个展”(KLAUS LEA 画廊,慕尼黑,德国,1996),“马树青个展”(FINKEL 画廊,慕尼黑,德国,1995),“马树青个展”(KLAUS LEA 画廊,慕尼黑,德国,1993)
重要群展:“陈文骥·马树青”(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23),“抽离的叙述:蔡磊、陈文骥、马树青”(学有缉熙XY Gallery,广州,2023),“北京抽象2023”(应空间·天琴湾,深圳,2023),“我在I Am In Here”(SunS Living Gallery家居画廊, 北京,2022),“中国当代抽象马树青-陈若冰”(现实空间,北京,2022),“看不见的真实,中国抽象艺术展”(红梅文创园,沈阳,2021),“接力(第六辑)”(元典美术馆,北京,2021),“北京抽象”(应空间,北京,2020),“法模·心范——2019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深圳美术馆,深圳,2019),“安立奎·布里克曼、马树青双个展”(桥舍北京,北京,2019),“风格派及未来 - 中欧当代抽象艺术家联展”(华侨城盒子美术馆,佛山,2019),“隐蔽的物”(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8),“极:来自中国的新艺术” (The Page Gallery,首尔,韩国,2017),“蓝色 – 中国抽象艺术联展” (蓝岸画廊,深圳,2017),“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 (今日美术馆,北京,2016),“超越形式 - 中国抽象艺术展”(年代美术馆,温州,2015),“今日中国抽象绘画”(波鸿美术馆,波鸿,德国,2015),“不是绘画:关于绘画边界的探索”(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5),“形无形 III”(鸿坤美术馆,北京,2014),“中国 - 德国:今日抽象绘画”(卡史巴-路德维希-宝兰德尔基金会,多特蒙德,德国,2012),“在当代 - 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2),“融汇‧拓新 - 海外归国艺术家绘画作品展”(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北京,2012), “中国当代艺术展”(现代美术馆,斯德哥尔摩,瑞典,2010),“无物之阵 - 当代抽象艺术学术邀请展”(湖北美术馆,武汉,2010)
获奖:“油画《牧牛图》参加第一届中国油画展(获优秀奖),1987”、“第六届全国美展 油画《嫁女》入选并评为优秀作品,1985”、“获德国 KUNSTRAUM DAXER HEIMHAUSEN 奖学金,1992”
公共收藏:湖北美术馆(武汉)、元典美术馆(北京)、温州年代美术馆(温州)、国家大剧院(北京)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