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提醒:有可用更新版本

开幕时间:2024-01-09 16:00-18:30

开展时间:2024-01-09

结束时间:2024-03-09

展览地点:魔金石空间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8东街798

参展艺术家:陈维、何锐安、雨果·塞文尼、李涛、宛超前、谢其、杨沛铿、于伯公、庄辉

主办单位:魔金石空间

展览介绍


科技公司网页上的两则警语:

1.请注意,在为设备安装软件更新之后,不能再降级到以前的版本。[1]
2.你无法完全停止更新。[2]

一种持续升级的倾向:在更新的风险和终止支援之间,人所感到的焦虑,严格说来和地缘政治产生的精神病症相去不远;但是,将此刻全球化模式写成简明的“请勿断线”,似乎比起复杂理论更能直观地传达困境。

如果将这种不带文化属性的技术治理作为药引(Pharmakon),也许就能暂时阻断全球化下的认同焦虑,看见另一种宰制形式;比如,如果以更新主义的角度思考:为何19世纪引入上海的欧洲马赛克建筑饰面会在21世纪的城市更新里变成废墟?它的结论很可能是——没有绝对的西方中心,只有更新的成败之别。

在这个更新至上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将问题变得简洁。去询问全球化是不是一种反生命的形式?毕竟在当前可持续发展方案无法解决全球心理焦虑的情况下,这些发展想拯救的到底是生命,还是全球化本身?

全球化机器总是将事物抽象之后送往远方,在世界各处制造平滑网络和破洞;但生命似乎倾向于停下来,以身边的物重新调节自己。这表明生命其实有一套自我更新的方法,并且总能和世界重新建立联系。在这两种不同的更新逻辑之间,也许就是人在这个时代感到的矛盾。

[1] 可见于苹果公司的“安全性发布”。

[2] 可见于微软公司的“更新:常见问题解答”。

关于艺术家

陈维 (b.1980,浙江),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的艺术创作始于杭州,最初从事声音艺术创作与表演,而后转向于影像及装置。陈维的创作常以舞台装置和情境再造的方式呈现于摄影之中。近年来,他更是不断地以布景和多媒介装置结合的展出形式,将其工作延伸至现场。

何锐安 (b.1990,新加坡)是艺术家和作家,其创作专注在当代艺术、电影、表演和理论的交叉领域上。他的研究通过演讲、散文与电影媒介考察全球化时代的治理体系。

雨果·塞文尼(b.1994,法国)的作品围绕着他创造的“巨人”(Géants) 雕塑展开:这些混合的生物从人体翻模开始,以各种合成材料组装而成。塞文尼的巨人参照古典雕塑美学(例如半身像或带有基座的裸体),并以人体内部结构的研究和材料实验,传递人体的内在、脆弱和易逝性。在雕塑完成后,塞文尼会以技术/人工智能装置创造一个有机环境,像实验室的科学家一样为雕塑赋予活力;例如,使用改变雕塑形状和表面的加湿/蒸发设备,使雕塑表面破裂的控温箱、制造呼吸的医疗辅具,或使液体流动其中的机械系统。通过将传统形式与前沿技术联系起来,塞文尼构建了一个另类环境批判性地分析我们置身其中的文明。

李涛 (b.1971,河南),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的创作持续关注对于艺术语言的开拓和探索,在他的装置作品中可以看到对于材料的敏感和形式的自由运用。他对材料的再利用触发观众新的视角,并提供一个批判性的眼光观察当下社会。李涛通过创造在场装置和雕塑,反映当地文化,促使观众重新思考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原本设想。

宛超前 (b.1995,河北),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通过对互联⽹、视觉⽂化和⽣活中碎⽚式图像的收集与再创作,以多样绘画⽅法开拓出⼀⽚荒诞与悖论兼容的图像地景。抽象与具象、随机与既定、创造与破坏、共情与冷漠、诙谐与严肃在宛超前的作品中发⽣对撞,以丰富的层次探讨当代社会令⼈乐此不疲⼜倦怠⽆⽐的控制机制与⽣存⾯貌。

谢其 (b.1974,重庆),现工作生活于北京。长期以来,身体及肖像作为谢其绘画的重要母题,始终贯穿于她不同时期的创作之中。通过运用广阔的想象力与丰富的感知,谢其不断赋予这些变化的形象以情绪的温度、欲望的张力与幽暗的色彩。她的描摹对象源于熟悉的友人、日常物(带有肖像的货币、如同人体器官的植物)、生活快照以及古典题材等,而艺术家对于这些绘画对象的捕捉方式接近于“心理侧写”——在观察与感受之中,艺术家推敲画面图像的构成,增加或去除细节,通过对于完整形体的破坏与重构,还原式的再现形象本身,放大充满戏剧张力的局部与瞬间。谢其的描摹发生于追忆与创造之间,其画面之中隐匿的笔触、模糊的边界以及魅影式的色彩,也往往散发来自旧日时光的神秘气息。

杨沛铿 (b.1988,广东东莞)采用植物生态、园艺、摄影和装置来隐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得到舒怀。艺术家以亲密和个人的经历为创作灵感,再将之转化为图像和大型装置作品。他沉迷于结构和制度,并通过创造不同规模的系统,对系统中出现的生物、植物、动物,甚至观众施加控制。

于伯公 (b.1970,内蒙古),游学于内蒙古、北京、福州、韶关丹霞山。他于1990年代中期,参与了圆明园艺术家村的前卫艺术运动。他的创作包括了雕塑、装置和绘画,近年来主要以社会参与式项目来开展其工作。他发起的“移动的学院”、“移动的营地”、“发现的图书馆”项目,以自然为母体视角进行一系列的在地创造性教育实践。

庄辉 (b.1963,甘肃省玉门)在十三岁时离开家乡,并开始在洛阳自学绘画。1979年高中毕业后,他进入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成为了一名工人。1996年移居北京,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身份的艺术家。

庄辉的艺术创作,源于对现实生存及文化现状的土壤里,强调反思、身体经验、个人意识等。在艺术创作中,善于灵活应用多种媒介,尝试突破艺术表达的边界。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