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杨伯都:鹰之死

开展时间:2024-03-23

结束时间:2024-05-11

展览地点:MOU PROJECTS

展览地址:香港黄竹坑业发街1号The Factory 202室

参展艺术家:杨伯都

主办单位:MOU PROJECTS

展览介绍


MOU PROJECTS欣然呈现现居中国北京的艺术家杨伯都(生于1986年,中国天津)个展“鹰之死”,这是画廊为艺术家举办的第二次个展。展览将于下周六3月23日开幕,并持续至5月11日,开幕酒会将于3月23日下午2时至6时进行。

关 于 展 览

在杨伯都的绘画实践中,广阔的室内空间和奇迹般的建筑景观均化身神秘庇护所,捕捉着充满戏剧性的时刻和弥漫在展览或事件空间中的“抽象氛围”。在展览“鹰之死”中,杨伯都呈现了她在过去两年中精心创作的八件绘画作品,悄然编排了一个与其《在博物馆》系列(2011至今)有微妙的不同的创作思路。展览以一种不可抗拒的亲密感和内省感为基调,探索了错综交织的个人叙事和文学片段,从而展开了一段有关执着与和解的心路历程。

展览的标题“鹰之死”使得此次展出的作品被笼罩上了一层难以言说的戏剧性和残酷性:“死”一字既指向了一种生命结局的伟大瞬间,也浓缩了这一过程背后人类生命最高形式的恐惧与坚毅、陌生与熟悉。在杨伯都近年来的艺术创作之余,她间歇地回忆与撰写了一篇有关其童年一位已故的名中带“鹰”字的绘画女老师的故事。这篇回忆录般的故事与E·M·福斯特《印度之行》(1924)中有关马拉巴山洞的描写片段交织在一起,组成了“鹰之死”的核心展览叙事。

鹰是在互联网上缺席的人,她后来总是让我教她如何用电脑。每次她都特别详细地写在小笔记本上,就像我向她学习素描一般。当时的我,她去世之前最后一次见到的我——对她来说已经长大了,已经是她的骄傲。说起来的时候她会情绪饱满准备小哭一场。

如果她能等我到今天,如果她能等我到明天,应该已经学会了上网。我依然会说:“等我以后/接下来/将来/会⋯⋯”  但我能为她做些什么呢?

每个艺术家都会有一个创作生命上的母亲,我的就是她了。我们会用“老师”来概括这个身份。我能想起的总是一小段一小段的对白,与大段的安静,在她的画室中。

云门文偃禅师讲:“平地上死人无数,过得荆棘林者是好手。”

在杨伯都的叙述中,鹰的去世是一个发生在十年前夹杂着浪漫、痛苦、追求和偏执的故事,这个遥远的场景仿佛发生在电影中的情节。展览中,三件关于玛丽莲·梦露的作品呼应了鹰这一角色,这个上世纪五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美国影星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其死因至今也是一桩谜团。在杨伯都勾勒出的画面中,《游龙戏凤》(1957)中舞女妆造的梦露望向画面之外的远方(《梦露》,2022–24);在黑衣人的簇拥下安详地躺在天际之下(《鹰之死—梦露 17:50》,2022–24);其名字也如电影的报幕场景般印刻在白金汉宫的景色之上(《玛丽莲·梦露》,2022–24)。梦露呼应着“鹰”,也呼应着每个女性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缩影。少女之死渲染着一种骄傲与鲜艳的色彩,仿佛翱翔于天空的鹰,成为力量与自由的象征。

山洞是一个在展览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在杨伯都的笔下,它呼应着《印度之行》中的马拉巴山洞,隐喻着死亡以及一种万物归于平静的状态。在一条从门口延伸至展厅中央的狭长通道的布局下,画廊空间被构建成为洞穴的模样。通道尽头悬挂着展览的核心作品《鹰之死—山洞 20:30》(2024),在高耸的画面中,深赭色如丰碑般的建筑嵌入山体,其脚下开口处黄色的光昭示着山洞的入口。而当转入展览中心的空间内,另一幅有关山洞的作品《鹰之死—山洞 5:53》(2024)则呈现出更为温柔的景色。画面中,山洞笼罩在一阵雾气中,隐退在岩石之后,变成了一个阴凉所在,而其狭小的开口内一片漆黑,也化身为巨物之下的通向卧室的门。

在《印度之行》中,马拉巴山洞是一个奇妙的存在,无论来者对其呼喊什么,它的回应只有单调的音节:“假如先前有人在那山洞里讲粗鄙的言语,或者引述高雅的诗篇,那得到的反响一定都是相同的一声‘ou——boum’。”这个神秘空间内,消弭一切的回声象征着阶级、种族、性别的不平等皆化为无限的空无,使这个场域渲染上了一层乌托邦的色彩。或许这种归于宁静的空无也笼罩着鹰的生与死,正如杨伯都在散文中所写的那样,“先尽量完整地活下去,握住你的舵。”

关 于 艺 术 家

杨伯都(生于1986年,中国天津)的作品探索了一种游离于精神层面上的“艺术景观”。在其以绘画为主的艺术实践中,她陆续描绘了一系列博物馆、画廊及艺术机构的建筑景观,将观赏作品的私密性与艺术空间的公共性揉杂在一起,探索了笔下这些抽象、空旷而又有些理想化的空间的戏剧性、神秘感以及关系结构。在其近期创作中,杨伯都一直在观察一些由光线及结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建筑瞬间”,并以此作为其个人的观察方式和最终的绘画元素基础。她的创作发生在这些神秘的空间之内,在私人与公共、创造与凝视以及观看与被观看之间游走。

杨伯都于2012年获得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纯艺硕士学位,于2008年获得天津美术学院纯艺学士学位。在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就读期间,她曾于2011年获得了Justine Cretella纪念奖学金,于2012年在年度学生展览中获得了奖学金信托奖。她曾在MASSIMODECARLO画廊北京及巴黎Pièce Unique空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及北京空间,香港MOU PROJECTS等画廊举办过个展与个人项目。她也曾参与各种机构展览,包括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北京木木美术馆及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她的作品被多家机构永久收藏,包括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北京木木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及深圳坪山美术馆。2021年,杨伯都入选The Artsy Vanguard全球艺术先锋榜单。

艺术家目前生活和工作于中国北京。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